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1 09:39:52

文档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舌头卷曲和舌头不能卷曲
B. 桃的厚果皮和有毛果皮
C. 鼠的白毛与狗的黑毛
D. 苹果的红色果实和番茄的黄色果实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人眼皮的单双等。
【详解】A、人的舌头卷曲和舌头不能卷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A正确;
B、桃的厚果皮和有毛果皮是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D、鼠的白毛与狗的黑毛、苹果的红色果实和番茄的黄色果实都是两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CD错误。
故选A。
2. 下列有关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①雄蕊成熟前 ②雄蕊成熟时 ③花凋谢后 ④套袋 ⑤去雄 ⑥异花传粉
A. ②⑤④③⑥④ B. ①④⑤②⑥④ C. ①⑤④②⑥ D. ①⑤④②⑥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工异花传粉的关键是避免非目的花粉的传粉,所以花粉成熟前去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前后都要套袋,避免其他成熟花粉影响结果。
【详解】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过程:花粉成熟前→去雄→套袋→花粉成熟时→异花传粉→套袋,即①⑤④②⑥④,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 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
A. 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小球代表d
B. 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 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 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考点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考查模拟实验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内在联系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其原因。
【详解】为了保证抓取的随机性,小桶内所用球的大小应该保持一致, A错误.
为了保证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始终相等,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再放回小桶,再抓取下一次,B错误.
杂合子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数量相等,所以模拟实验时,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C正确.
抓取的次数少时有偶然性,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不应舍去,实验继续,抓取总数多就可以,D错误.
【点睛】注意事项:抓取小球要保证随机性;抓取的小球统计后立即放回原桶中;如实记录;抓取次数要多。
4.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均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
B. 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 对实验材料和相对性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D. 均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答案】A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两个实验都是采用的假说—演绎法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A错误;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B正确;
C、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并且从豌豆的众多性状中选择了7对性状;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同时也从果蝇的众多性状当中选择了易于区分的白红眼性状进行研究,C正确;
D、这两个实验都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
故选A。
5.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分离定律,A错误;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间接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可间接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故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6. 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是显性,让杂合的红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黄果番茄,利用F1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其后代RR、Rr、rr三种基因的比例分别是
A. 1∶2∶1 B. 4∶4∶1
C. 3∶2∶1 D. 9∶3∶1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杂合的红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黄果番茄,用F1中的红果番茄即1/3RR,2/3Rr自交。后代中RR占1/3+2/3×1/4=3/6,Rr占2/6,rr占2/3×1/4=1/6,C正确,A、B、D错误。
7.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 发生过基因突变 B. 将形成四种配子
C. 是次级精母细胞 D. 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图中有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B和b,C和c),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所致,A项错误;根据减数分裂的知识,图中的细胞只能形成两个子细胞,所以不可能形成四种配子,B项错误;图中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项错误;图中细胞只有3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形态不同,故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中8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
A. 11/18 B. 4/9 C. 5/6 D. 3/5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因此,该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系谱图显示,1号和2号正常,其女儿5号却是患者,据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R和r表示,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Rr,进而推知6号的基因型为1/3RR、2/3Rr,产生的配子为2/3R、1/3r。因4号患者的基因型为rr,7号正常,所以7号的基因型为Rr, 产生的配子为1/2R、1/2r。综上分析,正常的8号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 Rr=(2/3R×1/2R):(2/3R×1/2r+1/2R×1/3r)=2:3,即8号是杂合子的概率是3/5,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根据遗传系谱图及题干中的条件,准确的判别患病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9. 伴性遗传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男性的色盲基因从母亲那里遗传得来,将来遗传给女儿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中杂合子比纯合子发病较轻
C. 用芦花(B)雌鸡和非芦花(b)雄鸡交配,可根据其雏鸡的羽毛区分雌雄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指的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基因在染色体上,会遵循遗传规律。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A、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且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男性的色盲基因从母亲那里遗传得来,将来遗传给女儿,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中杂合子比纯合子发病较轻,B正确;
C、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芦花与非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用芦花(B)雌鸡(ZBW)和非芦花(b)雄鸡(ZbZb)交配,子代雌鸡都是非芦花,雄鸡都是芦花,因此可根据其雏鸡的羽毛区分雌雄,C正确;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不一定都有一定的关系,如色盲基因与性别形成无关,但其遗传都和性别相关联,D错误。
故选D。
10.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1. 已知某作物晚熟(W)对早熟(w)为显性,感病(R)对抗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 传。含早熟基因的花粉有 50%的概率死亡,且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现有一株纯合 晚熟抗病个体与一株早熟感病个体,杂交得 F1,取其中所有晚熟感病个体自交,所得 F2表现型比例为
A. 6∶3∶2∶1 B. 15∶5∶3∶1 C. 16∶8∶2∶1 D. 10∶5∶2∶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 ,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1/2杂台子的频率。
【详解】由题意可知,含有w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因此基因型为Ww的父本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 w=2: 1,母本产生的可育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W :w=1 : 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 : Ww : ww=2: 3 : 1,即后代的晚熟:早熟=5 : 1。亲本纯合抗病个体基因为rr,感病个体基因型为Rr,F1中1/2rr,1/2Rr;取F1中所有感病个体Rr自交,后代中能存活的感病个体Rr:抗病个体rr=2:1;故F2 表现型比例为(5 : 1)×(2:1)=10∶5∶2∶1;故选D。
12.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体内细菌转化实验和体外细菌转化实验,其中内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体外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标记噬菌体→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
D、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即DNA才是使R型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正确。
故选D。
13.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
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
故选D。
14.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提出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沃森和克里克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错误;
②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
故选B。
15. 下图1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与② B. ①与③ C. ②与③ D. ②与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发生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
【详解】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由图示分析,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染色体的颜色大部分相同,而交叉互换的部分颜色不同。根据题意,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③,①与 ④。C符合题意。
故选C。
16. 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
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
D、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D错误。
故选C。
【点睛】
17. 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B. 甲、乙、丙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甲、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C. 丁细胞代表次级精母细胞,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Y染色体
D. 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图甲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A错误;
B、甲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若丁细胞代表次级精母细胞,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常染色体,C错误;
D、染色体P和Q为非同源染色体,它们所含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18. 某植物的叶形与R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现有该植物的植株甲和乙,二者R基因的序列相同。植株甲R基因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植株乙R基因高度甲基化,不能表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碱基种类不同
B. 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序列相同,故叶形相同
C. 植株乙自交,子一代的R基因不会出现高度甲基化
D. 植株甲和乙杂交,子一代与植株乙的叶形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称为表观遗传。
题意分析:乙品种R基因甲基化,不能表达,即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相应的蛋白,甲品种的R基因未甲基化,故可以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详解】A、题中显示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序列相同,因此所含的碱基种类也相同,A错误;
B、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序列相同,但植株甲R基因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植株乙R基因高度甲基化,不能表达,因而叶形不同,B错误;
C、甲基化相关的性状可以遗传,因此,植株乙自交,子一代的R基因会出现高度甲基化,C错误;
D、植株甲含有未甲基化的R基因,故植株甲和杂交,子一代与植株乙的叶形不同,与植株甲的叶形相同,D正确。
故选D。
19. 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A. 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 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 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 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
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据分析可知,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
B、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而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DNA可作为模板,因此放线菌素D处理后会抑制DNA复制和转录,B正确;
C、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即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于三种药物是精准导入肿瘤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
故选A。
20. 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基因B)和黄颖(基因Y)为显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bbYY×BByy B. BBYY×bbyy
C. bbYy×Bbyy D. BbYy×bbyy
【答案】A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已知黑颖(基因B)和黄颖(基因Y)为显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Y-B-),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l。分析后代性状有16个组合,说明F1是双杂合子YyBb(黑颖)。据题干条件可知:B_Y_和B_yy表现黑颖,bbY_表现黄颖,bbyy表现白颖。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只有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的基因型应该为YYbb与yyBB,这样才可以得到F1YyBb。
故选A。
21.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你认为此细胞处于(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是由于在减一后期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均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时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又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所以属于减II中期。
故选C。
22. 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能在①②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 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 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 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2、分析图示: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从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能在①转录和②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且基因A的转录和翻译水平都高于基因B,A正确;
B、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转录和②翻译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B正确;
C、RNA分为三种:mRNA、tRNA和rRNA,它们都是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C正确;
D、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中,t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D。
23. 人类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 都是纯合子(体) B. 都是杂合子(体)
C. 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 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即显隐性关系为:A、A+、a,两种突变基因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A_、aa)。一对都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表现正常(A+_)的孩子,若孩子基因型为A+A+,父母基因型AA+×AA+;若孩子基因型为A+a,父母基因型AA+×aa或AA+×Aa,因此这对夫妻可能AA+×AA+或AA+×aa或AA+×Aa,都是杂合子,不一定携带显性突变基因,不一定携带隐性突变基因,B符合题意。
故选B。
24. 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详解】A、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C。
25. 下列情况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 人体5号染色体短臂的部分基因缺失
B. 用花药培养出了单倍体
C.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部分结构
D. 人体多一条21号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A、猫叫综合症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
B、用花药培养出了单倍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误;
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部分结构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多一条第21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6.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 )
A. 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界是纯种
B. 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C. 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分离现象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正确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实验数据,其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正确;
B、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
C、先研究性状分离现象,后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C错误;
D、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实验数据,D正确。
故选ABD。
27.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有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已知皮刺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S、s控制,基因型SS的植株表现为长皮刺,Ss的为短皮刺,ss的为无皮刺。皮刺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T控制深绿色,t控制黄绿色,基因型为TT和Tt的皮刺是深绿色,tt的为黄绿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子代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有4种
B. 子代短皮刺、深绿色的基因型有只有1种
C. 子代的表型共有6种
D. 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的比例为1/3
【答案】AD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分析可知,Ss×Ss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SS、ss两种,Tt×Tt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TT、tt两种,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2×2=4种,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子代短皮刺、深绿色的基因型是SsTT、SsTt两种,B错误;
C、花椒有皮刺性状分为长皮刺和短皮刺两种,皮刺的颜色是深绿色和黄绿色两种,无皮刺性状只有一种,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是2×2+1=5种,C错误;
D、子代有皮刺花椒的基因型是SS、Ss,其中Ss占23,皮刺颜色遗传中Tt占12,因此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比例为2/3×1/2=1/3,D正确。
故选AD
28. 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仅有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种
B. 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皮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着丝粒数目代表染色体数目,哺乳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粒数目始终不同
【答案】BC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
【详解】A、高等动物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有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三种,A错误;
B、由于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其核DNA不发生复制,所以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相同,都为2n,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皮肤细胞中的染色体(质)数目,C正确;
D、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粒,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粒数目始终都相同,D错误。
故选BC。
29. 用15N标记人的生发层细胞中一对性染色体的DNA分子,然后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连续复制2次后,产生的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细胞占子代细胞总数的比例可能是( )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BCD
【解析】
【分析】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NA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互补的子链,子链和母链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详解】用15N标记人的生发层细胞中一对性染色体的DNA分子,然后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复制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15N,一条链不含15N。两个细胞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再复制一次,每个细胞中的两条性染色体上的两个单体均一个单体含15N,一个单体不含15N。若两个细胞中所有含15N的单体移向同一侧,则产生的四个细胞中有2个含15N;若两个细胞中含15N的单体移向两侧,则产生的四个细胞中有4个含15N;若一个细胞中所有含15N的单体移向同一侧,另一个细胞中含15N的单体移向两侧,则产生的四个细胞中有3个含15N。综上所述,产生的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细胞占子代细胞总数的比例可能是50%、75%、100%。
故选BCD。
30. 植物甲(2n=20)与植物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组织经离体培养形成大量的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分裂后期,幼苗丁的细胞中都存在72条染色体
D. 丙到丁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丁是单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植物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胚染色体数目为18条,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幼苗丙为二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不会抑制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植物甲、乙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但用秋水仙素处理病的顶芽后,不是所有细胞都会加倍,C错误;
D、幼苗丙为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含有4个染色体组,丁是多倍体,D错误。
故选A。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5分。)
31. 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__________。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F1分别统计,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每对相对性状结果都符合测交的结果,说明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 ②. 缺刻叶和齿皮 ③. 甲和乙 ④. 1/4 ⑤. 果皮 ⑥. F2中齿皮∶网皮=48∶16=3∶1,说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解析】
【分析】分析题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F1全为缺刻叶齿皮,F2出现全缘叶和网皮,可以推测缺刻叶对全缘叶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齿皮对网皮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且F2出现9∶3∶3∶1。
【详解】(1)实验①中F1表现为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分别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每对相对性状结果都符合测交的结果,说明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根据实验②,F1全为缺刻叶齿皮,F2出现全缘叶和网皮,可以推测缺刻叶对全缘叶为显性,齿皮对网皮为显性;
(2)根据已知条件,甲乙丙丁的基因型不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实验①杂交的F1结果类似于测交,实验②的F2出现9∶3∶3∶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综合推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丁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甲和乙;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基因型为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所有纯合体占的比例为1/4;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45∶15∶3∶1,分别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全缘叶=60∶4=15∶1,可推知叶形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齿皮∶网皮=48∶16=3∶1,可推知果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难度一般,需要根据子代结果分析亲代基因型,并根据杂交结果判断是否符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查考遗传实验中分析与计算能力。
32. 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叶绿素的合成受到细胞核中等位基因A和a的控制,基因组成为AA、Aa的植株叶片分别为深绿色、浅绿色,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黄色,这种黄色植株在幼苗期即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在幼苗期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浅绿色,但在遮光条件下为黄色,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2)人类性染色体单体XO(“O”不表示一个性染色体,而是表示缺这个染色体,故染色体组成只有一条X染色体)表现为女性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或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是常见的女性畸形。但是在果蝇中,XO却表现为雄性(如图)。
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雌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杂交设计: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1) ①. 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黄色,缺少叶绿素,光合作用能力弱 ②. 生物的性状不仅由基因控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 ①.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②. 红眼(雌)果蝇 ③. 全是白眼 ④. 没有子代
【解析】
【分析】1、生物的性状不仅由基因控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判断果蝇变异的类型,可以进行逆向推导,根据变异的可能性,计算出相关的实验结果。
【小问1详解】
①基因组成为AA、Aa的植株叶片分别为深绿色、浅绿色,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黄色,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在幼苗期死亡的原因是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黄色,缺少叶绿素,光合作用能力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浅绿色,但在遮光条件下为黄色,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不仅由基因控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应从分析M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推出每种可能下M果蝇的基因型,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下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不同,第一种情况下基因型为XRY,第二种情况下基因型为XrY,第三种情况下,母本产生的卵细胞有O和XRXR两种,O型卵细胞与含Xr的精子受精得到的个体为雄性不育(根据题干中图可知),基因型为XrO。
要判定M果蝇的基因型可让该个体与正常的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交配,统计子代的眼色可判定其基因型,进而可以判定属于哪种情况.第一种情况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
第二种情况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为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
第三种情况XRY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XrO不育),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33. 乙肝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其侵染人体肝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催化①和过程③主要的酶分别是______。
(2)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③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若RNA片段中有30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0个,则由过程③形成的DNA片段中G和T的数目之和为______。
(3)治疗乙肝时,通过药物抑制过程③比抑制过程②的副作用小,这是因为_______。
【答案】(1) ①. 氨基酸 ②. RNA聚合酶 、逆转录酶
(2) ①. A—T ②. 300
(3) 过程③是乙肝病毒增殖过程中的特有过程,而过程②在人体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也存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③表示逆转录。
【小问1详解】
过程②表示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催化①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③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小问2详解】
过程②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C-G、G-C,过程③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U-A、C-G、G-C,③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若RNA片段中有300个碱基,由过程③形成的DNA片段中碱基为600个,则G和T的数目之和为600×50%=300。
【小问3详解】
治疗乙肝时,通过药物抑制③逆转录比抑制②翻译的副作用小,因为③逆转录是乙肝病毒增殖过程中的特有过程,而②在人体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也存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舌头卷曲和舌头不能卷曲
B. 桃的厚果皮和有毛果皮
C. 鼠的白毛与狗的黑毛
D. 苹果的红色果实和番茄的黄色果实
2. 下列有关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①雄蕊成熟前 ②雄蕊成熟时 ③花凋谢后 ④套袋 ⑤去雄 ⑥异花传粉
A. ②⑤④③⑥④ B. ①④⑤②⑥④ C. ①⑤④②⑥ D. ①⑤④②⑥④
3. 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
A. 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小球代表d
B. 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 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 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4.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均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遗传学定律
B. 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 对实验材料和相对性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D. 均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5.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6. 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是显性,让杂合的红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黄果番茄,利用F1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其后代RR、Rr、rr三种基因的比例分别是
A. 1∶2∶1 B. 4∶4∶1
C. 3∶2∶1 D. 9∶3∶1
7.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 发生过基因突变 B. 将形成四种配子
C. 是次级精母细胞 D. 没有同源染色体
8. 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中8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
A. 11/18 B. 4/9 C. 5/6 D. 3/5
9. 伴性遗传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男性的色盲基因从母亲那里遗传得来,将来遗传给女儿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中杂合子比纯合子发病较轻
C. 用芦花(B)雌鸡和非芦花(b)雄鸡交配,可根据其雏鸡的羽毛区分雌雄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10.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11. 已知某作物晚熟(W)对早熟(w)为显性,感病(R)对抗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 传。含早熟基因的花粉有 50%的概率死亡,且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现有一株纯合 晚熟抗病个体与一株早熟感病个体,杂交得 F1,取其中所有晚熟感病个体自交,所得 F2表现型比例为
A. 6∶3∶2∶1 B. 15∶5∶3∶1 C. 16∶8∶2∶1 D. 10∶5∶2∶1
12.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13.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14.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下图1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与② B. ①与③ C. ②与③ D. ②与④
16. 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17. 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B. 甲、乙、丙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甲、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C. 丁细胞代表次级精母细胞,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Y染色体
D. 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8. 某植物的叶形与R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现有该植物的植株甲和乙,二者R基因的序列相同。植株甲R基因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植株乙R基因高度甲基化,不能表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碱基种类不同
B. 植株甲和乙的R基因的序列相同,故叶形相同
C. 植株乙自交,子一代的R基因不会出现高度甲基化
D. 植株甲和乙杂交,子一代与植株乙的叶形不同
19. 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A. 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 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 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 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20. 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基因B)和黄颖(基因Y)为显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bbYY×BByy B. BBYY×bbyy
C. bbYy×Bbyy D. BbYy×bbyy
21.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你认为此细胞处于(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22. 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能在①②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 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 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 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
23. 人类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 都是纯合子(体) B. 都是杂合子(体)
C. 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 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24. 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25. 下列情况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 人体5号染色体短臂的部分基因缺失
B. 用花药培养出了单倍体
C.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部分结构
D. 人体多一条21号染色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6.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 )
A. 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界是纯种
B. 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C. 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分离现象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27.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有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已知皮刺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S、s控制,基因型SS的植株表现为长皮刺,Ss的为短皮刺,ss的为无皮刺。皮刺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T控制深绿色,t控制黄绿色,基因型为TT和Tt的皮刺是深绿色,tt的为黄绿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子代能够稳定遗传基因型有4种
B. 子代短皮刺、深绿色的基因型有只有1种
C. 子代的表型共有6种
D. 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的比例为1/3
28. 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仅有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种
B. 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皮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着丝粒数目代表染色体数目,哺乳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粒数目始终不同
29. 用15N标记人的生发层细胞中一对性染色体的DNA分子,然后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连续复制2次后,产生的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细胞占子代细胞总数的比例可能是( )
A. 25% B. 50% C. 75% D. 100%
30. 植物甲(2n=20)与植物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组织经离体培养形成大量的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分裂后期,幼苗丁的细胞中都存在72条染色体
D. 丙到丁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丁是单倍体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5分。)
31. 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__________。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32. 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叶绿素的合成受到细胞核中等位基因A和a的控制,基因组成为AA、Aa的植株叶片分别为深绿色、浅绿色,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黄色,这种黄色植株在幼苗期即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在幼苗期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叶片为浅绿色,但在遮光条件下为黄色,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2)人类性染色体单体XO(“O”不表示一个性染色体,而是表示缺这个染色体,故染色体组成只有一条X染色体)表现为女性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或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是常见的女性畸形。但是在果蝇中,XO却表现为雄性(如图)。
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雌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杂交设计: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33. 乙肝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其侵染人体肝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催化①和过程③主要的酶分别是______。
(2)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③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若RNA片段中有30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0个,则由过程③形成的DNA片段中G和T的数目之和为______。
(3)治疗乙肝时,通过药物抑制过程③比抑制过程②的副作用小,这是因为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