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07:5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知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
① 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 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明末西学的传播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事。《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清初西学的传播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发展
① 林则徐、魏源等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设立。
③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④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⑤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思想。
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⑦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汉字的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
(2)儒学的传播及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佛教的再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教育体制的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5)律法、立法、建筑等对世界的影响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6)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发明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7)对外移民及对世界的影响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伴随着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8)儒家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强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的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达标检测
1.[2023江苏盐城高二期中]汉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融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2.在唐朝,日本僧人对于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  )
A.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日本政府重视佛教文化
D.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
3.[2023江苏苏州期中]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方框中应填写(  )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4.[2023江苏镇江校考]高丽成宗时期(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
C.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D.认为本国习俗领先于世界
5.[2023山东泰安高二期末]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6.[2023福建宁德高二期末]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指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在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7.[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中]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政府的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华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