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1: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思考
(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猴、结”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的结构。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词语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小猴子图片,引入新课。(板书:小猴子)
2、小猴子今天下山来,要去做什么?(补充课题)
3、再读课文,复习课文中圈画的生字词,回忆: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
4、检测反馈
(1)掰玉米游戏:复习文中生字词,以多种形式读一读生字词,巩固识记。
(2)图文结合,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边)
二、讲授新课
1.再读课文,学法指导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
首先,我们跟小猴子一起到玉米地里看看吧。(出示第一幅插图:他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出示第一自然段:投影、划线、理清层次)
小结: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就( )。
板书: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 扛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像第一个自然段一样,用直线、波浪线、三角,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圈画出来。
①出示第二幅插图: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他看见( ),就( )。
板书: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扔 摘
②学习第三自然段,交流反馈: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 )。他看见( ),就( )。
板书: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捧 扔 摘
③学习第四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故事就要结束了。小猴子今天“收获了一个大西瓜”,妈妈一定会夸奖他的。事情是这样发展的吗?他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板书:小兔子蹦蹦跳跳 抱 扔 追
5、第五自然段的开头,我猜出来了,一定是“小猴子抱着兔子往家走。”是这样的吗?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它的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三、总结
看到这样的结局,你是怎样的心情?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你有什么想对小猴子说的?
四、拓展训练
课文中还有很多“又( )又( )”的词语,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五、实践活动
故事中的小猴子由于做事没有目标,三心二意,最终两手空空,在妈妈的的教育下,小猴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过了几天,他再一次下山,这一次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呢?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编一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反思
1、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同时加上动作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在课堂教学中,放手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找一找小猴子下山所到的地方,看到的内容,以及所做的事情,让学生初步学会在文中进行批注。
4、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通过“又……又……”式词语的拓展,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增加积累量。
5、不足之处: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课堂结构设置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6、改进措施:建议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一些道具供学生课堂上创设情景表演。在创设的情景中,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形象生动地表演,大家一下子就准确地理解了课文中几个重点动词的意思,而且学生定会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原本的教学难点也就轻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