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知道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及邻补角.
2.能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经过观察、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 重点难点
1.重点: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难点: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 课前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自制教具:如图,用一根钉子将两根木条从中间穿在一起,然后再钉到一块木板上.
课堂上教师用手旋转其中的一根木条,木条就会绕钉子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提问学生都想到了哪些知识.
二、探究新知
>> 活动1: 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
1.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样变化?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则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2.既然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那请同学们画出一组相交线,并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你画的图形.
3.观察图中∠1和∠3,在位置上两个角有什么特点?试着给出命名.
【师生总结】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图中除了∠1和∠3是对顶角外,还有其他的对顶角吗?
还有∠2与∠4.
【教师补充】 ∠1与∠2两角有一公共边,另外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一组角叫做邻补角.
想一想:与∠3互为邻补角的有哪几个角?
∠2和∠4都是∠3的邻补角.
选一选: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是( C )
>> 活动2: 对顶角的性质
1.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你能发现哪些正确的结论?
(1)∠1+∠2+∠3+∠4=360°;
(2)∠1+∠2=180°,∠2+∠3=180°,∠3+∠4=180°,∠4+∠1=180°;
(3)∠1=∠3,∠2=∠4.
2.分别说出上问得出结论的依据
发现(1)的依据为四个角构成的是周角;发现(2)的依据为邻补角的定义;发现(3)的依据为同角的补角相等,即∠1+∠2=180°,∠2+∠3=180°,可得∠1=∠3,同理还可得到∠2=∠4.
3.通过上面发现(3)的结论你想到了什么?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
答案不唯一,如推拉式防盗门等.
选一选: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C )
A.相等的角一定是对顶角
B.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C.有一个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形成3对对顶角
三、典例精讲
>> 例1: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2和∠4有什么关系?
解:∵∠1+∠2=180°,
∴∠2=180°-∠1=180°-40°=140°,
∠3=∠1=40°,∠4=∠2=140°.
>> 例2: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BOD=238°,求∠BOC的度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OC和∠BOD是对顶角,故可求出∠AOC的度数,即可求出∠BOC的度数,学生讨论回答展示,老师评价.
解:∵∠AOC+∠BOD=238°,且∠AOC=∠BOD,
∴∠AOC=∠BOD=119°,
∴∠BOC=180°-∠AOC=180°-119°=61°.
四、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图中,∠1与∠2互为邻补角的是( D )
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射线OE平分∠BOC,且∠BOC=70°,则∠AOE的度数为( A )
A.145° B.155° C.110° D.135°
3.如图,已知AB,CD,EF相交于点O,∠1=35°,∠2=35°,则∠3的度数是__110°__.
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BOC=7∶2,则∠BOD=__140__度.
五、 课堂小结
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相交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其中对顶角相等也是证明中常用的结论,以此实现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学习几何的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