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08:37:55

文档简介

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1996年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 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B. 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 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D. 诸侯国手工业更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原本只有周王才能享用的“九鼎”出现在诸侯的祭祀坑中,表明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受到挑战,金字塔式的上下尊卑关系受到冲击,C项正确;“初步形成”史实错误,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是在战国后期,排除A项;当时礼乐制度并没有获得突破性发展,而是逐渐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不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 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 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 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 考古工作者近年对广东肇庆市进行文物勘探与抢救发掘,共清理出汉朝至南朝时期墓葬9座,其中3座为汉墓、1座东晋墓、5座南朝墓。这些墓群规模宏大,排列井然有序,相互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随葬品丰富。对此合理的认知是,这些墓葬( )
A. 未受到中原政权更迭影响
B. 始终得到后人世代有效保护
C. 可能属于名门望族的墓地
D. 说明南朝厚葬观念最为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从材料看到,该墓群存续时间长,排列有序,出土文物多,根据所学可推知此处可能属于名门望族的墓地,C项正确;未受到中原政权更迭影响从材料无法得出,材料只是对于墓葬排列及规模的描述,排除A项;始终得到后人世代有效保护,该说法“始终”太绝对化,排除B项;南朝厚葬观念最为浓厚,“最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 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和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对居民征税不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为簿,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城市户籍管理,C选正确;“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宋朝时坊市分置界限才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5. 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监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
A. 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 营商环境较宽松 C. 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 坊市界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具有军事功能,但是宋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员带财税衔,说明镇里有税收,监镇官俸禄提升则反映出镇的税收比较重要,体现了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凸显,A项正确;税收多不等于营商环境宽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坊市界限以前主要存在城市中,且材料也看不出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清代前期,“大约从嘉庆中期开始,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定,西北边疆地理研究之风开始悄然而起,并很快弥漫开来,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于林风尚。”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列强加紧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 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得以发展
C. 国人对边疆危机的忧患意识 D. “海防”与“塞防”之争日益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定,西北边疆地理研究之风开始悄然而起,并很快弥漫开来,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士林风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我国西北边疆形势的严峻,唤醒了清朝官方和私家学者对西北史地研究的兴趣,也有防范于未然的想法,体现出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C项正确;此时列强的侵略尚未渗透到内陆地区,排除A项;材料强调士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并未反映出史地学的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防”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 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 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材料提到光绪帝认为中国守旧人多,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其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反对变法、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群众基础不够广泛,A项正确;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被废除,排除B项;戊戌变法遭到守旧知识分子的反对,但“全面反对”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在他们经历过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中法反动势力压迫后,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这( )
A. 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B. 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C. 促进留学中心的转移 D. 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一战结束后法国和中国。据材料“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并结合所学可知,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遭遇,使得一部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转而谋求新的救国道路,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反思”而非“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留法勤工俭学主要是影响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不能直接起到打击和瓦解北洋军阀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欧美国家仍然是这一时期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首次发行第一套统一货币,被称为苏区货币。如图的五分券中间有梭标、镰刀、锤子、红旗等组合图案,对该纸币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稳定了边区金融秩序 B. 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C.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需要 D. 有利于抵制法币的渗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有梭标、镰刀、锤子、红旗等组合图案”可知体现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纸币发行后的金融秩序状况,无法得出“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的结论,排除A项;全面抗战的时间为1937-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币的渗透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 )
A. 为新政权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B. 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C. 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初步解决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暴涨问题,为新政权赢得了人民的信任,A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C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小麦、大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 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同一性特征 B. 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
C. 地区交流促进了农作物的培育 D. 亚洲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前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目前的研究,在农业文明兴起的早期,西亚、南亚、中国及中南美洲都对农作物的培育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而非同一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区间的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说明人类农业文明由不同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没有体现亚洲的“前列”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冶铁技术通过已经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 )
A. 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B. 冶铁技术重要发源地
C. 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D. 各地区间经贸交流密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非洲许多地区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可知,非洲冶铁技术起源较早,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非洲的冶铁技术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非洲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没有涉及非洲其他矿产资源,排除C项;材料中仅仅涉及冶铁技术传播,无法得出各地区经贸交流密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图为乔托(1266-1337年)的代表作《哀悼基督》(局部),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看到那鳞遇难后的场景。画面中的玛利亚无力地坐在地上,轻轻抚摸着死去的儿子,那悲伤与无奈的神情,充分体现了慈母的爱怜。该作品( )
A.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B. 体现市民阶层诉求
C. 契合宗教改革主题 D. 强合教会神权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画面中的玛利亚无力地坐在地上,轻轻抚摸着死去的儿子,那悲伤与无奈的神情,充分体现了慈母的爱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哀悼基督》的玛利亚表现出了“人”的情感与“人性”,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民阶层诉求”,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出了对于人性的追求,这与教会提倡的“禁欲主义”截然相反,不利于教会的神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也称赞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回国后,张伯伦更是受到了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材料能够说明( )
A. 张伯伦成为英国反法西斯的英雄 B. 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C. 张伯伦的治国能力得到广泛认同 D. 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上下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举国欢庆,并把参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视为民族英雄,根据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说明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极为广泛,D项正确;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重要推手,而非反法西斯的英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比较信息,无法说明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上下追捧张伯伦在外交上推行的绥靖政策,而非对其治国能力的广泛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40年集体农庄卖给国家99吨小麦就能买一辆“吉斯”汽车,1948年则要卖出124吨小麦,到1949年就必须卖出238吨小麦。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粮食价格是成本的13.2%,马铃薯价格是成本的7.5%,牛肉价格是成本的5%。对这些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农业生产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C.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进入死胡同 D. 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至1953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政府为保证高速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压低农产品价格,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项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并未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后被废弃,排除B项;材料现象发生于斯大林时期,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80年,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产品生产总值。其他国家的情况也都相差不多。1987年英、法、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2%和3%;第二产业为38%、38%和40%;第三产业为60%、60%和57%。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产业结构非物质化趋势 B. 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趋势
C. 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趋势 D. 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1980年,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产品生产总值。其他国家的情况也都相差不多。1987年英、法、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2%和3%;第二产业为38%、38%和40%;第三产业为60%、60%和57%。”可知19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当时产业结构非物质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生产过程的信息,无法得知智能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设计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消费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 《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刘知几(唐)《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角度: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3)不能。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
能。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
(4)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
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知,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
角度:根据材料“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可知,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可知,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可知,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立场:不能。
看法:根据材料“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可知,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而且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
立场:能。
看法:根据材料“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可知,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
【小问4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一战结束后,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的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厘米,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战争勋章”和“信封”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历史价值:是研究华工参加一战的第一手史料,可论证华工对一战的重大贡献;是研究一战进程、伤亡等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佐证近代国际邮政事业发展历史。
(2)表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结束后(世界)。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战争勋章”与“大英政府陆军部寄给张全抗的信封”可知,这是实物史料。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研究华工参加一战的第一手史料,可论证华工对一战的重大贡献;是研究一战进程、伤亡等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佐证近代国际邮政事业发展历史。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结束后(世界)。根据材料二“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可知,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根据材料二“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签订和约,裁减军备;根据材料二“《非战公约》”“国联”并结合所学可知,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根据材料二“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 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
——摘编自G.德鲁雷.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等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答案】(1)特点:考核内容多样化;遵循功绩制原则;不断革新。
(2)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一“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可知,考核内容多样化;根据材料一“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可知,遵循功绩制原则;根据材料一“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可知,不断革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知,政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二“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坚持党管干部;根据材料二“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可知,不搞“两官分途”;根据材料二“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知,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世界大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试车成功; 1843年,英国已有2410公里铁路通车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建成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并在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 1908年,美国的福特下型汽车诞生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的变革。
阐述:工业革命自英国开始,许多重要发明都出自英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也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改进了蒸汽机车,使交通步入新的阶段,火车成为陆地交通工具,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轮船出现了,这极大便利了海上交通。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引发了交通的变革,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人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详解】本题是自拟论题类论述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表格所列内容汽船、铁路、汽车、飞机等可知主要涉及到了交通工具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蒸汽动力的使用,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交通事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可以拟定论题: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的变革,结合工业革命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的相关事实加以论述。根据表格第二目内容可知交通的地位“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可知交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先称霸世界,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国也不断崛起,拟定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结合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相关事实进行论述。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1996年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 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B. 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 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D. 诸侯国手工业更发达
2. 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 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3. 考古工作者近年对广东肇庆市进行文物勘探与抢救发掘,共清理出汉朝至南朝时期墓葬9座,其中3座为汉墓、1座东晋墓、5座南朝墓。这些墓群规模宏大,排列井然有序,相互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随葬品丰富。对此合理的认知是,这些墓葬( )
A. 未受到中原政权更迭影响
B. 始终得到后人世代有效保护
C. 可能属于名门望族的墓地
D. 说明南朝厚葬观念最为浓厚
4.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 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5. 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监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
A. 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 营商环境较宽松 C. 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 坊市界限被打破
6. 清代前期,“大约从嘉庆中期开始,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定,西北边疆地理研究之风开始悄然而起,并很快弥漫开来,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于林风尚。”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列强加紧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 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得以发展
C. 国人对边疆危机的忧患意识 D. “海防”与“塞防”之争日益加剧
7.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 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 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8. 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在他们经历过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中法反动势力压迫后,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这( )
A. 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B. 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C. 促进留学中心的转移 D. 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9.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首次发行第一套统一货币,被称为苏区货币。如图五分券中间有梭标、镰刀、锤子、红旗等组合图案,对该纸币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稳定了边区金融秩序 B. 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C.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需要 D. 有利于抵制法币的渗透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 )
A. 为新政权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B. 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C 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11.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小麦、大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 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同一性特征 B. 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
C. 地区交流促进了农作物的培育 D. 亚洲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前列
12. 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冶铁技术通过已经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 )
A. 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B. 是冶铁技术重要发源地
C. 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D. 各地区间经贸交流密切
13. 如图为乔托(1266-1337年)的代表作《哀悼基督》(局部),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看到那鳞遇难后的场景。画面中的玛利亚无力地坐在地上,轻轻抚摸着死去的儿子,那悲伤与无奈的神情,充分体现了慈母的爱怜。该作品( )
A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B. 体现市民阶层诉求
C. 契合宗教改革主题 D. 强合教会神权统治
14.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也称赞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回国后,张伯伦更是受到了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材料能够说明( )
A. 张伯伦成为英国反法西斯的英雄 B. 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C. 张伯伦的治国能力得到广泛认同 D. 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广泛
15. 1940年集体农庄卖给国家99吨小麦就能买一辆“吉斯”汽车,1948年则要卖出124吨小麦,到1949年就必须卖出238吨小麦。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粮食价格是成本的13.2%,马铃薯价格是成本的7.5%,牛肉价格是成本的5%。对这些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农业生产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C.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进入死胡同 D. 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6. 1980年,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产品生产总值。其他国家的情况也都相差不多。1987年英、法、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2%和3%;第二产业为38%、38%和40%;第三产业为60%、60%和57%。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产业结构非物质化趋势 B. 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趋势
C. 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趋势 D. 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 《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刘知几(唐)《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一战结束后,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的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厘米,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战争勋章”和“信封”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
——摘编自G.德鲁雷.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等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世界大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试车成功; 1843年,英国已有2410公里铁路通车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建成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并在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 1908年,美国的福特下型汽车诞生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