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第四单元复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课题解读
《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石灰吟》这首诗表面写石灰,实际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对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格的追求。
《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课文重点理解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理解: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诗句的意思是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理解: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快走:驰骋 走:跑。清秋:金秋,清爽的秋天。诗句的意思。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课文重点理解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理解: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石灰石必须经过“千锤万凿”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焚烧才能变成石灰。“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石面对重重磨炼时的态度,这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处之泰然。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解:只要能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就算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石灰石变成石灰还要经过“粉骨碎身”,可石灰石全然不怕,这里也是指诗人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磨难。“清白”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也指诗人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情操和从容、刚正的英雄浩气。
课文重点理解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咬定:形容根扎得结实。立根:扎根。破岩:岩石的裂缝。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理解: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问题探究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01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0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03
问题探究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想要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想要永留高尚的节操于人间的志向;
《竹石》表达了诗人历经磨难艰险却依然坚守高洁操守的志向。三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得民心。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诗语言质朴自然,浅显易懂。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课题解读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07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重点理解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理解: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课文重点理解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理解: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课文重点理解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文重点理解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理解: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事情: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闫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工作;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坚定、沉着地面对审问;父亲被害,全家无比悲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工作,随着局势的发展,共产党人的处境更加危险,他本来有充足的时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李大钊为了革命工作坚决不肯离开北京。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呢?
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前后连贯。
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地方呢?
课文前面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没有说。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
④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课题解读
12课:《为人民服务》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课文重点理解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理解: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课文重点理解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要重”。
课文重点理解
(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理解: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理解:“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4)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理解: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5)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课文重点理解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课文重点理解
问题探究
1. 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提高勇气、克服困难、互助互爱、搞好团结。四是强调“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问题探究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四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这几句话运用了一系列关联词语,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提出批评的人是谁,最后讲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问题探究
3.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本单元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有的为革命英勇就义,有的为人民奉献终生,他们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用的人、高尚的人!
课后拓展
与生命意义有关的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为人民服务的名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雷锋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张思德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
2
3
张思德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董存瑞炸碉堡
本课写的是关于董存瑞在隆化战斗中牺牲的具体过程。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在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被桥型碉堡火力所阻,董存瑞挺身冲到桥下,托起炸药包,炸掉暗堡,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牺牲时只有19岁。
课文重点理解
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理解:这句话抓住了人物董存瑞的神态描写,说明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憎恨和炸暗堡的决心。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理解:从中可以看出董存瑞是一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动作敏捷的人。
课文重点理解
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理解:大部队已经冲上来了,如果还不炸掉暗堡,就会有更多的战士死去,炸掉暗堡已经迫在眉睫。
03
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理解:即使受伤,也没有退缩。为了革命事业,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04
(1)到后来,董存瑞为什么不再“跃进”,而是“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这说明了什么?
01
说明敌人机枪疯狂扫射,董存瑞前进的道路更加艰难,也说明了董存瑞在十分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勇敢、机智地前进
(2)董存瑞为什么一定要用身体支撑托住炸药包呢?用别的办法行不行?
02
不行,因为河沿太滑,放在河床上无法炸毁暗堡,只有用自己的身体支撑托住炸药包站在桥底,才能万无一失地彻底炸毁暗堡。
问题探究
文章主要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什么最后还要再写一个自然段?
从结构上看,有了这一段才完整;从内容上看,这一段是事情的结果,强调说明董存瑞在这场战斗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托起的炸药包发出了巨大的威力,董存瑞扫除了前进的障碍,开辟了杀向敌军司令部的道路。
问题探究
最后,董存瑞“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这表达了董存瑞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表现了董存瑞向往胜利、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说明他是为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理想而牺牲的。指导学生理解“眺望远方”的深刻含义,指他仿佛看到了革命的胜利,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
3:4
作为小学生,你认为我们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我们要好好学习,用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题探究
词语理解
夜以继日:夜晚接着白天,日夜不停。多形容十分勤奋、忙碌。
碾子:轧碎谷物或去掉谷物皮的石制工具,由碾磙子和碾盘组成。
《毛主席在花山》
句子理解
“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
毛主席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毛主席提醒警卫员要注意说话态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心连心,也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语气和蔼,态度诚恳。
这篇课文通过写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去茶水,来到碾米的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与群众心连心,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以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内容主旨
《十里长街送总理》
词语理解
①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②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
句子理解
(1)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都缠着黑纱”“都佩着白花”,都朝着一个方向看,可见所有的人都怀着沉痛的心情。
(2)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没有人指挥,但人们的心和周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着灵车而动。“不约而同”地站直、脱帽、哭泣,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由衷的爱戴和敬仰。
内容主旨
本文作者以凝练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抒发了人民群众沉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
.《飞夺泸定桥》
词语理解
①心惊胆寒:形容十分害怕。
②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③浩浩荡荡:这里指红军的主力声势浩大。
⑤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四团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夺下泸定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句子理解
01
敌人在火把被浇灭后,“只好停下来宿营”,而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如期赶到了泸定桥,把敌人抛在了后面。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1)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02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党的号召下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1.词语理解
①高歌曼舞:嘹亮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②叠罗汉:人上架人,重叠成各种形式,是体操、杂技表演项目之一③集中营:这里指反动政权把革命者、战俘或掳来的人民群众集中起来监禁或杀害的地方。
课文通过描述被关押在集中营中的革命者表演节目庆祝新年的场景,表现了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狱中联欢》
1.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顽强而鲜明”是因为革命者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胜利的到来,戴着沉重的脚镣跳舞,用脚镣的撞击声作伴奏,这别致的舞蹈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黑暗势力的蔑视。
2.接着,几个人聚拢来,站成一个圆圈,又有几个人爬上去站在他们肩上,又有人再爬上去……一层、两层、三层……他们在叠罗汉。
“叠罗汉”表明革命者不畏强暴,不怕折磨,坚持宣传革命,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句子理解
5.《伟大的友谊》
词语理解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滔滔不绝:形容水流滚滚,连续不断。多比喻话多,说个不停。
1
内容主旨
本文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亲密合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伟大的友谊。
2
.句子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本文围绕这句话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恩格斯帮马克思翻译文稿甚至代写;马克思帮恩格斯编写著述中的某些部分;恩格斯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个人毫无保留地为对方做出牺牲,合作默契得就像一个人一样,这种友谊是多么伟大啊!
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上,付出了无数心血,说明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词语理解
囚歌:在这里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句子理解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这句话说明当革命者面临“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宁可选择“囚禁”。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慷慨而悲壮,表达了诗人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让自己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得到永生的愿望。
《囚歌》
词语理解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内容主旨: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有史诗般的气势,记录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表达了百姓的真正心声。
交流平台
01
先把课本上列举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读几遍,品味其表达效果。
03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和结尾列出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02
和同学分析开头和结尾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交 流 范 例
《藏戏》开篇以三个问句构成排比,突出强调了藏戏的特点,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共鸣。《草原》开篇用“可爱”“清鲜”“明朗”写出了草原的天空、空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高歌一曲”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惊喜、赞叹之情。
李华:文章的结尾可以与开头相呼应,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可以令人回味无穷。《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突出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让“我”印象深刻,表达出了“我”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匆匆》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问而不答,引人深思,表达了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之情。《那个星期天》结尾处天色的变化深深地留在了男孩儿的记忆中,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王明:文章的开头可以照应文题,点明中心,确定感情基调。《十六年前的回忆》开篇直接交代了回忆的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照应文题,使文章中心明确。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指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竹石》,诗人赋予了竹子坚韧挺拔、顽强不屈的品格。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墨梅》,诗人赋予了梅花高洁、淡泊名利的品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赠刘景文》,诗人赋予了菊花坚强不屈、孤高傲世的品格。
答案: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赋予了草生命力顽强的品格。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诗人赋予了梅花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起到烘托作用。
指导
句1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经受了残酷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深沉的爱的父亲的形象。
句2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军官的形象。
句3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憨厚、老实、精神、健壮的祥子的形象。删去这些内容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答案
01
02
词句段运用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
日积月累
理解: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意是: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
日积月累
2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意是:好药虽然很苦,但却能治好病,中肯的劝告或批评虽然让人听了不舒服,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3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意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离世。多用来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
4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大意是: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5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大意是: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基础知识梳理
易写错的字
锤:左窄右宽,右边“垂”的第二横最长。
凿:下面“凵”里面不是“羊”。
避:注意“辶”里面左边部分不是“启”。
砖:注意第八笔是竖折撇,一笔写成。
泰:注意下边部分是“氺”。
鼎:上边是“目”,下部注意要写得左右对称。
哼:右部是“亨”,不要写成“享”。
袍:左部是“衤”,不要写成“ネ”。
炊:右部是“欠”,不要写成“久”。
易读错的字
瞅(chǒu)见 坚劲(jìn) 收敛(liǎn) 搀(chān)扶
抽噎(yē) 挽(wǎn)救 靴(xuē)子 暂(zàn)时
瞻(zhān)仰 绞刑(xíng) 焚(fén)烧 追悼(dào)会
衰(shuāi)弱 焚(fén)烧 等(děng)闲 金络(luò)脑
基础知识
梳理
络(luò)(脉络)(网络) 锤 (chuí)(捶打)(锤炼)
凿(záo)(确凿)(凿子) 焚 (fén)(焚烧)(焚毁)
稚(zhì)(幼稚)(稚嫩) 避(bì)(逃避)(避开)
峻(jùn)(严峻)(峻峭) 啪(pā)(啪啪)(啪啪响)
瞪(dèng)(瞪眼)(瞪视) 僻(pì)(僻静)(冷僻)
瞅(chǒu)(瞅瞅)(瞅一瞅) 靴(xuē)(靴子)(冬靴)
魔(mó)(魔力)(魔鬼) 刑(xínɡ)(刑法)(判刑)
哼(hēnɡ)(哼唱)(哼歌) 绑(bǎng)(绑上)(捆绑)
一字多词
基础知识
梳理
啃(kěn)(啃骨头)(啃玉米)袍(páo)(旗袍)(袍子)
执(zhí)(执行)(执着) 彻(chè)(彻底)(透彻)
迁(qiān)(迁走)(迁徙) 泰(tài)(泰山)(泰安)
迫(pò) (迫切)(急迫) 批(pī)(批发)(一批)
标(biāo)(目标)(标准) 牺(xī)(牺牲)
炊(chuī)(炊烟)(炊具) 葬(zàng)(埋葬)(葬送)
一字多词
多音字
燕 yān(燕山) yàn(燕子) 劲 jìnɡ(坚劲) jìn(使劲)
埋 mái(埋头) mán(埋怨) 难 nàn(被难日nán(困难)
为 wèi(为了) wéi(成为) 兴 xīnɡ(兴旺) xìnɡ(高兴)
重点词语
执行 解放 彻底 剥削 压迫 批评 目标 牺牲 僻静
冷笑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过度 革命 利益 目标
意义 剥削 压迫 批评 兴旺 责任 牺牲 制度 寄托
哀思 死得其所 接二连三 惊天动地 昂首挺胸 地动山摇
五湖四海 幼稚 含糊 避免 严峻 僻静 魔鬼 苦刑 残暴 匪徒
近义词
如—像 似—像 吟—诵 等闲—平常 坚毅—坚定
焚—烧 若—像 坚劲—刚劲 压迫—压制 批评一批判
恐怖—恐惧 沉着—冷静 幼稚—天真 兴旺—兴盛
会意—领会 含糊—模糊 占据—占领 慈祥—和蔼
残暴—残忍 粗暴—粗野 严峻—严厉 含糊一模糊
兴旺—旺盛 压迫—欺压 寄托—寄寓 破坏—损坏
采用—采纳 哀思—悼念 批评—批判 震撼—震动
商量—商讨 粗暴—粗野 沉着—冷静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 粉骨碎身—粉身碎骨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反义词
快—慢 清—浊 出—入 放松—紧张 压迫—反抗
坚劲—动摇 清白—污浊 幼稚—成熟 采用—拒绝
粗暴—温和 沉着—慌张 含糊—清楚 解救—迫害
严峻—和气 残暴—仁慈 沉重—轻松 爱护—损害
勇敢—懦弱 坚决—犹豫 兴旺—萧条 团结—分裂
团结—分裂 坚持—放弃 采用—舍弃 僻静—热闹
粗暴—温柔 苍白—红润 残暴—仁慈 压迫—反抗
ABCC式词语:怒气冲冲 热气腾腾
类似的词语: 气息奄奄 千里迢迢 情意绵绵 秋波盈盈
衣冠楚楚 白发苍苍 人才济济
ABAC式词语:不慌不忙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 一五一十 人来人往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毛手毛脚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描写外貌的词语:满脸横肉 昂首挺胸
类似的词语:膀大腰圆 披头散发 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 相貌堂堂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
类似的词语:兴高采烈 喜形于色 喜上眉梢 喜不自胜 喜不自禁 喜气洋洋 喜笑颜开
量词:一支手枪 一间小屋
类似的词语:一张脸 一份报 一个目标 一个战士 一座桥
一捆手榴弹
词语积累。
动词:整理书籍 取出手枪
类似的词语:挤满屋子 收拾行李 执行绞刑 捡起报纸 剥削人民 压迫人民 提高勇气 封锁道路 迸射火花 炸毁暗堡 消灭敌人
修饰词:可笑的问题 耐心地讲
类似的词语:含糊地回答 僻静的小屋 恐怖的眼光 粗暴的吼声 残暴的匪徒
平静而慈祥的脸 狡猾的敌人 坚毅的光芒
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高风亮节 拾金不昧
类似的词语:助人为乐 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 扶贫济困 除暴安良 扶老携幼
修饰词:(粗暴)的吼声 (僻静)的小屋
类似的词语:(新鲜)的鱼汤 (金色)的光芒 (乱蓬蓬)的长发 (幼稚可笑)的问题
(残暴)的匪徒 (夜色弥漫)的草地
句子积累。
比喻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2.拟人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排比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4.精彩句
含义深刻的句子。
01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写寒食节中一个特殊情景:在“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入了王侯貴族的家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写织女手的形态,“扎札”写织机发出的响声;“擢”写织女织布时姿态的优美,“弄”写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这两句诗写出了织女的美丽勤劳,突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0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用委婉的语气,从作者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其中“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希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給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舍糊地回答我。”这段话写出了父亲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父亲平常对待女儿的耐心和今天回答的含糊形成对比,说明当时局势十分严重。
03
04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遭受了敌人的折磨,但依旧平静、慈祥。“平静”说明父亲遭受了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05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0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07
课文内容回顾。
《马诗》表面写马,实际是托物言志。诗人借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的愤慨,以及希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建功立业的期盼。
《石灰吟》也是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已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诗。诗人赞颂了有竹子般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的人。诗人也以岩竹的坚忍顽强,表达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了作者回忆十六年前李大钊同志被逮捕、审判、杀害的过程,表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介绍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掉敌人的暗堡为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