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专题概览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古
代
四大发明
思想:
百家争鸣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医学
华佗
张仲景
李时珍
农学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数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
建筑
都江堰、长城、
大运河、故宫
现代
核技术
空间技术
农业成就
医学成就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老子 简介 春秋时期楚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
思想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在政治上主张“ ” 孔子 简介 春秋晚期鲁国人, 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成就 核心思想 “ ”,提倡“仁者爱人” 政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在教学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道家
无为而治
儒家
仁
思想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战国时期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思想篇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 辩证法——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儒家思想】
1.仁——利于调节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法治/变革——对法治建设有借鉴作用;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尚贤——成为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采取极端态度。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造纸术 概况
传播
影响
造纸术 概况
传播
影响
发明:西汉时期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
在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非洲,
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科技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活字印刷术 背景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雕版印刷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发展历程 (1)出现: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大大提升了批量印刷效率(2)发展:宋代巧匠后来发明了木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代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传入欧洲
影响 (1)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活字印刷术传到世界,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指南针
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2)出现:宋代出现人造磁铁,并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3)发展:北宋时人们将指南针与方位盘联成一体,创造出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用来导航和辨识方向;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
传播
12世纪末,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国家,随后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美洲大陆的发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发明
唐朝时的文献已明确记载了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
应用
(1)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2)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出现了大量火药武器,如火箭、火炮、突火枪、火铳等。此外,火药还用于制造爆竹、鞭炮、烟火等
传播
14世纪初,火药和烟火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
(1)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引起了世界军事史上的革命,宣告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2)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
科技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张仲景 简介 东汉末年名医,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2)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在大堂对病人逐一问诊,而被称为“坐堂医生”。“坐堂医生”成为后世医生的代称
主要成就 编写《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华佗 简介 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还能实施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
主要成就 发明外科手术麻醉药———“麻沸散”模仿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医疗体操“五禽戏”,用于强身健体
医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医学篇
名称 朝代 内容
《神农本草经》 汉朝 载药365种,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
《唐本草》 唐朝 正文20卷,实际载药850种,《药图》25卷,《图经》7卷。
《证类本草》 北宋 载药1500多种,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和具体用法
《本草纲目》 明朝 载药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详介药物产地、 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相比此前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
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学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1518
—1593)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齐民要术》 作者 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
主要内容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评价 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③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农学篇
《 天 工 开 物 》 作者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内容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地位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传播 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农学篇
《农政全书》 作者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内容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数学篇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数学篇
南北朝人;
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
(429年—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都江堰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组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坝)、宝瓶口(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三个主体工程组成
功能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影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建筑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开通 大运河 时间 605年开始开凿(隋炀帝统治时期)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 (1)范围: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至余杭(在今浙江杭州),全长2 700多千米
(2)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影响 积极: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建筑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明长城 北京城 修筑目的 概况
起止点 构成
影响 特点
影响
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力。
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称为京师。
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建筑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文学篇
书法 (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锺繇和胡昭。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2)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的顾恺之绘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开凿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作者
内容
地位
特点
《史记》
司马迁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唐诗 李白 盛唐诗人,其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 其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誉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绘画 书法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
绘画 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
文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宋词 简介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也叫长短句,出现于唐朝,是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词牌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北宋文学家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词风豪迈而飘逸,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 细腻 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限,前期主要描写夫妇感情,后期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深沉的忧患情怀(3)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具有豪放的词风和强烈的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地位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丰碑
元曲 简介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的综合性艺术,从元大都逐渐扩展至全国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其中,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2)关汉卿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对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社会意义 产生了不少描写现实的杰作,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追求,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红楼梦 》 作者 曹雪芹
地位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内容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特点 (1)思想性强;①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③歌颂了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下层人民的抗争精神;④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2)艺术性高: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昆曲 来源 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京剧 发展 历程 (1)乾隆80岁寿辰(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
(2)道光年间,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皮黄戏”,以后被称为“京剧”或“京戏”
地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文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知识拓展:
“载人航天精神”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两弹一星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①1964年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③邓稼先
①东方红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②钱学森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知识拓展:
“两弹一星精神”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载人航天
1999年
11月
2003年
10月
2008年
9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青蒿素 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用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技 术的重 要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医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杂交 水稻 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推广 (1)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2)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作用 (1)对国内: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对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具有重要贡献
农学篇
重点详解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成果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蹈《丝路花雨》等;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用 (1)反映了时代风貌;
(2)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文学篇
链接中考
1.(2023·西藏)从“嫦娥奔月”到神舟14号成功发射,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在此历程中,中国实现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
A.屠呦呦 B.钱学森 C.翟志刚 D.刘洋
2.(2023·山东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3.(2023·四川)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C
C
A
链接中考
4.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
A.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果 B.加快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步伐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D.体现了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
5.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这反映出我国科技发展有赖于( )
A.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B.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
C.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D.不断引进先进技术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