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病句辨析 2024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 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讲 病句辨析 2024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 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23: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10讲 病句辨析
知识建构
第10讲 病句辨析
要点梳理
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列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成分残缺 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和缺宾语。 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②《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我国最新科学技术成就。 ①句中“在……下”和“使”叠用,导致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其中一个。
②句子缺少宾语,应在“科学技术成就”后面加上“的文章”或“的报道”。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 ①现在,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的乡音,那玉林人所特有的爽朗的笑声。 ②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番,这个道理还是不难领会的。 ①谓语“看到”与宾语“乡亲”搭配恰当,与“乡音”“笑声”搭配不当,应在“那熟悉的乡音”前增加“听到”二字,与“乡音”“笑声”搭配。
②状语“稍微”与中心语“深思熟虑”搭配不当,应去掉“稍微”。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前后矛盾 主要指句子前后内容矛盾,造成句义不明或产生歧义。 ①这次会议,我们班的同学基本都参加了。 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①句中的“基本”和“都”相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②前句提到“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而后句由“能否”一词统领,包含两个方面,前后不一致,应删去后句中的“否”。或在“具备”前加上“是否”等包含两个方面的词。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语序不当 主要指动词间存在先后关系时,因排序不当而产生语病;或者多个定语或状语连用时,因排序不当而产生语病。 ①学校采纳并研究了科技小组同学的意见。 ②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①句中“研究”与“采纳”应调换位置,因为“意见”应该先“研究”后“采纳”。
②句中的“两千多年前”是修饰“文物”的,“新出土的”与“展出”在语境中联系紧密,因此应将“两千多年前”放在“新出土的”之后,并在“两千多年前”后加上“的”。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重复累赘 一般是由语义重复造成的。 我家距离学校大约有6千米左右。 “大约”与“左右”都表示概数,应删去其中一个。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否定误用 否定词使用不恰当导致句子意思与表达者的意愿相反,从而产生语病。 还有谁不能不被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呢? 句中“不能不”表示肯定,肯定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与要表达的“所有人都被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感动”的意思相反,因此,要去掉第一个“不”。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用词不当 对词语的意义、感彩以及关联词的作用理解错误而产生语病。 ①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开好卷、会开卷,就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②这次惨痛的经历,终于使他大彻大悟、痛心疾首 了。 ①“只有”应与“才”搭配使用。
②句中的“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词义与句子的意思不吻合。可以把“痛心疾首”改为“痛改前非”。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不合事理 即所描述的事物或现象不存在,或与现实生活不符。 ①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 ②全班同学都准时到达集合地点,只有王亮姗姗来迟。 ①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月朗星稀”。
②全班同学都到了,就不可能出现有同学迟到的现象。故应在“同学”前加“其他”二字。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句式杂糅 这类语病是把两种或几种结构或意思放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清。 ①这本书是我新买的,我很喜欢、很精彩。 ②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人。 ①应改为“这本书是我新买的,我很喜欢这本书,书的内容很精彩”。
②应改为“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或“他是广西桂林市人”。
续表
病句类型 分类或成因 例 句 修 改
分类不当 这类语病是指句子表述的一组事物相互间有包含关系或分类的标准不一致。 ①参加这次会演的大多是地 方戏和京剧。 ②橘子、苹果、萝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①“地方戏”包含“京
剧”,应改为“大多是京剧等地方戏”。
②“萝卜”不是“水果”,而“橘子”“苹果”包含在“水果”之中,应改为“橘子、苹果等水果以及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续表
方法归纳
(一)判断病句的方法
1.语感辨析法。在默读过程中,从语感上察觉语病,找出不符合现
代汉语要求的地方,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2.提取主干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
掉,提取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
语病;如果主干没有问题,再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
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
3.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难以判断,就需要从事理上进行
分析,这就是逻辑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的表
述是否恰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有语病。
4.例子分析法。如果一时找不出句子的语病,我们可以采用造句的
方法,写出与原句的句式、结构相似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出语病,然后
再进行修改。
(二)病句中常见的标志
1.判断的依据。病句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短语。遇到这些短
语,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句子是否有语病。这些短语包括“能否/是否”“降
低/减少……几倍”“通过……使”“大约……左右”“避免不再/切忌”等。
2.判断的方法。在句子中遇到“能否/是否”等词语,要注意是否有两
面对一面(一面对两面)的问题;遇到“降低/减少……几倍”,要注意搭
配不当的问题;遇到“通过……使”,要注意句子缺少成分的问题;遇到
“大约……左右”,要注意词语重复的问题;遇到“避免不再/切忌”,要注
意否定不当的情况;等等。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1.有针对性地修改。简单地说,就是发现什么地方有问题,就改什
么地方;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就用相应的方法来改。
2.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改正病句时,要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
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修改、调整。
3.注意修改病句的四字诀:①增,就是把残缺的成分补上;②删,
就是把重复累赘或矛盾的词语删去;③换,就是把搭配不当或误用的词
语换掉;④调,就是把语序不当的几个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换。
第10讲 病句辨析
典题精析
例1 (2023·百色模拟)
下列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
B.“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C.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
D.这些仁人志士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往往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
&1&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看到关联词,先要考虑前后关联词是否搭配得当,再判断其所在的句子的语序是否正确。建议考生平时多积累常用的关联词知识。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根据句意,可判断本句中的关联词应为“只有……才”,可将句中的“只要”改为“只有”。
【答案】A
例2 (2022·广西百色)
下列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这琴中滋味,正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又和老子的修身养性观点殊途同归。
B.对弈表面上只是黑白棋子的排布,实则是个人心智、胆识、耐力的比拼。
C.书法一直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魅力。
D.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2&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C项属语意重复。与众不同:与大家不同。指人的性格、言行、服饰等与大家不同,或事物独具特色。近义词有“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独特:形容词,意思是独有的、特别的。句子中的“与众不同”与“独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其一。
【答案】C
例3 (2023 ·广西中考)
【开篇画面】广西,站在中国这张异彩纷呈的全家福的西南一隅。她像一个朴实的邻家姑娘,不太张yánɡ( ),却难掩其秀外慧中。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里安居乐业,共同描绘美丽和( )的新时代画卷。
【节日画面】广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如今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每年“三月三”,各族歌手齐聚歌圩,你唱我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画面】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当丰盛,其中不少项目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在壮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中,抢花炮是非常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各地潜心挖掘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民族体育活动,让一些体育项目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
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如今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
B.每年“三月三”,各族歌手齐聚歌圩,你唱我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C.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当丰盛,其中不少项目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D.在壮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中,抢花炮是非常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3&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常考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不当、重复累赘、否定误用、用词不当、不合事理、句式杂糅、分类不当。建议考生平时做题时,总结常考的病句类型和病句题目中经常出现的“陷阱”,不断提升对病句的敏感度。
C句属搭配不当。“丰富”一般指的是物质方面丰富,“丰盛”多形容食品酒菜等。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者数量大,可修饰物质方面的东西,也可修饰精神方面的东西,例如物产、书籍、知识、经验、情感、节目等,还可以作动词用。“体育项目……丰盛”搭配不当,可将“丰盛”改为“丰富”。
【答案】C
技巧点拨
辨析病句:十个不放过
1.看到动词不放过
(1)分析句中动词后是否缺宾语。
(2)分析动词与主语、宾语或修饰语搭配是否得当。
2.看到介词不放过
(1)当“通过”“在”等介词与“使”连用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考虑
是否缺主语。
(2)看到介词与其他词语搭配时,注意是否句式杂糅。
3.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面词,需分析与之搭配的是两面词还是一
面词。若与之搭配的是一面词,那么句子存在两面对一面的语病。
4.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当句中出现如“禁止”“杜绝”“切忌”“不得不”等否定词时,要分析是
否存在否定不当的情况。
5.看到多重定语、状语不放过
看句中是否存在因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而造成的语序不当的错误。
6.看到倍数词或约数词不放过
句中含“缩小”“减少”“降低”等词和倍数词搭配,看是否存在不合逻
辑的错误。
7.看到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语不放过
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语易与其他词语矛盾、重复。“减少、下降、
贬值”等词语不能与倍数词连用,只能与表示百分比或分数的词语连用。
8.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1)看到关联词语,要考虑前后关联词语是否搭配得当。(2)看
到关联词语,要判断其所在的句子的语序是否正确。
9.看到并列结构或并列词语不放过
(1)看到顿号或由“和”“并”“且”等词连接的并列结构时,要判断是
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误,是否搭配不当。(2)看到动词性的词语
并列时,注意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否混乱。(3)看到多个名词并列,
注意是否有交叉或从属现象。(4)动词性的词语并列且与相关成分搭
配时,注意搭配是否得当。
10.看到指示代词不放过
看到指示代词,要判断其指代的是什么,有无歧义,是否出现指代
不明的错误。
第10讲 病句辨析
针对训练
1. (一)节气
对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靠冰雪消融、燕子ní( )喃感知早春;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记忆盛夏;我们眼帘中有黄叶凋零、鸿雁南飞,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天上阴晴圆缺,地上草长莺飞,古人早已明察秋毫,他们不逾矩、不越位,守着自然法则。“清明时节雨纷纷”“冬至阳生春又”……每每抚摸年这些句子,内心总会战栗,那些古籍中浸润着诗意的节气,在人户鼎沸的都市里,熠熠生辉。
(二)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具有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特点。它与诗、词、曲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我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对联,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文物
文物蕴涵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下列从以上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C
A.对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B.古人早已明察秋毫,他们不逾矩、不越位,恪守着自然法则。
C.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
D.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
(成分残缺,可在“一直”前面加上“中华文化”)
2.八桂大地,壮美广西。徜徉山水田园,感受多彩民俗,探索古建遗存,邂逅绚丽多彩的广西文化。
千人祭稻神、农具节等一系列“那”文化鲜明的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壮族文化的精髓。南宁各县区的古建筑遗存,多属明清时期始建或重修。这些古建筑以古民居、宗庙祠堂等砖木结构建筑为主,凝聚着先民的生存智慧,闪耀着他们的工匠精神,彰显着传统哲学的光芒。这是一座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祖先留给后人追思与回味的无价之宝。让我们了解它,珍惜它,探索它,保护它,把凝固在南宁历史记忆深处的美留给后世。
下列从以上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千人祭稻神、农具节等一系列“那”文化鲜明的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壮乡文化的精髓。
B.南宁各县区的古建筑遗存,多属明清时期始建或重修。
C.这是一座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祖先留给后人追思与回味的无价之宝。
D.让我们了解它,珍惜它,探索它,保护它,把凝固在南宁历史记忆深处的美留给后世。
(D项语序不当,应将“了解它,珍惜它,探索它,保护它”改为“探索它,了解它,珍惜它,保护它)
【答案】D
学习至此,请完成备考练习10(第335页)
第10讲 病句辨析
备考练习10 病句辨析
达标练
1.(2023·广西)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A.“三月三”是壮、布依、黎、畬、仡佬等族的传统节日,如今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
B.每年“三月三”,各族歌手齐聚歌圩,你唱我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C.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当丰盛,其中不少项目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D.在壮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中,抢花炮是非常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搭配不当,把“丰盛”改为“丰富”)
2.(2023·辽宁阜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新时代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让航天人有了绽放青春的舞台。
B.打造“厚道阜新,乐养无忧”养老服务体系,是市政府启动康养医育示范工程的目标。
C.“复兴号”动车能否驶入青藏铁路,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正式运行。
D.2023赛季,辽篮之所以再创佳绩,是因为其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所成就的。
(A.缺少主语,删去“在……中”或“让”;C.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D.句式杂糅,可删去“所成就的”)
B
3.(2023·黑龙江大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会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A.搭配不当,“次数越来越高”搭配不当,可以把“高”改为“多”;C.句式杂糅,可以去掉“构成”,或把“包括”改为“由”;D.成分赘余,去掉“浑身”)
B
4.(2023·湖北十堰)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麦子的收成是近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B.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更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
C.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两个成语是中华民族热爱读书、敬重知识与学问。
D.我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市民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不断加强。
(A.有误,“收成”与“最好的一年”搭配不当,可将“一年”删去;C.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学问”后加“的体现”;D.有误,搭配不当,“认同感”不能“加强”,用“增强”)
【答案】B
5.(2023·山东东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汽车和电子是对机器人需求最大的行业,此外,金属加工、塑料和化学制品、食品制造、采矿、纺织对机器人也快速增长。
B.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学都活起来。
C.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D.河水的“黄”与海水的“蓝”缠绕交汇又泾渭分明,夏日的黄河入海口是最美丽的季节。
(A.成分残缺,可在“纺织对机器人”的后面加上“的需求”;C.语序不当,应该是“调查登记、数据分析和汇总统计”;D.搭配不当,“入海口”与“最美丽的季节”搭配不当,应该改成“最美丽的黄河景点之一”)
【答案】B
6.(2023·山东济南)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A.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B.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该产业能否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
C.小清河之所以越来越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济南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D.随着各地景区惠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自然。
(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只要”改为“只有”;C.句式杂糅,可去掉“的原因”;D.缺少主语,可去掉“随着”或“吸引了”)
7.(2023·湖南邵阳)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我们的广泛宣传,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B.展望未来,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在时间的画布上描绘精彩的人生。
C.我国5G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和5G网络的加速覆盖,持续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D.一切创新成果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决定了我们有没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一面对两面,应在“拥有”的前面加“是否”,或者去掉“有没有”)
D
8.(2023·辽宁锦州)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为培养锦州烧烤品牌,弘扬锦州烧烤文化,锦州连续两年举办了“烧烤文化节”。
B.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C.面对艰巨繁重的税收改革发展任务,全省退税减税降费超900亿元左右。
D.通过健康饮食讨论会,让学生认识到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A.词语搭配不当,将“培养”改为“打造”;C.语义不明,应删去“左右”;D.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
B
9.(2023·湖北鄂州)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一向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
B.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经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记录。
C.评价艺术作品是否优秀,不能仅凭流量多少这一标准,内容品质、价值含量等更应该成为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
D.每到夏季,学校都会反复向学生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游泳。
(成分残缺,应在“一人去游泳”的后面加上“的倡议”)
D
提分练
10.(2023·湖北黄冈)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不再出现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六号,我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刷新纪录。
(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就”改为“才”;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D.语序不当,可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答案】C
11.(2023·四川成都)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包揽了2023年亚运会乒乓球团体项目的冠军。
B.四川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C.共享单车的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D.成都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B.语序不当,应改为“策划和开展”;C.成分残缺,在“不合理”后加上“的问题”;D.搭配不当,将“条件”改为“环境”)
A
12.(2023·山东枣庄)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人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
B.随着创建文明城市热潮的掀起,各种文明行为络绎不绝地涌现出来。
C.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8.9万个,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占比约达到42%左右。
D.我国科研人员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
(A.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或在“一个人”后面加“能否”;B.用词不当,可把“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断”;C.词义重复,“约”“左右”删掉其一)
D
13.(2023·辽宁本溪)选出对下面语段各句子修改有误的一项( )
①五一假期,上海街头巷尾的一家家特色小店引领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②据报道,今年一季度,上海新开的特色小店数量已超过3万家左右。③这些各美其美的小店,不仅悄然孵化和营造出新的消费生态和文化空间,还彰显了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④通过举办“上海逛马路节”等活动,让“无小店,不上海”的理念深入人心。
A.将①句中的“引领”改为“吸引”。
B.将②句中的“左右”删去。
C.将③句中的“孵化”与“营造”调换位置。
D.将④句中的“让”删去。
(③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悄然孵化和营造出新的消费生态和文化空间”与“彰显了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交换位置)
C
冲刺练
14.(2023·四川眉山)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做饭”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②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③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④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
A.① B.② C.③ D.④
(“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改变”。前后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更是为了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D
15.(2023·湖南长沙)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致敬航天英雄”新闻稿中的一
段话,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5月30日上午,九(四)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③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小航认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④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A.① B.② C.③ D.④
(两面对一面,可在“努力学习”前面加上“是否”)
C
16.(2023·湖南张家界)下面是小张在旅途中听到的关于长江主题线路
的热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湖南城头山遗址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享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
B.通过统筹长江沿线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使长江旅游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是否能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重要机遇,有利于推广特色旅游产品,增加长三角各个地区景点的互动吸引。
D.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能让人们在探寻它的起源、发展脉络和灿烂成就的过程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
(A.成分残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后加“的美誉”;B.缺掉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能”)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