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课件(共116张PPT) 2024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课件(共116张PPT) 2024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09: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6张PPT)
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要点梳理
(一)文意理解
1.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品味美词佳句的妙处。
2.理解名言警句的意义,分析关键句、主旨句的意义和作用。
3.理清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
5.分析和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
(二)拓展延伸
1.感想启示类,要求考生针对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谈自己的感想和
启示,考查考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感受。
2.发表评论类,要求考生对选段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并结合
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3.比较阅读类,把两篇文言语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两篇课内语段,
或一篇课内和一篇课外),比较它们在内容、写法或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方法归纳
文意理解类的选择题往往会在选项的表述上设置陷阱,即表述并不
是完全错误,只是其中一部分表述有误。这就要求我们回归原文仔细辨
析,学会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判断。
主观题的解答方法与拓展延伸类题目一样,先仔细审题,理解题意;
再回到文章,理解文意和作者情感;然后分析写作手法。
不论是哪种题型,关键都是要把文章读懂,准确理解文章,然后在
文章中寻找回答的依据。比较阅读要求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中提高学
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
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选
材不同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一般
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揭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文体相同而内容不
同,选材相近而主题不同的选文,侧重“同”中求“异”。
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典题精析
例1 (2023·广西中考)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四境之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选A。
【答案】A
2.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干提示可知,本题需要我山中文中的“三吸情节”进行作客。通读甲文可知,邹忌与徐公比美有“三问”:问妻,问妾,问客。此三人亦各自回答了邹总,故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暮寝而思,故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入朝见威王,将自己的情况与威王的处境进行对比,故有“三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齐威王听后立即下令“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命令下达之后朝局发生了“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从中选取两条作答即可。
【答案】①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②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③三次类比,邹忌讽谏齐王时的三类比。④三种赏赐,齐威王对于进谏者的三赏; ⑤三种变化,“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三变化。(答出2处即可)
3.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
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善于亲近他人。
【答案】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到齐国,启发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乙文参考译文】
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早早地抛弃鲁国呢?”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拥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朝廷里面听不到消息,在朝廷外面没人辅佐。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连根拔掉了。”
知识链接
“三复”情节
中国古典小说中,就叙事的安排而言,有很多经过三次重复才完成
的情节,有学者将这类情节总结为“三复情节”。“三复情节”的特点:同
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做三次重复的动作或行为,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每一次重复都是情节的推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
这样的安排能使情节延宕,增添故事的神秘感,凸显人物性格,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例2 (2023·南宁模拟)
【甲】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诸葛亮传
亮自表后主曰:“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①。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②,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③。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治生:经营家业。②调度:支配、花销。③尺寸:微薄的收入。
1.下列对《出师表》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文字仿佛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感人至深。
B.“布衣”“谨慎”等词,说明作者用自贬、自谦的词形容自己,同时又流露出自矜自持。
C.写身世,为后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做铺垫,抒发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对刘备父子的忠心。
D.与一般表文用语多谦卑低微不同,本文行文循循善诱、不卑不亢,同时也不失臣子身份。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A.本文《出师表》语言并不华丽,而是率直质朴。
【答案】A
2.有人评价《出师表》的劝谏艺术是“忠言不逆耳,情真自服人”,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劝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直言进谏,提出后主宜自谋,以听取正确的意见;同时,通过自述身世,抒发对先帝的感激,表明对刘备父子的忠心,规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5& 本题考查劝谏方式分析。劝谏方式主要分为直言劝谏和讽谏两种,根据选文内容可知,该文属于直言劝谏,诸葛亮希望后主自谋,能够听取正确的意见;同时,他自述身世,抒发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心,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以发扬光大先帝遗德,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答案】作者直言进谏,提出后主宜自谋,以听取正确的意见;同时,通过自述身世,抒发对先帝的感激,表明对刘备父子的忠心,规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千秋诸葛我评说”,请结合两则选文,说说诸葛亮有哪些受人们赞誉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根据甲文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补充:也可以从[甲]文其他内容来谈,只要言之有据即可,如从诸葛亮受命以来日夜优叹,为实现北伐等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人。)根据乙文诸葛亮表文中的内容和“及卒,如其所言”可以看出他的清廉。
【答案】①为报答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或答“在危难关头奉命出出,患难与共”,或“诸葛亮受刘备临终托孤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等,意对即可),可见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②从诸葛亮不为个人谋私利,没有多余财物,可见他是一个清廉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
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当初侍奉先帝时,吃穿用度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营家业。现今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余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花销,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从事别的生计,来增加微薄的收入。当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丝织品,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以免辜负陛下。”等到他死之后,正像他所说的那样。
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针对训练
1.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齐大饥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
(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奉:同“捧”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被人无礼呼唤时,可以拒绝嗟来之食,但当别人道歉后,他就可以去吃这些食物。
D.【乙】文中黔敖能为饥民准备饭食和汤水,可见他是一个为饥民着想、尊重饥民的人。
(根据“嗟,来食”可知,黔敖对饥民不够尊重)
D
(2)请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贫贱不能移”的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饥饿者得到尊重,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乙文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捧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过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因此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拒绝是可以的,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2.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苏轼转
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 ):同类的人。③版:古代墙的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1)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
B.作者写景紧扣“月”字,从竹柏之影人手,独具匠心。
C.文章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作者欢欣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姑终。
D.本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节奏舒缓,给读者散淡自然的感觉。
(2)细读甲文,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既指苏轼与张怀民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3)著名学者林语堂给大文豪苏东坡赠了无数的头衔: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苏轼遭遇贬谪,但他热爱自然、乐观旷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是个乐天派;乙文苏轼心系百姓,不顾自身安危,公而忘私,率官兵防洪护城,所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乙文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学习至此,请完成备考练习15 (第361页)
第31讲 文意理解及拓展
备考练习15 文言文阅读
达标练
(一)(2023·青海)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明语气:以下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并匹配一种最合适的朗诵语气。
朗诵的语气:激扬 悲伤 恳切 感叹 劝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选择的句子是:____
朗诵的语气是:______

激扬
(或② 恳切
③ 感叹)
2.析字义:请根据示例,参考表格中出示的字典中的释义,给文言词句中的加颜色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文言词句 字典中的释义列举 恰当的解释
示例:见往事耳 ①朝见 ②了解 选择②
A 不舍昼夜 ①停 ②房屋 选择____
B 士别三日 ①太阳 ②天 选择____
C 温故而知新 ①学过的知识 ②所以 选择____



3.赏文本: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明确作品内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小华:《孙权劝学》中孙权现身说法,教给了吕蒙广泛涉猎,了解
历史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语段。
小丽:是的。我认为《论语》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两句就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小华:我认同你的想法。《登飞来峰》中诗人也通过“②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
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谈感悟:请你选取三则文本中的任意一则,结合自身感悟,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
示例一:通过《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我感悟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示例二:通过《孙权劝学》,我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借口。
示例三:通过《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句,我感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3·山东临沂)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B
A.已而细柳军 B.皆布衣士也
C.称善者久 D.聂政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例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到。B.结构助词,的。C.补充音节,无实义。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7.【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唐雎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
丈夫“____________”的特点。
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恪尽职守
善于抓住秦王的弱点,讲究说话技巧
威武不能屈
8.下列对【甲】【乙】两篇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跃然纸上。
B.【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两文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甲文中是用霸上、棘门与细柳营对比,选项中“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分析不正确,甲文不是用汉文帝与周亚夫进行对比)
【答案】C
(三)(2023·北京)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B
A.四季替 B.阡陌通 C.口称赞 D.君子之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的意思是交错。A.交接。B.交错。C.一齐,同时。D.友谊,交情)
10.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空虚的精神状态”理解错误,文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11.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艇子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酒语情恬,因口占四调以纪其事,子瞻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的感受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
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
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
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
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物我两忘
留恋徘徊,似在仙境
(四)(2023·湖南常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邹忌八尺有余
讲信
徐公何能君也
鲁肃过寻阳
A.
B.
知不如徐公美
岂不大丈夫哉
时时而
又何
C.
D.
(A.身高/建立;B.比得上/等到;C.确实;D.间或/参与)
C
1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臣 之 客 欲 有 求 于 臣
/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觉得比不上徐公美。
15.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的两次窥镜以及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既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的反省精神。
B.妻、妾和客都表示邹忌比徐公漂亮,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虽然都是赞扬,语气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C.邹忌从自己的私事说起,以私事比国事,由己及君,由近到远,由小见大,说明他具有高超的劝谏艺术。
D.文章既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刻画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邹忌的两次窥镜以及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既突出了他实事求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体现了他的反省精神。所以“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分析错误)
【答案】A
(五)(2023·天津)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耕于南阳(亲自)
B.至于斟酌损(益处)
C.以先帝之灵(祭告)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缓慢)
(慢:怠慢,疏忽)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先帝知臣谨慎 D.恐托付不效
[“卑鄙”的古义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
1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的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第②段写作者希望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来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而不是选项中的“已经完成”)
【答案】B
提分练
(六)(2023·黑龙江大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释】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四周绕院子砌上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19.下列加点的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有仙
险躁不能治性
无丝竹乱耳
环而攻而不胜
A.
B.
旧南阁子
当余之从师
当南日
物喜,不以己悲
C.
D.
(A.连词,就;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可译为“它”;C.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D.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A
20.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的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表述错误,“寂寂”二字突显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身处书斋的惬意之情)
【答案】C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乙文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原来的(旧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方)渗漏,雨水往下流;(我)每次移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再加上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混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
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休息时长啸歌吟,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树影摇动,可爱极了。
(七)(2023·湖北十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注释】①笼:置于笼中。②举:全,都。③回:呈现,显现。
④兹:这。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水清冽(格外) B.日光下(清澈)
C.四百(只要) D.余怜而之(买)
(澈:穿透)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24.下列选项中,对两篇选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说明唐人有佩戴玉器的习惯。
B.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文章描绘的是水流声音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是为了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
【答案】A
25.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
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乙文参考译文: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置于笼中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现巧妙的姿态和技艺,由此呈现于小丘之下。
冲刺练
(八)(2023·山东菏泽)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任其所之。晡①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②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节选自张岱《苏公堤》)
【注释】①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②熙世:盛世。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
A.杂然而前者 (陈列,摆开)
B.树林阴 (遮盖)
C.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快乐)
D.复望湖亭或竹阁(汇合,聚集)
(乐,以……为乐)
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行者休
多会
不知人之乐
极欢
A.
B.
因想东坡守杭
辍耕垄上
列烛
其境过清
C.
D.
(A.介词,在;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D.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
A
2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事的人,是太守。
春天每逢休假日,定要邀约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处进早餐。
29.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表达了作者的高雅脱俗,同时抒发了其怀念故国的情怀。
乙文参考译文:
让人想起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的时光,春天每逢休假日,定要邀约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处进早餐。吃罢早餐,每个客人给一只船,任凭他们去哪儿游逛。下午晡时后敲锣将他们集合,又去望湖亭或竹阁聚会,极尽欢乐才结束。到一更、二更时,夜市还未散,苏东坡他们提着灯笼回府。城中男女像云一样聚集在街道两旁观看。这真是空前的风流潇洒,盛世的乐事,再也追不回来了。
(九)(2023·辽宁大连)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其营。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噍类⑤矣。”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②鹿角:指树障。③招讨使:官职名。④虚:白白地。⑤噍(jiào)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之乘
呼尔而
刿曰:“矣。”
二黍许
A.
B.
契丹主坐车中众曰
太守自
步骑齐进
元方年七岁
C.
D.
(A.连词,和/动词,给,给予;B.可以/大约。C.对……说/命名。D.当时)
D
3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曹刿)取胜的原因。
我军骑兵再次攻击他们,(贼军)就渡过黄河离开了。
32.曹刿和守贞都善于把握迎战时机,但抓取的战机有所不同,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时刻进攻;守贞趁风势猛烈、飞沙扬尘时进攻。
乙文参考译文:
癸亥年,晋军到达白团卫村安营。人马都渴了,(于是)在营中挖井,刚挖出水(井)就坍塌了,士兵们只好取井泥绞出泥汁喝,契丹大军包抄过来,渐渐围住晋军的营寨。这天,东北风猛烈,尘土飞扬,吹断树木。契丹国主坐在车中对众人说:“汉人军队全都来了,只有这么多罢了。今日可全部活捉,然后平定天下。”命令(军士)下马,拔除晋营的树障,箭矢如雨点般射进晋营。营兵大声呼喊:“招讨使为何不出击,而让士卒白白送死!”诸将都请求出击,杜威说:“等风势稍缓,观察他们的进退情况再说。”守贞说:“这风正是来帮助我们的,敌众我
寡,在黑风中,敌人推测不出我们有多少(兵力);如果等风停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能活着的人了。”立刻传令各军合力攻击敌军。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兵奋力出击,风势更加猛烈,沙尘遮蔽天日,如同夜晚,敌军最终大败。当时步兵、骑兵一齐出击,追袭了二十多里。追到阳城(今山西阳城)东边,贼军刚要排成队列,我军骑兵再次攻击他们,(贼军)就渡过黄河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