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2024年中考历史临考冲刺高分锦囊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2024年中考历史临考冲刺高分锦囊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专题07: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
2024年中考考前抢分攻略
跨越
使用指导:考前20天也是提升分数的黄金期。“快中考了,要怎么安排学习内容啊?”本专辑打破原来考前20天回扣课标复习方法,对知识点从新的角度整合,复习方便快捷,迅速掌握基本知识,提升专题能力,助力中考!
CONTENTS
目录
强化体系
强化单元体系(掌握主干知识)
强化中外时空(把握时空观念)
强化主题观点(针对观点论述)
奋战中考
强化整体概念(突出时代特征)
强化纵横联系(串讲核心专题)
实用+高效
第一部分
COMPANY SLOGAN
强化整体概念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朝代更替
史前时期
夏朝
春秋
战国
220曹魏
221蜀汉
229孙吴
商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三国
西晋
十六国:北方
东晋: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五代十国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隋朝
北朝
南朝
新朝
东汉
唐朝
民族交融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对峙,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两条基本线索: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特征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条基本线索: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两段民族大交融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结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第二部分
COMPANY SLOGAN
强化单元体系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课.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第2课.新石器时代
1.一万年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河姆渡人-长江下游/水稻/干栏式建筑。
3.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粟/彩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第3课.部落联盟
1.华夏族形成 2.炎黄传说-史料实证
3.原始民主-禅让制
4.良渚古城-早期国家出现,进入文明社会(判断标准王权、城市和国家)
中华文明起源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三个小标题:早期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三小标: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居民
三小标:炎黄联盟/传说与实证/禅让制
第4-5课.奴隶社会夏商周
1.夏朝:世袭制“家天下”,国家机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2.商朝:盘庚迁都,牧野之战,文明代表-甲骨文,青铜器(青铜时代)。
3.西周:分封制-贵族政治,影响(巩固/扩大/交流/民族交融/国家认同/独立性、易分裂割据)
第6-8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1.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周王室衰微,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
3.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唯物史观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夏商周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
四:夏“家天下/商/西周/分封制
三小标:青铜器/甲骨文/造字特点
三: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三: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9-10课.秦朝-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1.建立:前221年,定都咸阳。
2.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
3.巩固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4.秦亡: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5.楚汉之争:争夺帝位/巨鹿之战
第11-13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初期:郡国并行/休养生息/和亲匈奴
2.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收铸币权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开辟海上丝路。
3.东汉:刘秀-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张角黄巾起义/曹丕夺权东汉亡。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三小标: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三小标:统一/政治制度/统一措施
三小标: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四:推恩令/尊儒/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三小标:光武中兴/外戚宦官/黄巾起义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中国古代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4课.丝绸之路
1.路线:起点长安→河西走廊→
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终点)
2.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西域管理: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司马迁《史记》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被后世誉为“医圣”。
3.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4.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文化传播
5.佛教东传;道教初创
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管理
四:造纸术/张仲景华佗/《史记》/宗教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6课.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0曹丕魏洛阳/221刘备蜀成都/229孙权吴建业
3.三国统治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加强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第17-20课.两晋南北朝时期
1.西晋:司马炎洛阳统一/八王之乱-内迁
2.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东晋:门阀制度/前秦淝水之战/江南开发
4.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改革(迁都/汉化5)-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
5.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圆周率/顾恺之《女史箴图》/王羲之《兰亭集序》/石窟
民族交融; 逐步走向统一
三小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小标:西晋/八王之乱/五族内迁
三小标:东晋的兴亡/南朝/江南开发
三小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三小标:《齐民要术》/圆周率/艺术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文帝:统一/开皇之治/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
(1)大运河(一中心两端点四段沟渠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意义
(3)隋亡:暴政(与秦相比较-分裂到统一等5点)
第2-5课.唐朝盛世与衰亡
1.建立:618年,长安
2.盛世: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完善/开元盛世
3.经济: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越青邢白/唐三彩)商业(水路交通发达/都市长安)
4.开明的民族政策:管理西域/册封首领/和亲吐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特征:封建社会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社会风气:开放进取/兼容并包
6.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等
7.对外关系:开放/两个和尚/遣唐使
8.转折-安史之乱;衰亡-黄巢起义/朱温夺权-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延续)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6课.北宋的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东京
2.地方:行政-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增设通判;财政-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军事-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换将换防。
4.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文臣统兵/改革科举(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影响: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6.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保甲法。影响:财政增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反对后废除。
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7-8课.辽西夏北宋南宋与金的并立
特征: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历史主流。
第9课.宋代经济-商贸/经济重心南移
1.农业: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天下粮仓/南方茶树/棉花推进到江淮川蜀。
2.手工业:棉纺织业/景德镇/广泉明
3.商业:商业城市/街市制取代坊市制/商业名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海外贸易-市舶司/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第10课.蒙古族兴起与元朝建立
1.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灭西夏和金
2.元朝:13世纪,忽必烈,大都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
岳飞抗金
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1课.元朝统治
1.中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地方: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影响深远。
3.边疆:西藏-宣政院直接统辖;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台湾-澎湖巡检司。
4.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元亡: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称帝,明亡。
第12-13课.宋元都市和文化,科技与交通
1.都市繁华主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壮大,政府政策的调整。
2.表现:瓦子-勾栏/杂剧/传统节日
3.文化:宋词(豪放派苏轼)元曲(关汉卿《窦娥冤》);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五代。
4.宋元科技成熟期: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宋指南针;唐火药-宋元用于战争。
5.中外交通:海路丝绸之路-元朝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行纪》。/
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4-17课.明朝兴衰
1.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府。
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设特务组织-厂卫制度。进一步强化皇权。
3.地方:取行省设三司,互不统属隶属中央;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4.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束缚了
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5.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必背
6.戚继光抗倭:捍卫了我国主权和民族利
益,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安全。
7.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
政全书》;明长城:鸭绿江-嘉峪关;故宫
8.小说:名著三部;汤显祖《牡丹亭》。
9.科技发展特点: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
10.明亡: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明朝灭亡。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社会转型迟滞
中古史单元核心知识
第18-21课.清朝前期的统治
1.女真建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2.政治:1644年入关。军机处-君主专制
3.思想控制: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4.经济: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种植/手工业工场/工商业市镇专业化/商帮远途运输。
5.人口增长:人地矛盾/自然环境/社会压力
8.国力虚弱:社会矛盾加剧危机重重;闭关锁国(广州通商/十三行/落伍于世界)
9.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牡丹
亭》/道光年间京剧形成。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台湾:郑成功收台;1684年设台湾府
(2)西藏:册封制;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3)西北: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4)东北:康熙帝-沙俄-雅克萨之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
7.认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前提条件。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社会转型迟滞
第三部分
COMPANY SLOGAN
强化纵横联系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分封制与封君封臣制
不同 西周-分封制 西欧封君封臣制
时间
经济基础
核心纽带
从属关系
权力大小
图示
公元前11世纪
11世纪
井田制
封建庄园制
血缘
土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王权强盛
王权有限
盛世之治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盛世-汉武帝
洪武之治-明太祖
永乐盛世-明成祖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开皇之治-隋文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
盛世局面
启示
原因
表现
统治者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民族交往和交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善用人才,重视吏治
稳定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的变迁
春秋
战国

西汉
清末
近代
近代
先进的知识分子—
孔子—
孟子—
秦始皇—
汉武帝—
维新派—
袁世凯—
创立:儒家学派创始人
发展:主张实行“仁政”
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确立正统: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批判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
新时代下如何对待儒家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相结合,促进时代进步与发展
对新疆的管辖
西汉
唐太宗
武则天
元朝
康熙
乾隆
1878
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元帅府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葛尔叛乱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发展
1
张骞出使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汉朝
3
宋朝设市舶司
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
宋元
5
一带一路
现代
4
郑和下西洋
海禁;闭关锁国
明清
2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遣唐使来华
唐朝
影响
事件
特点
时期
陆路为主
海陆为辅
海陆并举
全面繁荣
海陆为主
海陆衰落
共商
共建
共享
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外贸易发达,四大文明的外传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发展
选官制度的演变
1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
3
察举制
征辟制
汉朝
5
科举制
隋唐
4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2
军功爵制
战国
6
明清
八股取士
范围:以世家贵族为主——平民
标准:门第家世——才能学识
方式:推举——公开考试
趋向:制度化、公平、公正
演变特点
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朝
明清
分科考试
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以积极影响为主
以消极影响为主
民族交融
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的战争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并立;民族间的交流
频繁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元时期
为民族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条件;加速北方封建化
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
时期
原因
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唐太宗
元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1965年
文成公主入藏
宣政院
册封“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瓶掣签制度
噶厦政府
驻藏大臣
西藏自治区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思想文化专制
1
焚书坑儒
秦朝
3
八股取士
明朝
4
文字狱
尊孔读经
清朝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西汉
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
开始发展
两汉时期
3
贸易繁荣
元朝
4
严格限制
明清时期
2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
两宋时期
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外贸易发达
设市舶司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前:对外开放
后:闭关锁国
原因
影响
启示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各方面领先世界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维护国家统治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科技文化兼容并蓄,取得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中外封建末期转型比较
中国 西方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科技
社会形态
思想:儒家正统思想
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经济:自然经济
近代化(现代化)
农耕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八股取士、“文字狱”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闭关锁国
对外殖民扩张
主要为应用型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封建传统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民主、法制
民主、开放、多元思想
商品经济、工业经济
第四部分
COMPANY SLOGAN
强化中外时空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世界
中国
距今约170万
距今约
70万年
约二三百万年前
距今约
3万年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6000年
距今约
五六千年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
原始社会
人类形成
BC3100
古埃及
初步统一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约BC2070
BC1600年
BC3500
BC1046


西周
奴隶社会
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出现
BC18世纪
汉谟拉比在位,古巴比伦最强盛时期
奴隶社会
BC23世纪
古印度文明出现
BC770
东周
BC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BC221
BC209
BC206
BC138
184
BC60
BC202
25
秦朝
2世纪
封建社会
BC2世纪
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代
奴隶社会
BC27
罗马帝国建立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之争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设置
西域都护
黄巾起义
东汉
设置
西域都护
标志西域(今新疆境内)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世纪
基督教创立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200
208
220
266
589
317
229
383
221
280
316
420
439
476
三国时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
奴隶社会
4世纪末
罗马帝国分裂
魏国建立
赤壁
之战
蜀国
建立
吴国
建立
北魏统一北方
西晋
建立
西晋统
一全国
东晋
建立
淝水
之战
隋统一
全国
西晋
灭亡
东晋
灭亡
官渡
之战
两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封建社会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9世纪
7世纪
伊斯兰教创立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
646
日本大化改新
隋朝建立
隋朝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设置
西域都护
8世纪中期
581 589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907
隋朝
唐朝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西欧庄园流行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1258
10世纪
西欧城市兴起
12世纪
设置
西域都护

10世
纪初
960
1005
1038
1115
1127
1141
1206
1271
1276
1279
1368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建立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宋金
和议
蒙古政
权建立
元朝
建立
南宋灭亡
元朝统一
元朝灭亡
契丹建国
西欧大学兴起
阿拉伯帝国灭亡
12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运动
北宋
南宋
元朝

西夏
中外文明同时空
世界
中国
1640
14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15世纪末
明朝
1368
1405
1433
1636
1644
1653
1713
1727
1762
18408
郑和下西洋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鸦片战争
明朝建立
新航路开辟开始
1688
清朝前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中外文明同时空
第五部分
COMPANY SLOGAN
强化主题观点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1.主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世界文明的多样与不均衡
观点:文明相互交流推动世界发展
2.主题:中国古代盛世局面
观点:统治者以民为本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3.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观点:加强皇权(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4.主题: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观点:正确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
5.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观点:各朝有效的边疆治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古史常见主题和观点
6.主题: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观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观点:君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7.主题: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观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为商业发展奠定物资基础
8.主题: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
观点:各民族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观点:世俗化和平民化是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观点:中国古代科技从领先世界到注重经验总结
中古史常见主题和观点
COMPANY SLOGAN
考前20天强化知识体系
感谢聆听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