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1 00:08:06

文档简介

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选择性必修二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共22题,1-20题每题2分,21-22题每题3分,共46分)
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 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B. 用脱落酸处理黄瓜的幼果,可防止果实脱落
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得到四倍体西瓜
D. 用赤霉素的拮抗剂矮壮素处理小麦后植株矮小、节间短
2. 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 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 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 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3. 下图中曲线C表示某植物茎的生长反应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施用于侧芽,能反映侧芽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
A. A B. B C. C D. D
4.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
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三个特征
D. 生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能力
5.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6. 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林木郁闭度
B. 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树杜鹃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
D. 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7. 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 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小球藻进行计数
B. 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 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 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8. 对海南某地红树林修复优选树种红海榄群体中某年3月份所有个体进行胸径的测量计算(以胸径2cm为标准划分龄级,其中胸径<2cm的个体划分为I龄级,胸径≥18cm的个体划分为X龄级),并统计了这些红海榄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统计观察的这些红海榄构成一个群落
B. 据图可预测该地红海榄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加
C.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红海榄种间竞争逐年减弱
D. 采用样方法准确统计该时段内红海榄的数量
9.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10. 如图所示为生物界可能出现的4种生态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虫→鸟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可分别用图甲和图丙表示
B. 图丁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有关
C.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层,每一层都不含分解者
D.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
11.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 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12.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 B. 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
C. 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 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13. 如图是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此地狼尾草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A-B时间段内狼尾草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内斗争加剧
C. 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维持恒定不变
D. C-D时间段内由于灌木的竞争,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14. 某同学在大饮料瓶中加入了水、水草、泥沙、小鱼、小虾等,制作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瓶,模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所有生物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 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C. 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D. 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5. 关于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 A1、A2可分别代表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B. 喷施农药可以杀死农田害虫,说明化学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 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间种套作可以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17. 某地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下表中的相关措施与相应生态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相关措施 相应原理
A 施放性信息素干扰茶小卷叶蛾求偶 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生物防治
B 利用茶树的枯干栽培茶树菇增加收入 提高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
C 茶草共生,让本土优质杂草自然生长 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茶树下套种豆科植物并适当增施氮肥 维持氮元素输入和输出平衡
A. A B. B C. C D. D
18. 某乡村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技术进行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可扩大该乡村的生态足迹
B. 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C. 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
19.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杀虫。蟹能摄食害虫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养模式中蟹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蟹排出的粪便经分解后N、P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
20. 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21. 在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技术中,植株修复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生态环保型技术逐渐应用于实际的修复工程。以三叶鬼针草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表油菜素甾醇(EBR),研究它们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处理 浓度/mg·L-1 TF BCF
CK(对照) 0 1.31 2.94
SA 3 l.55 3.30
30 1.54 3.54
EBR 0.1 1.50 2.75
1 1.30 2.61
(注:TF-转运指标,是三叶鬼针草地上部Cd含量与根部Cd含量的比值;BCF-离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
A. CK处理为对在无Cd的土壤中种植的二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
B. TF越大越有利于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的生物富集
C. 研究表明两种激素喷施对提高三叶鬼针草Cd的富集能力具有协同作用
D. 实验结果说明用30mg·L-1SA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
22. 甜槠林是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植被,研究者通过相关实验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甜槠林(受人为影响较小)与干扰甜槠林(适度择伐乔木)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度进行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层次 郁闭林 干扰林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乔木层 11.4450 0.0733 14.7091 0.0614
灌木层 4.0041 0.2651 12.0776 0.0860
草本层 1.6629 0.2944 5.4274 0.1039
藤本植物 5.5540 0.1424 8.9745 0.0718
注:群落内物种数量分布越不均匀,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群落优势度越大。
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
B. 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阴生植物入侵
C. 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
D. 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是生态系统适应外界干扰的一种对策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4分)
23. 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___的同化量,C为________的能量。图甲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与蛇的关系属于________,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_____。
(2)要研究该草原中某种鼠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________、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
24. 卷叶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摄入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
卷叶螟 2000 1520
385
青蛙 42 30 12 8
(1)调查卷叶螟越冬情况时,常采用________法调查稻桩、再生稻及杂草上的卵和蛹的数量。
(2)图表示稻飞虱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该曲线的描述属于________模型(填“物理”或“数学”),c点时稻飞虱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
(3)研究发现,卷叶螟主要分布在水稻中上部,以水稻幼叶、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分布在水稻下部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两种害虫的________不同导致竞争较弱,这是两种害虫和水稻之间长期________的结果。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卷叶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水稻→卷叶螟→青蛙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表1是该生态系统中卷叶螟和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
①青蛙的同化量与叶螟的同化量的比值约为________,结果不符合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的原因有________。
②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卷叶螟的虫卵内,是卷叶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卷叶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有利于________。
25.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依据是______。
(3)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6.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27. 植物产生的信号物质参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过程。
(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拟南芥萌发的种子,检测根的长度,结果如下图1;同时施加乙烯合成抑制剂(AVG),检测根的长度及乙烯合成基因表达量,如下图2、3所示。
①根据图1结果,判断图2实验所用的NaCl溶液浓度为________。
②根据上述结果推测,NaCl处理、根的生长和乙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前期研究表明,高浓度NaCl处理后,植物会产生茉莉酸抑制根的生长。为研究乙烯、茉莉酸在拟南芥根生长过程中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其中IBU为茉莉酸合成抑制剂,结果如下表。
处理 根长(cm)
对照 9
NaCl 4.8
NaCl+AVG 7.2
NaCl+IBU 8.7
NaCl+AVG+IBU 8.7
根据这一结果,推测高浓度NaCl处理、乙烯、茉莉酸及根的伸长之间的关系,请在方框中选填“乙烯”、“茉莉酸”,在( )中选填“+”“–”(+表示促进,–表示抑制)________。
(4)为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中涉及的乙烯、茉莉酸的关系,请完善表格中的Ⅵ和Ⅶ的处理方法________。使用材料和试剂:萌发的种子、乙烯、茉莉酸、AVG、IBU,其他条件适宜。
组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处理方法 清水 施加外源乙烯 施加AVG 施加外源茉莉酸 施加IBU
根长 ++++ ++ +++ + ++++ ++++ +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选择性必修二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共22题,1-20题每题2分,21-22题每题3分,共46分)
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 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B. 用脱落酸处理黄瓜的幼果,可防止果实脱落
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得到四倍体西瓜
D. 用赤霉素的拮抗剂矮壮素处理小麦后植株矮小、节间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人体无乙烯和乙烯受体,所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A错误;
B、脱落酸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果实的脱落,B错误;
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染色体数目不变,不能得到四倍体西瓜,C错误;
D、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该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相反,是赤霉素的拮抗剂,D正确。
故选D。
2. 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 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 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 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为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常常去掉插条上的多数叶片以降低其蒸腾作用,同时要保留3-4个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时,常常选择不同的方法,若生长素浓度较低,则采用浸泡法,若生长素浓度较高,则采用沾蘸法。
【详解】A、为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插条一般保留3-4个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A错误;
B、当插条上叶片较多时,蒸腾作用过于旺盛,导致插条失水过多死亡,因此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降低蒸腾作用,B正确;
C、较高浓度的NAA可以选用沾蘸法,低浓度NAA可以选用浸泡法,C错误;
D、为降低插条的蒸腾作用,同时又可以使其进行光合作用,常常在弱光下进行扦插,D错误。
故选B。
3. 下图中曲线C表示某植物茎的生长反应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施用于侧芽,能反映侧芽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长素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该作用特点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由于侧芽也能产生生长素,且其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敏感,与曲线C相比,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会起抑制作用,使侧芽生长速度降低,A曲线符合题意。
故选A。
4.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
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三个特征
D. 生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详解】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
B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三个特征,B错误,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仍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5.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林木郁闭度
B. 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树杜鹃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
D. 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有:食物、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等)。
【详解】A、林木郁闭度影响光照、湿度等因素,属于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
B、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属于对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大树杜鹃种子发芽率低,生长至开花时间较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导致了其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
D、根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可知,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可提高大树杜鹃的发芽率,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A。
7. 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 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小球藻进行计数
B. 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 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 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2、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3、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A、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小球藻进行计数,A错误;
B、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4~5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
D、为减小误差,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故选D。
8. 对海南某地红树林修复优选树种红海榄群体中某年3月份的所有个体进行胸径的测量计算(以胸径2cm为标准划分龄级,其中胸径<2cm的个体划分为I龄级,胸径≥18cm的个体划分为X龄级),并统计了这些红海榄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统计观察的这些红海榄构成一个群落
B. 据图可预测该地红海榄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加
C.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红海榄种间竞争逐年减弱
D. 采用样方法准确统计该时段内红海榄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由题意可知,实验统计的是红海榄某年3月份的所有个体,这些个体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由题图可知,红海榄的幼龄个体多于老龄个体,因此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可预测该种群的密度将逐渐增加,B正确;
C、根据题图只能看出不同龄级红海榄的数量,无法判断红海榄种间竞争的情况,C错误;
D、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不能准确统计该时段内红海榄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9.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
【详解】A、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C错误;
D、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所示为生物界可能出现的4种生态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虫→鸟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可分别用图甲和图丙表示
B. 图丁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有关
C.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层,每一层都不含分解者
D.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 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 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叫作能量金字塔。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 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 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 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详解】AB、一棵树上有很多植食性昆虫,还有少量鸟类,所以数量金字塔可用图甲表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能量金字塔可用图丙表示,AB正确;
C、生态金字塔中,对于杂食性动物而言,可以属于不同营养级,进而属于两层甚至多层,C错误;
D、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11.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 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各层次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比林下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林窗下、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之减少,同时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量不同。
【详解】A、由图形分析可知,各层次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比林下高,A正确;
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CD、随着深度的增加,林窗下、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之减少,同时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量不同,但无法比较种群密度的大小,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 B. 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
C. 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 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再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两种或多种物种之间会竞争资源或空间,因此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
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
D、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窄生态位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相反,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是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此地狼尾草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A-B时间段内狼尾草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内斗争加剧
C. 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维持恒定不变
D. C-D时间段内由于灌木的竞争,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A点之前还没有弃耕,农田由人控制,种群密度低是由于农田管理者不断除草;C点出现灌木,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种群密度减少。
【详解】A、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该地保留有原来的土壤条件和部分植物,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
B、A~B时间段内,狼尾草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狼尾草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B时间段内由于其种群数量增多,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故其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B~C时间段内,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D、图中在C时出现灌木,灌木和狼尾草会竞争阳光、养分和生存空间等资源,会使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正确。
故选C。
14. 某同学在大饮料瓶中加入了水、水草、泥沙、小鱼、小虾等,制作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瓶,模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所有生物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 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C. 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D. 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温度等)、生产者(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如大多数动物、部分微生物)、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等)。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B正确;
C、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即生物群落内部的化学能最终转变成热能散失,C正确;
D、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作为消费者、分解者参与构成生态系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
15. 关于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 A1、A2可分别代表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D1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1、A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1、C2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1、B2表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100%=(D1W1)×100%,B正确;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
D、A1、A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1、A2可分别代表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B. 喷施农药可以杀死农田害虫,说明化学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 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间种套作可以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如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还有些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固定的是化学能,A错误;
B、喷洒农药杀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B错误;
C、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D错误。
故选C。
17. 某地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下表中的相关措施与相应生态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相关措施 相应原理
A 施放性信息素干扰茶小卷叶蛾求偶 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生物防治
B 利用茶树的枯干栽培茶树菇增加收入 提高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
C 茶草共生,让本土优质杂草自然生长 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茶树下套种豆科植物并适当增施氮肥 维持氮元素输入和输出平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减少种群数量。因此属于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生物防治,A正确;
B、茶树菇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利用茶树的枯干栽培茶树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茶草共生,可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可以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豆科植物可利于与其共生的固氮菌来增加氮元素含量,同时增施氮肥有利于维持氮元素输入和输出平衡,D正确;
故选B。
18. 某乡村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技术进行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可扩大该乡村的生态足迹
B. 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C. 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A、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其中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A错误;
B、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B错误;
C、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循环原理,C错误;
D、蚯蚓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温度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含水量充足有利于有机物分解,氧气浓度可促进有氧呼吸,总碳量也会影响其分解速率,因此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D正确。
故选D。
19.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杀虫。蟹能摄食害虫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养模式中蟹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蟹排出的粪便经分解后N、P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动物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即该种养模式中蟹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动物排出的粪便中N、P等存在于有机物中,有机物可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后可被水稻吸收利用,D正确。
故选C。
20. 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主要)、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详解】A、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即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D错误。
故选D。
21. 在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技术中,植株修复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生态环保型技术逐渐应用于实际的修复工程。以三叶鬼针草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表油菜素甾醇(EBR),研究它们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处理 浓度/mg·L-1 TF BCF
CK(对照) 0 1.31 2.94
SA 3 l.55 3.30
30 1.54 3.54
EBR 0.1 1.50 2.75
1 1.30 2.61
(注:TF-转运指标,是三叶鬼针草地上部Cd含量与根部Cd含量的比值;BCF-离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
A. CK处理为对在无Cd的土壤中种植的二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
B. TF越大越有利于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生物富集
C. 研究表明两种激素喷施对提高三叶鬼针草Cd的富集能力具有协同作用
D. 实验结果说明用30mg·L-1SA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修复溶液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是土壤中Cd的残余量。
【详解】A、该实验是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表油菜素甾醇(EBR),研究它们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所以CK处理为对在有Cd的土壤中种植的二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A错误;
B、TF-转运指标,是三叶鬼针草地上部Cd含量与根部Cd含量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Cd逐步在从根部转移到地上部分,而Cd的生物富集要依靠BCF-离集指标来进行判断,B错误;
C、BCF-离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富集在生物体中的Cd越多,土壤中残留的越少,根据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使用SA之后BCF增大了,而使用EBR后BCF减小了,说明二者是拮抗作用,C错误;
D、BCF-离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富集在生物体中的Cd越多,土壤中残留的越少,30mg·L-1SA这一组的BCF是最大的,因此说明其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 ,D正确。
故选D。
22. 甜槠林是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植被,研究者通过相关实验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甜槠林(受人为影响较小)与干扰甜槠林(适度择伐乔木)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度进行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层次 郁闭林 干扰林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乔木层 11.4450 0.0733 14.7091 0.0614
灌木层 4.0041 0.2651 12.0776 0.0860
草本层 1.6629 0.2944 5.4274 0.1039
藤本植物 5.5540 0.1424 8.9745 0.0718
注:群落内物种数量分布越不均匀,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群落优势度越大。
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
B. 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阴生植物入侵
C. 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
D. 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生态系统适应外界干扰的一种对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在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选择合适的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A正确;
B、由于阳生植物入侵,灌木层和草本层在竞争阳光过程中不占优势,从而导致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郁闭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大,干扰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小,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向郁闭林的方向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C正确;
D、演替过一般朝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的方向进行,这样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有利于生态系统适应外界干扰,D正确。
故选B。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4分)
23. 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___的同化量,C为________的能量。图甲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与蛇的关系属于________,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_____。
(2)要研究该草原中某种鼠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________、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
【答案】(1) ①. 草 ②. 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③. 3 ④. 捕食、竞争 ⑤.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①. 食物 ②. 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 ①.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②. 负反馈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为消费者,还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乙图:A表示鼠的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小问1详解】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被天敌摄入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A表示鼠的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的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草的同化量。图甲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鹰可以捕食蛇,也可以和蛇竞争捕食鼠,因此鹰与蛇的关系属于捕食、竞争。图甲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问2详解】
要研究该草原中某种鼠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小问3详解】
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24. 卷叶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摄入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
卷叶螟 2000 1520
385
青蛙 42 30 12 8
(1)调查卷叶螟越冬情况时,常采用________法调查稻桩、再生稻及杂草上的卵和蛹的数量。
(2)图表示稻飞虱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该曲线的描述属于________模型(填“物理”或“数学”),c点时稻飞虱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
(3)研究发现,卷叶螟主要分布在水稻中上部,以水稻幼叶、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分布在水稻下部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两种害虫的________不同导致竞争较弱,这是两种害虫和水稻之间长期________的结果。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卷叶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水稻→卷叶螟→青蛙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表1是该生态系统中卷叶螟和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
①青蛙的同化量与叶螟的同化量的比值约为________,结果不符合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的原因有________。
②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卷叶螟的虫卵内,是卷叶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卷叶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有利于________。
【答案】(1)样方法 (2) ①. 数学 ②. 增长
(3) ①. 取食部位和食物成分 ②. 协同进化
(4) ①. 0.025 ②. 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青蛙和叶螟只是各自营养级中的一部分生物 ③.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随生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即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卷叶螟的卵和蛹不能运动,因此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稻桩、再生稻及杂草上的卵和蛹的数量。
小问2详解】
图中曲线的描述属于数学模型,c点时稻飞虱的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在增长,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小问3详解】
卷叶螟主要分布在水稻中上部,以水稻幼叶、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分布在水稻下部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说明两种害虫的取食部位和食物成分等不同导致竞争较弱,这是两种害虫和水稻之间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4详解】
①卷叶螟的同化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2000-1520=480×106kJ/a,青蛙的同化量=42-30=12×106kJ/a,青蛙的同化量与叶螟的同化量的比值约为12/480=1/40=0.025。结果不符合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的原因有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青蛙和叶螟只是各自营养级中的一部分生物。
②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卷叶螟的虫卵内,是卷叶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卷叶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5.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依据是______。
(3)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②.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①. 垂直 ②. 有机农业 ③.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小问1详解】
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26.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2) ①. 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 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小问2详解】
①由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桉藻重量增加值要低,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小问4详解】
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 植物产生的信号物质参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过程。
(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拟南芥萌发的种子,检测根的长度,结果如下图1;同时施加乙烯合成抑制剂(AVG),检测根的长度及乙烯合成基因表达量,如下图2、3所示。
①根据图1结果,判断图2实验所用的NaCl溶液浓度为________。
②根据上述结果推测,NaCl处理、根的生长和乙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前期研究表明,高浓度NaCl处理后,植物会产生茉莉酸抑制根的生长。为研究乙烯、茉莉酸在拟南芥根生长过程中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其中IBU为茉莉酸合成抑制剂,结果如下表。
处理 根长(cm)
对照 9
NaCl 4.8
NaCl+AVG 7.2
NaCl+IBU 8.7
NaCl+AVG+IBU 8.7
根据这一结果,推测高浓度NaCl处理、乙烯、茉莉酸及根的伸长之间的关系,请在方框中选填“乙烯”、“茉莉酸”,在( )中选填“+”“–”(+表示促进,–表示抑制)________。
(4)为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中涉及的乙烯、茉莉酸的关系,请完善表格中的Ⅵ和Ⅶ的处理方法________。使用材料和试剂:萌发的种子、乙烯、茉莉酸、AVG、IBU,其他条件适宜。
组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处理方法 清水 施加外源乙烯 施加AVG 施加外源茉莉酸 施加IBU
根长 ++++ ++ +++ + ++++ ++++ +
【答案】(1)调节 (2) ①. 120mM ②. 经NaCl处理促进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根的生长
(3) (4)施加外源乙烯+IBU 施加外源茉莉酸+AVG
【解析】
【分析】图1表明,随NaCl溶液浓度增加,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图2表明,AVG的使用可减轻NaCl溶液的抑制作用。根据图3可知,NaCl溶液可促进乙烯合成基因的表达。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既不参与细胞构成,也不提供能量。
【小问2详解】
①研究同时使用NaCl溶液和AVG对根生长的影响,应取NaCl的抑制作用最强时的浓度。比较图1和图2,可确定图2实验所用的NaCl溶液浓度为120mM/L。
②根据分析内容推测,NaCl处理、根的生长和乙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NaCl处理促进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根的生长。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可减轻NaCl溶液的抑制作用,即茉莉酸也会抑制根的生长。后两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NaCl溶液通过促进乙烯合成促进茉莉酸的合成,进而抑制根的生长。因此高浓度NaCl处理、乙烯、茉莉酸及根的伸长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小问4详解】
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中涉及的乙烯、茉莉酸的关系,需增设两组实验,一组施加外源乙烯+IBU,根据上述推测,茉莉酸不能合成,则根的生长基本不受抑制,与对照组相同;一组施加施加外源茉莉酸+AVG,茉莉酸直接抑制根的生长,不受AVG的影响,从而说明NaCl溶液通过促进乙烯合成促进茉莉酸的合成,进而抑制根的生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