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物理必修3同步练习: 9.1 电荷(基础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物理必修3同步练习: 9.1 电荷(基础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01 18:37:55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必修3同步练习: 9.1 电荷(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2024高二下·华蓥开学考)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与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之后带上了负电,原因是(  )
A.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上 B.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上
C.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上 D.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上
2.(2024高二下·炎陵开学考)少量的胡椒粉和粗盐不小心混在一起了怎么办,教你一招,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后,靠近胡椒粉和盐的混合物,就把它们分开,这是因为塑料汤勺摩擦后(  )
A.带电,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 B.变热,可以将粗盐熔化
C.带电,会排斥粗盐和胡椒粉 D.变热,会排斥轻小的胡椒粉
3.(2024高二上·广西期末)《博物志》云:“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摩擦起电
B.感应起电
C.接触起电
D.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4.(2024高二上·昌平期末)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
D.摩擦起电的过程实质上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5.(2024高二上·昌平期末)某同学做静电感应实验,想让一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带电,操作步骤及结论如下:把甲球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用手触摸甲球;手指移开;移开乙球;甲球带正电;甲球带负电。上述操作过程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3高二上·涟水月考)如图所示,带绝缘支架的导体甲和乙彼此接触,且不带电.手持绝缘棒,把带正电的带电体丙移近导体甲;分开导体甲、乙,甲带上的电荷.则乙(  )
A.失去电子,带的电荷 B.失去电子,带的电荷
C.得到正电荷,带的电荷 D.得到正电荷,带的电荷
7.(2023高二上·济宁期末)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绝缘桌面上的空易拉罐,在靠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向气球方向滚动并被气球吸住后不再分开
B.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的带电性质相同
C.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大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
D.在气球与易拉罐接触之前,气球对易拉罐靠近一侧的作用力大于对易拉罐远离一侧的作用力
8.(2023高一下·百色期末) 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羽毛带有与琥珀所带电性不同的电荷
B.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C.当羽毛与琥珀接触时,琥珀所带的电荷会运动到羽毛中去
D.琥珀与琥珀摩擦也能带电
9.(2023高一下·期末)如图所示,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不带电的导体A和B,彼此接触,A、B下方均连有两片闭合的金属箔,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而不接触导体A,然后把A和B分开一些距离,最后移去C,关于最后A和B下方金属箔是否张开的叙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均未张开 B.都张开了
C.只有A下方金属箔张开 D.只有B下方金属箔张开
10.(2023高二上·武功月考)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细条散开
D.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11.(2023高二上·怀仁期中) 让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带电后,将橡胶棒置于潮湿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几乎都“消失了”.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过程中橡胶棒由于正电荷转移到毛皮而带上负电荷
B.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
C.摩擦过程中先创生了负电荷,然后负电荷消失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该电荷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12.(2023高二上·安庆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就是电子(或质子)本身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出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
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创造出了电荷
13.(2022高一下·海门期末)如图所示,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QB;若沿虚线2将导体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和QB′。对于上述实验,电荷量关系正确的是(  )
A.QAQA′
C.QA′14.(2021高一下·宁乡市期末)与头发丝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常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属于摩擦起电。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15.(2020高二上·宜丰月考)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使两个相同的金属球A、B分别带+5q和-q的电荷,把它们接触后分开,则A带电量为(  )
A.-4q B.+2q C.+4q D.-2q
16.(2020高二上·长春月考)用一绝缘柄将一带正电玻璃棒a接触另一不带电玻璃棒b,使之接触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  )
A.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a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b上转移
B.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b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a上转移
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D.此接触起电过程并不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17.(2020高一下·宁波期中)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18.(2020高一下·金华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大于元电荷的一系列连续值
D.等量异种电荷的两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
19.(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
A.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B.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C.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20.(2020高二上·邵东月考)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
B.库仑得出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C.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
D.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和电势差 的表达式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
21.(20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者质子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元电荷的大小是1库仑
22.(2021高二上·信阳期中)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就是原子核 D.元电荷指物体带电量最小单元
23.(2021高二上·彭山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2×10-19C
B.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是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C.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
D.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本质上是电子的产生
24.(2020高二上·南开期末)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
25.(2020高二上·南充期中)下面关于电荷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是电子 B.感应起电创造了电荷
C.电荷的国际单位是库仑 D.电荷间的库仑力是一种效果力
26.(2020高二上·蚌埠期中)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  )
A. B.
C. D.
27.(2020高二上·罗源月考)A和B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A带正电荷4.8×10-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B转移到A
C.B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4.8×10-8 C
D.A在摩擦过程中失去3×1010个电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金属导体带点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所以M带负电的原因是N中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了M上,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使汤勺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塑料汤勺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而重力较大的食盐颗粒不会被吸引,故此二者分开,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摩擦起点的现象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C. ‘梳头’、‘脱衣’都是两物体直接接触摩擦后起电,为摩擦起电,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 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摩擦起电的定义和特点可得出结论。
4.【答案】C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元电荷
【解析】【解答】A、元电荷指的是最小电荷量,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大小等于元电荷,故A错误;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错误;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故C正确;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在两个物体间发生了转移,没有创造电荷,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电荷指的是最小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熟悉掌握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
5.【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D、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此时用手触摸甲球,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当手指移开之后,甲球所带正电荷无法发现转移,此时移开乙球,从而甲球带正电,故A正确,D错误;
BC、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用手触摸甲球,此时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移开乙球后,甲球所带正电荷通过手指回到大地,使甲球不带电,在手指移开后,甲球不带电,故BC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把甲乙两球靠近,用手触摸甲球,由于静电感应甲球会带上正电。要使甲球带电,则在移开乙球前需现将手指移开,此后甲球的电荷无法发生转移,移开乙球后,甲球仍带正电。
6.【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甲、乙本来都不带电,当把带正电的带电体丙移近导体甲时,根据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可知,甲得到电子,带上负电荷;乙失去电子,带上等量的正电荷,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分析甲、乙的带电情况。
7.【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D.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可知带电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时,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会感应出与气球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电荷,远离气球一侧会感应出与气球所带电荷电性相同的电荷,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易拉罐与气球远端一侧与近端一侧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在气球与易拉罐接触之前,气球对易拉罐靠近一侧的作用力大于对易拉罐远离一侧的作用力,故易拉罐会向气球方向滚动,被气球吸住后由于易拉罐会带上与气球同种电荷,所以易拉罐与气球将分开,A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B不符合题意;
C.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分析带电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时,空易拉罐的带电情况,再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分析易拉罐与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分析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8.【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带电的琥珀吸引了羽毛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不能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琥珀能够吸引住羽毛,说明当羽毛与琥珀接触时,琥珀所带的电荷不会运动到羽毛中去,否则两者会因带同种电荷而发生排斥,C不符合题意;
D.相同的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相同,则琥珀与琥珀摩擦不会发生电荷转移,不能带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分析摩擦起电中电荷的转移问题。
9.【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由题意,当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而不接触导体A时,将发生感应起电现象,根据感应起电规律“近异远同”,可知导体A左端将带负电,导体B右端将带正电,然后把A和B先分开一些距离,最后再移去C,导体A和导体B上所带的电荷无法中和,则导体A仍然带负电,导体B仍然带正电,所以最后A和B下方的金属箔均是张开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熟悉掌握各种起电方式的特点及其实质。当导体带同种电荷时,金属箔片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10.【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
故答案为:D。
【分析】熟悉掌握三种起电方式的特点与实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带正电,表明毛皮失去电子,而橡胶棒得到了电子,所以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上,故A错误;
B、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因为2.4×10-19C不是1.6×10-19C的整数倍,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该电荷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三大规律之一。
12.【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解析】【解答】A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故A错误,B正确;
CD、自然界中的电荷不会凭空被创造出来,也不会消失,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电荷不会凭空被创造出来,也不会消失。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13.【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当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不管是沿虚线1将导体分开还是沿虚线2将导体分开,两部分所带异种电荷量的大小均相等,即QA=QB,QA′=QB′
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由于虚线1距正电荷Q较远,A部分感应出的正电荷较少,即B部分感应出的负电荷较少,有QA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静电感应的原理,理解带电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掌握转移过程中电荷守恒定律规律,在正点电荷的电场作用下,导体AB自由电荷重新分布,不论沿着哪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电量总是相等。
14.【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CD.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摩擦起电过程电荷守恒。电荷不能被创造。质子不能自由移动,自由电子可以移动。得到电子,物体带负电。
15.【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根据两个相同的带点金属球接触再分开后带电的原则是先中和再平分可知:接触分开后A的带电量为: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中和定律,充分接触后平分总电量,计算即可。
16.【答案】C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B.在固体中发生的起电现象中,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带正电的玻璃棒a与不带电的另一玻璃棒b接触时,由于静电力的作用使b棒中的电子向a棒转移。此时b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a棒得到电子与原有的部分正电荷中和,因而a棒上所带正电的电荷量减少,AB不符合题意;
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C符合题意;
D.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并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7.【答案】C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发生转移,A不符合题意.
BCD.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电子没有消失,只是被潮湿的空气导走而已,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8.【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A不符合题意;
B. 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B符合题意;
C.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C不符合题意;
D. 等量异种电荷的两导体接触后正负电荷中和,显中性,不会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9.【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20.【答案】B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库仑用扭秤实验得出库仑定律,密立根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B错误,符合题意;
C.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和电势差 的表达式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密立根最早利用油滴实验测出来元电荷的数值。
21.【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是电子或质子带电量的绝对值,元电荷是一个电量数值,不是质子或电子这种实物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目前测定的元电荷的值,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电荷的定义分析。
22.【答案】D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是质子或电子带电量的绝对值,是指物体带电量最小单元,不能说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
故答案为:D。
【分析】元电荷是物体带电的最小单元,它不是质子,也不是电子,更不是原子核。
23.【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元电荷
【解析】【解答】A.所有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应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A选项错误;
B.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是为了导走静电,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
C.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过程中电荷发生了转移,使物体失去电中和;
D.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本质上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分析】A.所有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应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B.为了防止静电危害,油罐车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蒋静电导走;
CD.三种起电方式使物体带电的实质使电荷发生转移。
24.【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因为 ,比值为整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 ,比值为整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 ,比值不为整数,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 ,比值为整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带电体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5.【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或者是电子,A不符合题意;
B.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B不符合题意;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符合题意;
D.电荷间的库仑力是能过电场产生的,即为一种场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电荷是最小带电量,不是带电粒子。库仑力是场力。
26.【答案】A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为最小的电荷量1.6×10-19C,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整数倍
A. 不是元电荷的整数倍,A不可能;
BCD. , , 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BCD可能。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电荷为最小的电荷量1.6×10-19C,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27.【答案】D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不带电,而是正负电荷的个数相等,相互抵消;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中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摩擦起电中A失去电子,转移到了B物体上,B不符合题意;
C.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电子的转移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A带正电4.8×10-9C,B一定带电荷量-4.8×10-9C.C不符合题意;
D.A在摩擦过程中失去 个电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带的电量是量子化的,是某一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数值就称为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即为元电荷,为1.6×10-18C。
1 / 1人教版物理必修3同步练习: 9.1 电荷(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2024高二下·华蓥开学考)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与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之后带上了负电,原因是(  )
A.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上 B.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上
C.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上 D.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上
【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金属导体带点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所以M带负电的原因是N中有部分电子转移到了M上,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2024高二下·炎陵开学考)少量的胡椒粉和粗盐不小心混在一起了怎么办,教你一招,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后,靠近胡椒粉和盐的混合物,就把它们分开,这是因为塑料汤勺摩擦后(  )
A.带电,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 B.变热,可以将粗盐熔化
C.带电,会排斥粗盐和胡椒粉 D.变热,会排斥轻小的胡椒粉
【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使汤勺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塑料汤勺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而重力较大的食盐颗粒不会被吸引,故此二者分开,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摩擦起点的现象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进行分析。
3.(2024高二上·广西期末)《博物志》云:“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摩擦起电
B.感应起电
C.接触起电
D.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C. ‘梳头’、‘脱衣’都是两物体直接接触摩擦后起电,为摩擦起电,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 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摩擦起电的定义和特点可得出结论。
4.(2024高二上·昌平期末)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
D.摩擦起电的过程实质上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答案】C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元电荷
【解析】【解答】A、元电荷指的是最小电荷量,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大小等于元电荷,故A错误;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错误;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故C正确;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在两个物体间发生了转移,没有创造电荷,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电荷指的是最小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熟悉掌握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
5.(2024高二上·昌平期末)某同学做静电感应实验,想让一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带电,操作步骤及结论如下:把甲球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用手触摸甲球;手指移开;移开乙球;甲球带正电;甲球带负电。上述操作过程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D、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此时用手触摸甲球,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当手指移开之后,甲球所带正电荷无法发现转移,此时移开乙球,从而甲球带正电,故A正确,D错误;
BC、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用手触摸甲球,此时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移开乙球后,甲球所带正电荷通过手指回到大地,使甲球不带电,在手指移开后,甲球不带电,故BC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把甲乙两球靠近,用手触摸甲球,由于静电感应甲球会带上正电。要使甲球带电,则在移开乙球前需现将手指移开,此后甲球的电荷无法发生转移,移开乙球后,甲球仍带正电。
6.(2023高二上·涟水月考)如图所示,带绝缘支架的导体甲和乙彼此接触,且不带电.手持绝缘棒,把带正电的带电体丙移近导体甲;分开导体甲、乙,甲带上的电荷.则乙(  )
A.失去电子,带的电荷 B.失去电子,带的电荷
C.得到正电荷,带的电荷 D.得到正电荷,带的电荷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甲、乙本来都不带电,当把带正电的带电体丙移近导体甲时,根据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可知,甲得到电子,带上负电荷;乙失去电子,带上等量的正电荷,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分析甲、乙的带电情况。
7.(2023高二上·济宁期末)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绝缘桌面上的空易拉罐,在靠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向气球方向滚动并被气球吸住后不再分开
B.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的带电性质相同
C.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大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
D.在气球与易拉罐接触之前,气球对易拉罐靠近一侧的作用力大于对易拉罐远离一侧的作用力
【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D.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可知带电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时,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会感应出与气球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电荷,远离气球一侧会感应出与气球所带电荷电性相同的电荷,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易拉罐与气球远端一侧与近端一侧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在气球与易拉罐接触之前,气球对易拉罐靠近一侧的作用力大于对易拉罐远离一侧的作用力,故易拉罐会向气球方向滚动,被气球吸住后由于易拉罐会带上与气球同种电荷,所以易拉罐与气球将分开,A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B不符合题意;
C.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分析带电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时,空易拉罐的带电情况,再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分析易拉罐与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分析气球对易拉罐的作用力与易拉罐对气球的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8.(2023高一下·百色期末) 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羽毛带有与琥珀所带电性不同的电荷
B.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C.当羽毛与琥珀接触时,琥珀所带的电荷会运动到羽毛中去
D.琥珀与琥珀摩擦也能带电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AB.带电的琥珀吸引了羽毛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不能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琥珀能够吸引住羽毛,说明当羽毛与琥珀接触时,琥珀所带的电荷不会运动到羽毛中去,否则两者会因带同种电荷而发生排斥,C不符合题意;
D.相同的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相同,则琥珀与琥珀摩擦不会发生电荷转移,不能带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分析摩擦起电中电荷的转移问题。
9.(2023高一下·期末)如图所示,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不带电的导体A和B,彼此接触,A、B下方均连有两片闭合的金属箔,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而不接触导体A,然后把A和B分开一些距离,最后移去C,关于最后A和B下方金属箔是否张开的叙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均未张开 B.都张开了
C.只有A下方金属箔张开 D.只有B下方金属箔张开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由题意,当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而不接触导体A时,将发生感应起电现象,根据感应起电规律“近异远同”,可知导体A左端将带负电,导体B右端将带正电,然后把A和B先分开一些距离,最后再移去C,导体A和导体B上所带的电荷无法中和,则导体A仍然带负电,导体B仍然带正电,所以最后A和B下方的金属箔均是张开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熟悉掌握各种起电方式的特点及其实质。当导体带同种电荷时,金属箔片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10.(2023高二上·武功月考)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细条散开
D.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解析】【解答】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
故答案为:D。
【分析】熟悉掌握三种起电方式的特点与实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2023高二上·怀仁期中) 让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带电后,将橡胶棒置于潮湿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几乎都“消失了”.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过程中橡胶棒由于正电荷转移到毛皮而带上负电荷
B.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
C.摩擦过程中先创生了负电荷,然后负电荷消失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该电荷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带正电,表明毛皮失去电子,而橡胶棒得到了电子,所以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上,故A错误;
B、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因为2.4×10-19C不是1.6×10-19C的整数倍,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该电荷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三大规律之一。
12.(2023高二上·安庆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就是电子(或质子)本身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出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
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创造出了电荷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解析】【解答】A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故A错误,B正确;
CD、自然界中的电荷不会凭空被创造出来,也不会消失,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电荷不会凭空被创造出来,也不会消失。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13.(2022高一下·海门期末)如图所示,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QB;若沿虚线2将导体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和QB′。对于上述实验,电荷量关系正确的是(  )
A.QAQA′
C.QA′【答案】D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当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不管是沿虚线1将导体分开还是沿虚线2将导体分开,两部分所带异种电荷量的大小均相等,即QA=QB,QA′=QB′
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由于虚线1距正电荷Q较远,A部分感应出的正电荷较少,即B部分感应出的负电荷较少,有QA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静电感应的原理,理解带电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掌握转移过程中电荷守恒定律规律,在正点电荷的电场作用下,导体AB自由电荷重新分布,不论沿着哪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电量总是相等。
14.(2021高一下·宁乡市期末)与头发丝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常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属于摩擦起电。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答案】A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CD.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摩擦起电过程电荷守恒。电荷不能被创造。质子不能自由移动,自由电子可以移动。得到电子,物体带负电。
15.(2020高二上·宜丰月考)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使两个相同的金属球A、B分别带+5q和-q的电荷,把它们接触后分开,则A带电量为(  )
A.-4q B.+2q C.+4q D.-2q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根据两个相同的带点金属球接触再分开后带电的原则是先中和再平分可知:接触分开后A的带电量为: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中和定律,充分接触后平分总电量,计算即可。
16.(2020高二上·长春月考)用一绝缘柄将一带正电玻璃棒a接触另一不带电玻璃棒b,使之接触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  )
A.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a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b上转移
B.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b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a上转移
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D.此接触起电过程并不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C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B.在固体中发生的起电现象中,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带正电的玻璃棒a与不带电的另一玻璃棒b接触时,由于静电力的作用使b棒中的电子向a棒转移。此时b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a棒得到电子与原有的部分正电荷中和,因而a棒上所带正电的电荷量减少,AB不符合题意;
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C符合题意;
D.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并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7.(2020高一下·宁波期中)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C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发生转移,A不符合题意.
BCD.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电子没有消失,只是被潮湿的空气导走而已,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8.(2020高一下·金华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大于元电荷的一系列连续值
D.等量异种电荷的两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A不符合题意;
B. 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B符合题意;
C.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C不符合题意;
D. 等量异种电荷的两导体接触后正负电荷中和,显中性,不会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9.(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
A.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B.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C.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物体上的电荷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20.(2020高二上·邵东月考)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
B.库仑得出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C.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
D.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和电势差 的表达式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
【答案】B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库仑用扭秤实验得出库仑定律,密立根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B错误,符合题意;
C.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和电势差 的表达式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密立根最早利用油滴实验测出来元电荷的数值。
21.(20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者质子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元电荷的大小是1库仑
【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是电子或质子带电量的绝对值,元电荷是一个电量数值,不是质子或电子这种实物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目前测定的元电荷的值,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电荷的定义分析。
22.(2021高二上·信阳期中)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就是原子核 D.元电荷指物体带电量最小单元
【答案】D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是质子或电子带电量的绝对值,是指物体带电量最小单元,不能说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
故答案为:D。
【分析】元电荷是物体带电的最小单元,它不是质子,也不是电子,更不是原子核。
23.(2021高二上·彭山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2×10-19C
B.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是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C.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
D.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本质上是电子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元电荷
【解析】【解答】A.所有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应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A选项错误;
B.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是为了导走静电,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
C.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过程中电荷发生了转移,使物体失去电中和;
D.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本质上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分析】A.所有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应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B.为了防止静电危害,油罐车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蒋静电导走;
CD.三种起电方式使物体带电的实质使电荷发生转移。
24.(2020高二上·南开期末)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
【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因为 ,比值为整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 ,比值为整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 ,比值不为整数,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 ,比值为整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带电体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5.(2020高二上·南充期中)下面关于电荷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是电子 B.感应起电创造了电荷
C.电荷的国际单位是库仑 D.电荷间的库仑力是一种效果力
【答案】C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或者是电子,A不符合题意;
B.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B不符合题意;
C.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符合题意;
D.电荷间的库仑力是能过电场产生的,即为一种场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电荷是最小带电量,不是带电粒子。库仑力是场力。
26.(2020高二上·蚌埠期中)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元电荷为最小的电荷量1.6×10-19C,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整数倍
A. 不是元电荷的整数倍,A不可能;
BCD. , , 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BCD可能。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电荷为最小的电荷量1.6×10-19C,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27.(2020高二上·罗源月考)A和B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A带正电荷4.8×10-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B转移到A
C.B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4.8×10-8 C
D.A在摩擦过程中失去3×1010个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元电荷
【解析】【解答】A.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不带电,而是正负电荷的个数相等,相互抵消;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中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摩擦起电中A失去电子,转移到了B物体上,B不符合题意;
C.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电子的转移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A带正电4.8×10-9C,B一定带电荷量-4.8×10-9C.C不符合题意;
D.A在摩擦过程中失去 个电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带的电量是量子化的,是某一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数值就称为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即为元电荷,为1.6×10-18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