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太平御览》卷七七引《释名》说,黄帝是车辆的发明者,因此号为“轩辕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则予以征抚“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些记载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
A. 与禅让制休戚相关 B. 传说时代的交通情况
C. 手工业者地位较高 D. 征伐战争相对较频繁
2. 20世纪以来,甘肃出土简牍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内容显示秦汉时期的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反映出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而通行公文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以及日常管理值班等。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形成了体系化官僚管理制度 B. 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邮传系统
C. 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D. 建立起文书制下的贵族统治
3. 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 )
A. 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 B. 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C. 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 D. 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
4. 1043年,辽兴宗为调节宋夏纠纷,致宋仁宗信中表示,宋辽“两朝事同一家”。萧普女太后主持北辽政权时,致书宋徽宗,写有辽宋“义笃一家,誓传百襈。”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 政治上亲如一家 B. 经济上有互补性 C. 文化上有认同感 D. 关系上相互依赖
5.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很多家族族谱中都列有“科名录”“历朝科第”“登仕录”“科贡”等内容,详细地记录本宗族科举仕进的骄人成绩。这表明徽州族谱( )
A. 通过宗法道德束缚人心 B. 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
C. 强化传统社会价值取向 D. 确立儒家责任担当意识
6. 1860年,黄河流经东明、溢入开州南境。东南乡、任家庄等487个村子被淹,翌年,黄河骤涨,王苏庄等561村被淹。沛颠沛流离的黄泛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亟待济赈济。但咸丰帝以“等饷维艰,不得不暂议缓堵。”任其泛滥。此时“筹饷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清政府致力筹措资金兴洋务 B. 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
C. 内外战争消耗国家大宗钱财 D. 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
7.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
A. 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得以解体
B. 中英之间的贸易是平等的是健康的
C. 中国是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国家
D. 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抢占中国市场
8. 《新青年》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等人的创作。此外还发表了陈独秀、周作人介绍西方文学流派和作家的论文多篇。这些译介活动
A. 对推进文学革命有积极作用 B. 有利于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C. 直接服务于反复辟帝制斗争 D. 增强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9. 据1941年北岳区阜平、平山、行唐、易县等10个县村选举结果统计,在所有村级民意机关和行政机构中国共产党党员平均占33%,党外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平均占67%,真正做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一切抗日的人民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这反映出当时根据地( )
A. 发动群众参加民族战争 B.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D. 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0. 1980年7月12日,上海第一家自筹资金的“味美馆”饭店开始营业,生意兴隆,不少外宾和华侨也前去参观和用饭。《人民日报》在8月10日第二版对此评价说“批准时以为是一家小点心铺,不料他们竟大干起来,看来有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表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 B. 民营企业深受外宾华侨欢迎
C.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亟需调整 D. 思想的解放有待进一步深入
11. “每一位公民在法律上、议会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对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准备随时为国家效劳”该规定实际上( )
A. 将城邦中劳动者排除在外 B. 否认公民享有雅典执政权
C. 强调执政官须全身心投入 D. 公民被摒拒于选举权之外
12. 哥伦布西航美洲前,从国王处取得了一系列特权,但国王为自己保留了也许是他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份权利:所发现的土地归王室。这表明( )
A. 地理大发现是国王土地扩张的需要 B. 哥伦布代表了封建王室的利益要求
C. 追求土地是国王支持哥伦布的目的 D. 哥伦布西航美洲是国王意志的体现
13. 巴黎公社对敌视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的报刊没有查封,这些报刊的宣传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这表明( )
A. 巴黎公社缺乏灵活科学的斗争策略 B.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势单力薄
C. 缺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D. 资产阶级具备较强的斗争性
14. 19世纪英法等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阐述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观点中,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样主张变革政权,而是主张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提升本阶级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这种变化表明( )
A. 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性弱化 B. 改革更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D. 自由主义思想家更主张改革
15. 读如表,分析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A. 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B. 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C 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D. 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6. 不结盟运动领导人、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成为让干涉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镜。”该言论旨在提示发展中国家( )
A. 注重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B.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C. 在顺应全球化潮流中合作共赢 D. 警惕西方国家变相政治干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一般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解释这些中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为核心,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题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 学者代表 理由
本质不同说 林增平 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主要方面相同说 张连起 背景 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目的 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 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国挂钩的原则。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
(2)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下半年,中国和正式建交的国家(瑞士、瑞典和丹麦等)发展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间贸易团体保持积极的接触,针对“禁运”政策的推行,我国取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从1951年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改为易货贸易。在坚持先进后出的前提下,采取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销易货、对开信用证等多种贸易形式。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禁运”,加深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易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书文等《中国近现代开放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年5月18日,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人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访问和考察,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遭遇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出现了负增长。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回升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愿意扩大对华易,也愿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甚至进行投资。回国后,他们纷向中央建议: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对外贸易的对象及其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的举措及有利因素。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太平御览》卷七七引《释名》说,黄帝是车辆的发明者,因此号为“轩辕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则予以征抚“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些记载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
A. 与禅让制休戚相关 B. 传说时代的交通情况
C. 手工业者地位较高 D. 征伐战争相对较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关键在于抓住两则史料的信息“车辆”“轩”“通道”等,可知有关黄帝的记载与早期交通状况有一定的关联,B项正确;“与禅让制休戚相关”反映的是禅让制度,与传说时代有关,但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手工业者地位较高”与题干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C项;《史记》中“天下有不顺从者”不能说明战争频繁,“征伐战争相对较频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 20世纪以来,甘肃出土简牍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内容显示秦汉时期的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反映出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而通行公文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以及日常管理值班等。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形成了体系化官僚管理制度 B. 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邮传系统
C. 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D. 建立起文书制下的贵族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以簿籍和公文的系统性来体现体系化,以“人事升迁、任免、调动以及日常管理值班”体现出官僚管理,说明形成了体系化官僚管理制度,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朝建立起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排除D。故选A项。
3. 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 )
A. 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 B. 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C. 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 D. 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题意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依然可以自封拜官,这体现出中枢制度与专制皇权之间具有某种通融性,而不是权力分割的绝对性,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与史实相反,排除B项;题干中材料侧重对封官制度的考证,“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与之不符,排除C项;“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说法与题干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
4. 1043年,辽兴宗为调节宋夏纠纷,致宋仁宗信中表示,宋辽“两朝事同一家”。萧普女太后主持北辽政权时,致书宋徽宗,写有辽宋“义笃一家,誓传百襈。”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 政治上亲如一家 B. 经济上有互补性 C. 文化上有认同感 D. 关系上相互依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辽和宋(中国)。材料中的“两朝事同一家”、“义笃一家,誓传百襈”都旨在表现辽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政权具备一致性的,即民族虽有差异,但文化系统是一体的,都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因此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C项正确;辽宋作为并列的政权,始终存在纷争和差异,政治上亲如一家用来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不够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任何和经济类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宋辽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是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两个政权之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很多家族族谱中都列有“科名录”“历朝科第”“登仕录”“科贡”等内容,详细地记录本宗族科举仕进的骄人成绩。这表明徽州族谱( )
A. 通过宗法道德束缚人心 B. 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
C. 强化传统社会价值取向 D. 确立儒家责任担当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详细地记录本宗族科举仕进的骄人成绩”,可知明清时期族谱记录重视家族的科举仕进成绩,深受传统“士农工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族谱记录,而宗法道德强调对家族成员行为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宗族内部的族谱记录,科举制促进社会阶级的流动,排除B项;儒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并不是由族谱家训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60年,黄河流经东明、溢入开州南境。东南乡、任家庄等487个村子被淹,翌年,黄河骤涨,王苏庄等561村被淹。沛颠沛流离的黄泛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亟待济赈济。但咸丰帝以“等饷维艰,不得不暂议缓堵。”任其泛滥。此时“筹饷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清政府致力筹措资金兴洋务 B. 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
C. 内外战争消耗国家大宗钱财 D. 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因此清政府疲于应对内外窘境而无力赈济黄河水灾,C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初,但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项;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
A. 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得以解体
B. 中英之间的贸易是平等的是健康的
C. 中国是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国家
D. 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抢占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因而英国的对华贸易迅速增长,D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过程,而鸦片战争后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无法判断中英贸易之间是否是平等健康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国是英国最主要的贸易国,排除C项。故选D项。
8. 《新青年》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等人的创作。此外还发表了陈独秀、周作人介绍西方文学流派和作家的论文多篇。这些译介活动
A. 对推进文学革命有积极作用 B. 有利于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C. 直接服务于反复辟帝制斗争 D. 增强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新青年》主要是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并发表国内作家有关西方文学的论文.这些译介活动不仅有利于推动白话文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而有利于进行文学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描述的是《新青年》译介西方作家的作品,不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因此B项错在“系统宣传”;材料信息所述作家的文学作品和反复辟斗争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新青年》杂志译介的作品是否饱含爱国主义色彩,因此D项错误。
9. 据1941年北岳区阜平、平山、行唐、易县等10个县村选举结果统计,在所有的村级民意机关和行政机构中国共产党党员平均占33%,党外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平均占67%,真正做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一切抗日的人民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这反映出当时根据地( )
A. 发动群众参加民族战争 B.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D. 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意机关与行政机构中各界代表所占比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三三制原则,其目的是团结社会各界共同抗日,C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团结的对象不仅包含人民群众,还包括进步人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反映出当时根据地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此时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根据地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D项不属于三三制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80年7月12日,上海第一家自筹资金的“味美馆”饭店开始营业,生意兴隆,不少外宾和华侨也前去参观和用饭。《人民日报》在8月10日第二版对此评价说“批准时以为是一家小点心铺,不料他们竟大干起来,看来有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表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 B. 民营企业深受外宾华侨欢迎
C.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亟需调整 D. 思想的解放有待进一步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对城市个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体现了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D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帷幕拉开是在1984年,而不是1980年,排除A项;外宾和华侨去个体饭店吃饭不能等同于欢迎民营企业,排除B项;C项说法符合当时的情况,但是材料不能说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亟需调整,材料说明思想的解放有待进一步深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每一位公民在法律上、议会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对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准备随时为国家效劳”该规定实际上( )
A. 将城邦中劳动者排除外 B. 否认公民享有雅典执政权
C. 强调执政官须全身心投入 D. 公民被摒拒于选举权之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几乎可以担任国家的一切官职,但对于地方首长和法官而言,需要自由之身和充沛的精力,这里的民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实际上将以劳动为生的劳动者排除在外,A项正确;公民拥有选举权和执政权,但有一定的附加条件,排除B项;政官须全身心投入是题干的部分含义而非本质,排除C项;妇女、儿童和奴隶等没有选举权,并非公民被排斥选举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哥伦布西航美洲前,从国王处取得了一系列特权,但国王为自己保留了也许是他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份权利:所发现的土地归王室。这表明( )
A. 地理大发现是国王土地扩张的需要 B. 哥伦布代表了封建王室的利益要求
C. 追求土地是国王支持哥伦布的目的 D. 哥伦布西航美洲是国王意志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推知准确时空是:1492年前的西班牙。从题干来看,哥伦布远航美洲之前与西班牙国王达成一定的协议,他取得了一系列特权,但国王认为最重要的是他要得到哥伦布将要发现的土地,C项正确;地理大发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排除A项;哥伦布只是与王室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代性和最终意义来看,他并非是封建王室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资本主义发展利益的代表者,排除B项;题干材料表明不了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巴黎公社对敌视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的报刊没有查封,这些报刊的宣传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这表明( )
A. 巴黎公社缺乏灵活科学的斗争策略 B.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势单力薄
C. 缺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D. 资产阶级具备较强的斗争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巴黎公社没有对反动报刊查封,使敌人的宣传力量得以保留和扩大,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社政权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这充分表明巴黎公社缺乏灵活的革命策略,失去了舆论战线,A项正确;巴黎公社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确实弱小,但这不是题干能反映出来的,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主旨是巴黎公社缺乏灵活科学的斗争策略,和马克思思想指导无关,排除C项;题干不能表明资产阶级斗争性的强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世纪英法等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阐述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观点中,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样主张变革政权,而是主张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提升本阶级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这种变化表明( )
A. 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性弱化 B. 改革更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D. 自由主义思想家更主张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法等国。依据材料和所学,19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已经上升到统治地位,已经不愿意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统治地位的巩固;相对革命来讲,改革更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性并非弱化,只是改革对他们来讲代价更小,排除A项;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但这与题干没有关联,排除C项;“自由主义思想家更主张改革”的说法只是题干意思的另一种说法,没有说出深层内涵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读如表,分析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A. 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B. 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C. 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D. 提出法案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借法》提出的时间是1941年3月,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于1942年元旦,D项错误,符合设问,选D项;从材料看,《租借法》主要对象国为反法西斯国家,从而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A、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B项;从材料“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可知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不结盟运动领导人、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成为让干涉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镜。”该言论旨在提示发展中国家( )
A. 注重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B.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C. 在顺应全球化潮流中合作共赢 D. 警惕西方国家变相政治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结合题意可知,桑佩尔强调的是将干涉幽灵拒之门外,结合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历史可知,其侧重提示这些国家防范个别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经济措施、文化手段或传媒影响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进程或价值观,甚至社会制度,D项正确;桑佩尔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涉,而非强调独立自主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突出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内容,排除B项;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涉,这与合作共赢并无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一般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解释这些中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为核心,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题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题目:《本草纲目》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及其影响
论述:在《本草纲目》初入欧洲以后,经历了“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逐渐深入的流传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本草纲目》主要靠来华的传教士进行传播,通过在中国收集该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其译成西文传到欧洲;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解释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在西方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通过这些传播过程,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本草纲目》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性质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本草纲目》走向欧洲和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医药学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贡献的过程。
示例二题目:《本草纲目》在欧洲传播的动力及其作用
论述:《本草纲目》作为中国药物学巨著,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能够被欧洲乃至世界所认同,其内在的驱动力和外部世界对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认同是分不开的。通过《本草纲目》在欧洲传播的三个阶段,可知欧洲对其认识的程度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本草纲目》的实用价值和国际地位逐步被发掘和凸显出来,这一过程是该著作的内驱力和外在需求相互融合的结果。
总之,《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性质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本草纲目》走向欧洲和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医药学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贡献的过程。
【解析】
【详解】示例一: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题目,如《本草纲目》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及其影响。
其次,结合所学,围绕材料中“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展开论述。如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来华传教士通过在华收集该书的文本、图像等,并将其译成西文传到欧洲;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药理学家、化学家等对该书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20世纪以来,在西方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的著作,其走向欧洲和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医药学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贡献的过程。
示例二: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题目,如《本草纲目》在欧洲传播动力及其作用。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本草纲目》的传播动力和具体作用。如作为中国重要的药物学巨著,能够被欧洲乃至世界所认同。其在欧洲传播的三阶段说明欧洲对其认识的程度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本草纲目》的实用价值和国际地位逐步被发掘和凸显出来。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的著作,其走向欧洲和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医药学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贡献的过程。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 学者代表 理由
本质不同说 林增平 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主要方面相同说 张连起 背景 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目的 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 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点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面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客观结果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改革实践;清末新政则是清王朝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导致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之下,因此历史背景相同;其次二者都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或实施了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军事或思想文化措施,其结果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二者最终都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最终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示例二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不同之处。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后,为民族危亡而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改革实践;清末新政则是清王朝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示例三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之处。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客观结果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导致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之下,因此历史背景相同;其次二者都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或实施了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军事或思想文化措施,其结果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二者最终都没有实现挽民族危机、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最终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题意要求,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树立核心观点时,可以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相似之处展开论述,也可以从不同之处论述,如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点”为论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等。也可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不同之处”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本质对比两者不同等等;也可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之处”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背景、内容、客观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归纳相同之处等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国挂钩的原则。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
(2)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答案】(1)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基础;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导致其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2)设计:各国货币与黄金建立直接关系;实现浮动汇率制。理由:防止美国利用美元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固定汇率忽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易导致通货膨胀。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美国。关于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据所学可知,“怀特计划”是一个关于构建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计划,二战前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基础;此外,“怀特计划”是美国提出的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货币体系计划,因为二战让美国的经济实力再次提升,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二战前世界货币体系是英国的金本位制,因为二战让英国的经济实力再次被削弱,因此英国的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第一小问,设计后世界的货币体系,据所学可知,不管世界货币以哪一国的纸币为主,它必须要有足够的金属货币储备,当时的国际通用金属货币一般是黄金,因此涉及战后世界货币体系首先要做到各国货币与黄金建立直接关系;因为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处在动态中,因此要实行动态汇率制。
第二小问,关于理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是最强大的,直接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在于防止美国利用美元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此外固定汇率的货币体系下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下半年,中国和正式建交的国家(瑞士、瑞典和丹麦等)发展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间贸易团体保持积极的接触,针对“禁运”政策的推行,我国取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从1951年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改为易货贸易。在坚持先进后出的前提下,采取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销易货、对开信用证等多种贸易形式。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禁运”,加深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易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书文等《中国近现代开放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年5月18日,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人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访问和考察,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遭遇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出现了负增长。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回升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愿意扩大对华易,也愿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甚至进行投资。回国后,他们纷向中央建议: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对外贸易的对象及其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的举措及有利因素。
【答案】(1)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民间贸易团体);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特点:手段活,多种形式。
(2)举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有利因素: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党和国家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即将提上日程。
国际:美苏争霸,苏联处于相对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进“滞胀”状态,回升乏力;发达国家愿意扩大对华贸易、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和进行投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对象:由材料一中“1951年下半年,中国和正式建交国家(瑞士、瑞典和丹麦等)发展贸易关系”及所学可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另一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间贸易团体保持积极的接触”可知,美国(民间贸易团体);由“此外,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易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及所学可知,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特点:由材料一中“我国取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从1951年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改为易货贸易。在坚持先进后出的前提下,采取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销易货、对开信用证等多种贸易形式”可知,手段活,多种形式。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举措:由材料二中“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因素:由材料二中“ 1978年5月18日”的时间信息及所学可知,国内“文革”结束,党和国家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改革开放的决策即将提上日程;由“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遭遇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及“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进“滞胀”状态,回升乏力;由“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愿意扩大对华易,也愿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甚至进行投资”可知,发达国家愿意扩大对华贸易、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和进行投资;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处于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