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
A. 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B. 周朝城市建设规模领先世界
C. 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2.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 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变革 B. 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 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的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
A. 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B. 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
C. 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D. 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4.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则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事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据此可知,他们( )
A. 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 B. 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
C. 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D.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5.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6. 有学者认为,《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一部公开的成文法,废止了执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利害关系或上司的需要随机量刑执法;摒弃了或从重从快、或法外开恩的陋习;坚持“能被普遍接受”的立法原则。这说明了《汉谟拉比法典》( )
A.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B. 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权威
C. 注重对公权力的限制 D. 废止了贵族解释法律的特权
7.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帝国7—8世纪的转型,源于固守古罗马帝国传统导致多个领域出现困境。《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恢复罗马帝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彰显罗马帝国和皇帝威权的宣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
A. 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 B.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彰显基督教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旨在对原有罗马法体系继承与完善
8. 有日本学者认为,“(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礼教文化政治目的是,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反映了( )
A. 日本对儒教全盘吸收 B.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 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 D. 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9. 十六国时期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C.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10. “普林尼种族”是古典时代以来欧洲人观察异域族群的一种观念,下表是以此观念描述的美洲人群现象。这( )
项目 描述内容
航海日志(哥伦布) 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像狗一样的脸
史学著作(贡萨洛·奥维多) 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
回忆录(贝尔纳尔·迪亚斯) 新西班牙居民实行活人祭祀,我们如何割除这些恶习,把神圣基督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
A. 批判了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B. 体现了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
C. 宣扬了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 反映了西欧与印第安的文化交融
11. 2024年3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布报告说,由于在叙利亚的美军等外国军事力量制造的紧张局势加剧,叙利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一位调查委员会专员说,叙利亚难民仍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超过1300万叙利亚人无法返回家园。这说明难民问题( )
A. 反映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形成 B. 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C. 无法得到联合国人道主义救助 D. 需国际社会共同面对携手解决
12. 英国贵族妇女长期热衷于紧身胸衣和巨型裙撑(如图所示),但将其穿上犹如套上枷锁,以致被称为“时尚奴隶”。19世纪后期,女性主义者、卫生健康专家及工艺美术家倡导改革,强调女性着装的舒适、健康与理性。这一改革源于( )
A. 审美标准发生变化 B.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C.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 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13. 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其在强调蒙古西征( )
A. 规模无与伦比 B. 加强中西交流 C. 创造空前统一 D. 促进西学东渐
14. 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建立所谓的神圣同盟。宣扬反对一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的运动。同时通过集体保证的方式防止某一大国谋求新的霸权,以维护现存秩序。该同盟根本目的在于( )
A. 捍卫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B. 防止本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C. 向欧洲大陆传播启蒙思想 D. 抵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15.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 凸显文化包容 B. 鼓励社会互助 C. 注重家庭和谐 D. 强化国家认同
16. 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 )
A. 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 B. 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C. 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 D. 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2分,18题15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渤海是公元698年至926年由靺羯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229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
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而在此吸收融化过程中,渤海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率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大钦茂自737 年—793年在位50 多年,正好是渤海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
——摘编自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古代交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古发现证实,春秋战国时代,从东亚经过南亚至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先秦至隋代以前,中国多是与西亚、中亚地区往来;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元时期则以阿拉伯地区为多。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城既是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场域,更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互促互鉴的见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经过数千年的万里长城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坚韧顽强、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爱国保民的精神谱系,保护长城就是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长城作为横亘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宏伟建筑,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见证了无数的治乱兴衰,讲述着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交融互动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共同精神。
——摘编自陈锦业《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长城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
A. 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B. 周朝城市建设规模领先世界
C. 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诸侯的城市还是天子的王城均有一定的规模,而东周王城的遗址更进一步证实了周朝城市建设面积之大,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A项正确;材料未将周朝城市建筑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建筑作比较,排除B项;材料表明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最佳”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 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 B. 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 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4年(美国)。根据材料“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促进了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A项因果颠倒,排除A项;集装箱运输的是货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集装箱船运输业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3. 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
A. 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 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
C. 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D. 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可得出这一论述有介绍了西方医学中有关疫病的内容,有利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对于疫病的不同看法,并不是总结中医,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疫病流行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这一时期开始传入,排除D项。故选B项。
4.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则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事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据此可知,他们( )
A. 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 B. 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
C. 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D.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孔子强调夏商周三代礼制的传承与发展,而商鞅则认为统治者不循古法,要变革制度,因时而变,因此孔子和商鞅都主张统治者要对制度因时而变,B项正确;孔子强调在夏商周三代礼制的传承与发展,未反思西周的礼制,排除A项;孔子代表没落贵族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C项;孔子和商鞅的思想主张因时而变,与辩证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 有学者认为,《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一部公开的成文法,废止了执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利害关系或上司的需要随机量刑执法;摒弃了或从重从快、或法外开恩的陋习;坚持“能被普遍接受”的立法原则。这说明了《汉谟拉比法典》( )
A.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B. 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权威
C. 注重对公权力的限制 D. 废止了贵族解释法律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废止了执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利害关系或上司的需要随机量刑执法;摒弃了或从重从快、或法外开恩的陋习”和“坚持‘能被普遍接受’的立法原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注重对诸如“执法者”公权力的限制,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所颁布的法律,“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史实,材料能反映该法典有理性的特点,排除A项;“封建君主”错误,排除B项;废止的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利害关系或上司的需要随机量刑执法;摒弃了或从重从快、或法外开恩的陋习”,而不是贵族解释法律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帝国7—8世纪的转型,源于固守古罗马帝国传统导致多个领域出现困境。《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恢复罗马帝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彰显罗马帝国和皇帝威权的宣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
A. 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 B.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彰显基督教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旨在对原有罗马法体系继承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7—8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在多个领域出现困境,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摆脱转型过程中的困境,A项正确;《罗马民法大全》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未体现对欧洲法学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未涉及基督教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影响,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 有日本学者认为,“(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礼教文化政治目的是,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反映了( )
A. 日本对儒教全盘吸收 B.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 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 D. 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幕府统治时期“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可知,体现了儒学对日本的影响,中日文化具有深度关联,C项正确;材料体现儒学对日本的影响,但“全盘吸收”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并非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排除B项;在阳明心学之前,儒学便已经有了教化人民的功能,受阳明心学影响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 十六国时期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C.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并未丰富中华文化内容,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汉代已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普林尼种族”是古典时代以来欧洲人观察异域族群的一种观念,下表是以此观念描述的美洲人群现象。这( )
项目 描述内容
航海日志(哥伦布) 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像狗一样的脸
史学著作(贡萨洛·奥维多) 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
回忆录(贝尔纳尔·迪亚斯) 新西班牙居民实行活人祭祀,我们如何割除这些恶习,把神圣基督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
A. 批判了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B. 体现了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
C. 宣扬了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 反映了西欧与印第安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据材料“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项狗一样的脸”“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可知,在欧洲人眼中印第安人生活和习俗过于野蛮,欧洲人来到美洲大陆宣传文明,为其殖民扩张进行合理解释,C项正确;材料中不是批判欧洲文明优越心态,排除A项;这一时期欧洲尚未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西欧与印第安文化没有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1. 2024年3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布报告说,由于在叙利亚的美军等外国军事力量制造的紧张局势加剧,叙利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一位调查委员会专员说,叙利亚难民仍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超过1300万叙利亚人无法返回家园。这说明难民问题( )
A. 反映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形成 B. 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C. 无法得到联合国人道主义救助 D. 需国际社会共同面对携手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叙利亚难民问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难民潮,是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面对携手解决,D项正确;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形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难民问题是严重问题,但“最严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对难民问题的解决付出了实际行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英国贵族妇女长期热衷于紧身胸衣和巨型裙撑(如图所示),但将其穿上犹如套上枷锁,以致被称为“时尚的奴隶”。19世纪后期,女性主义者、卫生健康专家及工艺美术家倡导改革,强调女性着装的舒适、健康与理性。这一改革源于( )
A. 审美标准发生变化 B.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C.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 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英国贵族妇女长期热衷于紧身胸衣和巨型裙撑(如图所示),但将其穿上犹如套上枷锁”可知,19世纪后期之前,英国贵族流行的服饰对女性是一种束缚,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服饰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强调“女性着装的舒适、健康与理性”,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世纪女性着装的变化体现了审美标准的变化,A项不是女性着装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之前,社会地位较高的“英国贵族妇女”的服饰“犹如套上枷锁”,所以服饰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没有关系,排除A项;理性主义指的敬畏真实、尊重科学,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其在强调蒙古西征( )
A. 规模无与伦比 B. 加强中西交流 C. 创造空前统一 D. 促进西学东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人的大规模西征,冲击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组织和种族结构,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便利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和旅行,反映出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蒙古西征规模的大小,而是强调蒙古西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人的西征便利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和旅行,并非强调蒙古床罩空前统一,排除C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建立所谓的神圣同盟。宣扬反对一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的运动。同时通过集体保证的方式防止某一大国谋求新的霸权,以维护现存秩序。该同盟根本目的在于( )
A. 捍卫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B. 防止本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C. 向欧洲大陆传播启蒙思想 D. 抵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5年(俄、普、奥三国)。根据材料可知,神圣同盟的宗旨是“反对一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的运动”“同时通过集体保证的方式防止某一大国谋求新的霸权,以维护现存秩序”,根本目的是捍卫欧洲封建统治秩序,A项正确;防止本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是直接目的,并非该同盟建立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同盟正是要反对启蒙思想,排除C项;同盟目的是抵制一切资本主义,并非针对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 凸显文化包容 B. 鼓励社会互助 C. 注重家庭和谐 D. 强化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年(新加坡)。根据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可知,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意识,D项正确;虽然材料“求同存异”体现了包容性,但文化包容并不是新加坡政府此举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共同价值观的倡导,并非为了鼓励社会互助,排除B项;“注重家庭和谐”与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 )
A. 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 B. 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C. 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功能 D. 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宁省博物馆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进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C项正确;“龙文化”属于人文领域知识,而非“自然领域”,排除A项;材料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了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但“最有效”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2分,18题15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渤海是公元698年至926年由靺羯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229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
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而在此吸收融化过程中,渤海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率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大钦茂自737 年—793年在位50 多年,正好是渤海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
——摘编自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效仿隋唐长安城;②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最完备;③代表地方(“海东盛国”)文化面貌。
(2)影响:①促进了渤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②有利于渤海地区自身的发展;③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可知,效仿隋唐长安城;根据材料“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可知,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最完备; 代表地方(“海东盛国”)文化面貌。
【小问2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渤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渤海地区自身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分析。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古代交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答案】(1)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2)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争取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状况:根据材料“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可知,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可知,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根据材料“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交通、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成渝铁路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活动,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古发现证实,春秋战国时代,从东亚经过南亚至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先秦至隋代以前,中国多是与西亚、中亚地区往来;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元时期则以阿拉伯地区为多。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出现时间早,春秋战国时间就已经存在了;②自秦至元不同时期,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地区不同;③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
(2)积极影响: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④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客观基础。
消极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灾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从东亚经过南亚至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可知,出现时间早,春秋战国时间就已经存在了;根据材料“先秦至隋代以前,中国多是与西亚、中亚地区往来;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元时期则以阿拉伯地区为多”可知,自秦至元不同时期,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地区不同;根据材料“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可知,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 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客观基础。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灾难。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城既是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场域,更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互促互鉴的见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经过数千年的万里长城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坚韧顽强、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爱国保民的精神谱系,保护长城就是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长城作为横亘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宏伟建筑,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见证了无数的治乱兴衰,讲述着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交融互动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共同精神。
——摘编自陈锦业《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长城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
理由: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嘹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
综上所述,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长城既是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场域,更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互促互鉴的见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作为横亘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宏伟建筑,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见证了无数的治乱兴衰,讲述着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交融互动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共同精神”,可拟定论题: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可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经济文化功能等方面予以阐述,如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嘹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