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08: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A.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2.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C.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D.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3.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4.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内国际消费市场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5.在安徽地区,许多汉代城市遗址与城外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金属铸币,出土的秦半两、汉五铢钱等数量远超过了春秋战国货币的出土数量,还发现了一些汉代铸造钱币的钱范、制作钱范的范母与冶铸作坊遗址。这些发现说明汉代该地区
A.青铜冶炼技术进步明显 B.冶炼业以铸造金属货币为主
C.商业贸易获得一定发展 D.官府对铸币的管控日益松弛
6.1870~1913年间,德国的钢产量从17万吨猛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总和还要多。从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来
看,1870年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达到16%,仅次于美国。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A.体现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日趋扩大 B.缘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表明生产技术的市场化形成了行业垄断 D.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7.20世纪90年代,欧空局(欧洲太空局)发射的ERS-1卫星,是一颗以海洋应用为主、海陆兼用的多功能综合性遥感卫星,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美国研制成了“深海飞行2号”载人潜水器,这种潜水器长仅2米,但能独自考察大洋底,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1公里深处仅需1小时。这些成就
A.折射出冷战后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B.体现出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广泛
C.凸显出海洋技术的现代科技地位 D.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8.下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史料 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史记》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D.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谈及开平矿务局等企业时指出:“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这一观点反映出
A.洋务企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B.官督商办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C.民族资本成长后需要自由经营 D.官权泛滥侵害了民间商业利益
10.据统计,1996年国际银团贷款为5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猛增至11900亿美元。目前世界证券交易中心主要分布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上海、孟买及新加坡等地区。这反映出
A.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高
C.国际金融组织成立打破贸易壁垒 D.经济活动由全球关系取代了国家关系
11.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城市大多沿河而建,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第二区域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这反映出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城市建设
A.取决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C.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12.下表为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情况。这体现出
年份 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公里)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的布局 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13.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9世纪中后期,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英国这些举措的出台
A.反映出城市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B.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
C.表明城市治理有赖于社会力量的紧密配合 D.得益于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
14.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15.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且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A.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16.据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造船量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这些成就主要缘于中国
A.航运业推动了造船业的现代化 B.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
C.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的特征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7.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无策。世俗医学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传播,而传统宗教疗法祈祷、忏悔等几乎被抛弃。据此可知,西方疫病
A.客观上冲击了宗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促使西方国家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D.直接导致欧洲宗教运动兴起
18.《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D.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1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60年代初,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中共中央于1955年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防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 B.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了全民卫生意识
C.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卫生治理形式 D.政府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20.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的雨点皴和刮铁皴(“皴”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把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的《花篮图》,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这体现出宋代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得到显现 B.艺术摆脱了传统风格束缚
C.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 D.绘画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21.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22.1917年,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据此可知,蔡和森意在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B.弘扬传统文化重要价值
C.追求文化的通俗性和国民性 D.倡导理性看待中外文化
23.下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说明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抄》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24.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最初由苏美尔人创造,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据此可知,该史诗
A.折射出西亚神权力量至高无上 B.代表两河流域文化的最高成就
C.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 D.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
25.据记载,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
A.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
C.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6.在4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受到信徒的崇拜,以其为表现主题的装饰品大受欢迎;5世纪,基督教把他改造为可与耶稣混同的“救世主”;6世纪,以基督教编年史的传统方式来记述他的生平,将包括他在内的古希腊诸神都重塑为“凡人”形象。这一过程折射出
A.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强化 B.拜占庭文化具有开放性
C.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衰微 D.亚历山大东征影响深远
27.《摩奴法典》将人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作了更为严格的区分,婆罗门是第一种姓,掌握神权,垄断文化;刹帝利是第二种姓,掌握军政大权;吠舍是第三种姓,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第四种姓,绝大部分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有一些是失去村社身份的自由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奴隶。这些规定
A.旨在维护高种姓的特权地位 B.树立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
C.说明印度等级结构日益复杂 D.体现出早期人类文明具有独特性
28.从出土的印加人头骨证实,印加医生很早就掌握了穿颅术。他们用称为“杜米”的“T”形钢刀对头盖施行手术、治病。外科手术通常使用的麻醉药是从一种名叫“古柯”的灌木叶子里提取的古柯硷。据统计,印加人熟知的草药就有600多种,并首先发现了金鸡纳霜、古柯硷、颠茄、洋地黄等医药用途。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A.文明程度超越了其他地区 B.医学成就较为显著
C.迈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会 D.继承玛雅文化精华
29.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9世纪铁器被广泛运用。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用于说明
A.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 B.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
C.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30.下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①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②人口变化受到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③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 ④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增加
A.①②
31.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 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 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 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32.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为了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这反映出新加坡
A.区域竞争能力的下降 B.多元文化发展潜藏危机
C.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D.传统人口结构存在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3题20分,第34题12分,第35题20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淮安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漕运枢纽,明清鼎盛时期与苏、扬、杭齐名,为大运河“四大名都”之一。为确保漕运畅通无阻,清朝设置漕运总督驻扎淮安城,赋予了相应的国家管理职能。大量的码头、水陆联络线建成,并逐步延伸到古城的街巷内部,形成了大量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同时由于人员往来频繁,漕船到达淮安古城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淮安逐步融合衍生出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淮扬菜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传承至今。
-摘编自章耀《京杭运河对淮安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据统计,自1895年至1913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就达157家;民族资本在1895年至1927年间则设立2517家,资本达58923万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到抗战前夕已达330万人;天津人口从1895年50多万人,到1925年即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汉口1888年城市人口约为18万人,到20世纪30年代也上升到百万人口的规模。沿江的重要开埠口岸城市汉口到20世纪初也开始规划、实施马路工程,市内规划的几条重要马路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1906年初,天津首先开通电车,两年后,上海有轨电车也正式运营。此后,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向其他城市传播,近代中国进而向电车、公共汽车发展为特征的新式公共交通时代。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淮安城市发展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同时,工业革命后列强的野心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它们疯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以及掠夺劳动力。中国和东南亚都在西方殖民者锁定的范围内,其大力开发东南亚的农、矿资源致使东南亚地区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1889~1890年后,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议宣告非洲奴隶贸易终止。此外,蒸汽轮船的运行,使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通道更为便利,大量华工移民东南亚,掀起了华工移民新高潮。
-摘编自陈雪晶《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原因分析》
材料二
东南亚华人主动维护、继承与发扬其传统文化,还与当地文化长久接触,逐渐形成了华人家族乡亲集体主义文化,其中最典型的是和合文化、儒商文化、乡亲文化等。经过长期的移民,东南亚华人社会形成了众多的团结互助的社群,具体包括:社会团体、传统工会、会馆、乡亲会等,华人的各种活动以社群形式进行,并积极推广自身文化。合团性也使得海外华人的氏族可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持续的血统结构,也容易形成一个比较稳定与安居乐业的移民群体。一方面可以给当地管理者带来“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南亚华人社群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活动,唤起民族自豪感,与故乡扩大交流。改革开放后,华人社群开展寻根活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摘编自阮高山《华人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亚华人家族乡亲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2分)
2022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推行占田令,为贵族土地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这利于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庄园里的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故排除A、C、D三项。
2.D 考查外来物种传播。根据材料“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辣椒作为重要的外来物种在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说明经济价值促进了辣椒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选D项。“产业结构”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人地矛盾的尖锐”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3.D 考查现代食物生产。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致力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进一步发展食品加工业,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4.C 考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根据材料“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故选C项。A、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5.C 考查汉代冶炼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发现了大量金属铸币,出土的秦半两、汉五铢钱等数量远超过了春秋战国货币的出土数量”“铸造钱币的钱范、制作钱范的范母与冶铸作坊遗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该地区冶炼钱币数量较多,反映出该地商业贸易得到一定发展,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和其他地区的比较,故排除D项。
6.B 考查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70~1913年间德国的钢产量从17万吨猛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1870年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达到16%,仅次于美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进行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1871年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和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7.D 考查海洋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是一颗以海洋应用为主、海陆兼用的多功能综合性遥感卫星,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率”“这种潜水器长仅2米,但能独自考察大洋底,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1公里深处仅需1小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就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故选D项。A、B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没有把海洋技术和其他现代科技相比较,故排除C项。
8.A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 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9.B 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强调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企业单纯官营或者单纯民营,都难以生存,只有采取官督商办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A 考查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材料“1996年国际银团贷款为5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猛增至11900亿美元”“世界证券交易中心主要分布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上海、孟买及新加坡等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贷款、外汇不断提升,证券交易中心也扩展到世界各地,这反映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国际金融组织”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1.B 考查中国早期文化遗址的城市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城市分为居住区、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区、大型墓葬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功能不同,这一设计凸显出权力中心的特征,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浓厚的宗族观念”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凌家滩文化建筑水平如何,故排除D项。
12.A 考查中国城市化。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7年相比于1949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都有所发展,但是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城市差距在缩小,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包括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是1949年到1952年,故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内迁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故排除D项。
13.B 考查英国城市治理。根据材料“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故选B项。“日趋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英国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
14.C 考查秦朝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意在通过交通建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秦朝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15.D 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利运河的开通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故选D项。A、C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16.B 考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根据材料“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造船量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船业发展扩大并逐渐融入市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航运业发展对造船业的作用,故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中国造船业市场的扩大,“大型化的特征”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全方位开放格局已形成,故排除D项。
17.A 考查西方疫病的影响。根据材料“基督教束手无策”“世俗医学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传播”“传统宗教疗法祈祷、忏悔等几乎被抛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疫病客观上冲击了宗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故选A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直接导致”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
18.C 考查中国古代医学发展。根据材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并不仅仅反映“医学理论的创新”,故排除D项。
19.A 考查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根据材料“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防疫作为改善医疗卫生的重要内容,故选A项。全民卫生意识强化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20.D 考查宋代理学的影响。根据材料“把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代“格物致知”理念对绘画的影响,故选D项。“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判定宋代艺术摆脱了传统风格束缚,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 项;“意境和笔墨情趣”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
21.A 考查明末清初的思想。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强调商业的重要性、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这些思想都反映了
明末清初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学东渐,故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故排除D项。
22.D 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来,部分国人舍弃传统而全面拥抱西方的行为有待商榷,因为传统文化也有其值得保留之处,而西方的政治和思想并不全然适合中国,这反映出蔡和森倡导国人理性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蔡和森这一思想强调的是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无关,故排除B项;“通俗性和国民性”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23.D 考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游仙窟》《王勃集》”“《抱朴子》《游仙窟》”“《文心雕龙》”“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抄》”“《汉书》和《礼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应该是从中国转向欧洲,故排除C项。
24.C 考查古代西亚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根据材料“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却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故选C项。A、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将其与其他文化成就进行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
25.A 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根据材料“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典籍,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民族国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和整理,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26.A 考查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受到信徒的崇拜,以其为表现主题的装饰品大受欢迎”“把他改造为可与耶稣混同的“救世主””可知,基督教对传统希腊文化进行融合,“重塑为"凡人'形象”说明基督教试图改造狄奥尼索斯,消解其在传统多神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基督教的价值体系。这反映出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势力日盛,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故排除B项;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占据重要地位,它有利于巩固政治统治,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故排除D项。
27.A 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据材料“《摩奴法典》将人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作了更为严格的区分”“婆罗门是第一种姓,掌握神权,垄断文化……·绝大部分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有一些是失去村社身份的自由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奴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种姓划分,目的是维护高种姓的特权地位,故选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等级结构日益复杂”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 项;材料并未涉及其他早期文明,无法得出D项,故排除。
28.B 考查美洲印加文化。根据材料“印加医生很早就掌握了穿颅术”“用称为“杜米”的“T'形钢刀对头盖施行手术、治病”“麻醉药”“印加人熟知的草药就有600多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印加帝国医学成就较为显著,故选B项。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故排除;C、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29.C 考查印欧人的迁徙。根据材料“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A项夸大了铁器的作用,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30.D 考查世界市场扩张的影响。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逐渐增多,受到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影响,非洲人口逐渐减少,美洲人口从濒临灭绝到逐渐增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①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故排除A、B两项;技术革命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③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31.A 考查华工。根据材料“根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在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
工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助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32.C 考查新加坡移民政策。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独立后,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外国直接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关键驱动力,政府试图通过提供高效的商业环境来吸引跨国公司,这种由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的增长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经济增长,大量和持续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帮助新加坡从1960年代的贸易和物流中心转变为1980年代的主要制造业中心。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加坡认为,从长远来看,仅靠基础设施和监管效率不足以维持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下一阶段的发展必须以创造力和创新为中心,增长应该由以快速创新和提高生产力为特征的产业来推动,新加坡移民政策反映出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故选C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故排除B项;“人口结构”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D项。
33.(1)特点:政府重视;历史悠久;功能多样;规模大,涉及区域多;具有时代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提高了淮安城市的区域地位;促进了淮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淮安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推动了淮安城市商业的发展;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品质和文化气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工业文明的传入。(6分,任答三点即可)认识:交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交通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4分,言之有理即可)
34.示例:
论题: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曲折性。(2分)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政策上,英国从1815年开始降低关税,并于1846年最终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开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879年后,德国和美国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进入停滞期,直到一战之前才短暂地恢复。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应运而生,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一段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经济“滞胀”、日欧崛起等因素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重要表现,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受到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家贸易政策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5.(1)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列强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清政府出台允许华工出国的法律制度;工业革命发展的刺激;东南亚殖民地的开发;黑人奴隶制的废除;交通工具的发展为移民提供便利。(8分,答出四点)
(2)特点:社群具有高度的管理和组织功能;注重家族宗亲合团关系。(4分,答出两点)影响: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推广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东南亚多元文化的形成;成为联系当地华人与故乡的桥梁。(8分,答出四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