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考古调查表明,陶寺遗址显贵阶层的特大型墓葬中,着意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陶寺已是一个广大区域内的核心聚落,超过其他城址的政治控制规模。综合这些迹象可以推测,陶寺文化( )
A. 达到早期国家的标准 B. 内外文化交流频繁
C. 社会阶级矛盾较尖锐 D. 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在陶寺遗址墓葬中显示着来自不同地区的用品,是一个广大区域的核心聚落,可知这个时期陶寺文化交流频繁,B项正确;早期国家要有军队、监狱等国家强制机关,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当时只是刚出现阶级对立,排除C项;仅仅从陶寺遗址无法得出奠定多元一体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 邹衍游历列国时:“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是因为他( )
A. 追求天人合一及逍遥自由 B. 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C. 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D. 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认为,阴阳家的思想家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迎合了当时诸侯国君主的需要,因此邹衍受到各国君主的欢迎,C项正确;天人合一和逍遥自由都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思想,排除B项;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的是法家学派,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县令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该案例能佐证秦朝( )
A. 亡于暴政 B. 货币体系混乱
C. 刑法严苛 D. 百姓赋役繁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因女子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就被当地县官判处死刑并暴尸于众,由此可见秦朝刑罚制度的严苛,C项正确;材料并未在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而是在说秦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由材料“法定货币半两钱”可知当时秦朝货币已经统一,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关于秦的暴政,并未涉及秦朝的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依据表中关于三国时期卤城之战的史料,最合理的推断是( )
史料内容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 还保营。 《汉晋春秋》(东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唐朝)
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 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北宋)
A. 《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客观 B. 相关信息可以进行互证
C. 《资治通鉴》主要依据《晋书》 D. 出现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三责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综合三则历史叙述可知,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B项正确;孤证不立,不能直接说《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客观,排除A项;《资治通鉴》主要依据《晋书》没有依据,排除C项;出现早的史料最为真实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5.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敕令传发出现两种途径,实际上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B. 文官的地位日益提高
C. 恢复发展了中外朝制度 D.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开元初,翰林学士院也成为起草诏令的机构,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是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而不是文官地位的提高和恢复发展中外朝制度,排除BC项;材料内容是说明出现了新的决策机构,并不能体现三省一体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代骆驼形象塑造稚拙,多为充满想象的艺术奇兽(见图)。唐代塑像中的骆驼形象更多,更为生动逼真,其中,胡人牵引载货骆驼的造型已非常普遍。汉唐骆驼形象的变化源于( )
A. 民族融合的深入 B. 国家实力的提升
C. 艺术创作世俗化 D. 丝绸之路的繁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时期初步开通了丝绸之路,到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繁荣,来自西域的胡人增多,胡人多以骆驼贩运货物,中原人接触骆驼增多,所以与汉朝时期相比,唐朝的骆驼形象更为生动逼真,D项正确;骆驼形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对外商贸往来的繁盛,与丝绸之路有关,和民族融合关系不大,排除A项;骆驼形象的变化和国家实力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是艺术创作风格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列所示的古代帝国都( )
A 短暂统治欧亚非三大洲 B. 促进东西方联系和交流
C. 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 D.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这些帝国都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这几个帝国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疆域,并不是占有欧亚非三大洲的全部,排除A项;图中的这些帝国都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这些帝国并不都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 拜占庭帝国力图保持罗马的政治传统,统治者自称“罗马人”,但他们使用希腊语为母语。为此,法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
A. 巩固罗马帝国的统一 B. 适应帝国的变化
C. 完善了西欧庄园法律 D. 推广了希腊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根据“他们使用希腊语为母语。为此,法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可知,罗马法的变化适应了拜占庭帝国使用希腊语的现实,说明罗马法适应了帝国的变化,B项正确;根据“拜占庭帝国”可知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一分为二,巩固罗马帝国统一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拜占庭帝国现实情况的适应,并不是在完善西欧西欧庄园法律和推广希腊文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9. 德川幕府时代锁国的主要内容包括:严禁特许以外的船只驶往国外:严禁日本人到外国:禁止医药、航海技术以外的外文书籍进口:贸易港口限于长崎、平户两地等。从长远来看,以上措施的施行使日本( )
A. 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 巩固了天皇新政权
C. 维系了幕藩体制的基础 D. 无力应对世界变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3—1867年(日本)。根据材料“严禁特许以外的船只驶往国外……平户两地等”可知,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无力应对世界变局,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政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天皇新政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政策,没有体现对幕藩体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有学者指出,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荷兰和英格兰,依靠在地球仪上画线来宣示拥有该地主权的做法,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该“做法”( )
A.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B. 不利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 表明地图学日益成为殖民工具 D. 缓解了殖民霸主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荷兰和英格兰,依靠在地球仪上画线来宣示拥有该地主权的做法,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可知,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荷兰、英格兰,都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过程中采用了在地球仪上画线来宣示拥有该地主权的做法,这一做法反映出地图学逐渐成为殖民扩张的工具,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列强的殖民扩张是有利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的,排除B项;列强不断地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最终会加剧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为1791—1845年美国棉花的产量、出口量、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其变化趋势反映出( )
年份 年平均产量(磅) 年平均出口量 (磅) 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
1791—1795 5200000 1738700 33.43
1801—1805 59600000 33603800 56.38
1811—1815 80000000 42269400 52.84
1821—1825 209000000 152420200 72.93
1831—1835 398521600 329077600 82.57
1841—1845 822953800 691517200 84.03
A. 南北矛盾加剧 B. 内战一触即发
C. 工业革命扩展 D. 现代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从表格中看出美国内战前的棉花出口占比逐渐增加,这使得北方工业缺乏发展需要的原材料,因此会加剧南北之间的矛盾,A项正确;美国内战是1861-1865年,内战一触即发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的影响是美国工业发展,而材料体现的是棉花原材料出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棉花出口,无法得知是否是现代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纲领,内容包括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纲领( )
A. 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促进第一国际的诞生
C. 为《共产党宣言》做了准备 D. 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共产党宣言》颁布于1848年,所以恩格斯在1847年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包括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就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做了准备,C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排除A项;这一纲领是为《共产党宣言》的颁布奠定了基础,而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排除B项;《共产主义原理》并没有指导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88年巴西已拥有铁路6000英里,到1920年工业企业数从1850年的50家增至13336家,工业产值达1.85亿英镑。与此同时,1883~1914年,英国对巴西的贷款也达1亿英镑。据此可知,巴西( )
A. 共和制保障了民族经济发展 B. 已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
C. 工业化的实现严重依赖外资 D. 民族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巴西。根据题意可知,从1888年到1920年,巴西的工业产值达到1.85亿英镑,但英国对巴西的贷款也高达1亿英镑,由此可推知巴西对外资依赖较为严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西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巴西民族经济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其是否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民族革命任务无关,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以下引文为苏俄(联)某时期对外国资本的有关规定。该引文体现的经济政策( )
三、贸易特许权。此特许权准许外国人在苏联境内开设贸易机构,但每个单一交易,须受贸易部的批准与许可;………五、运输特许权。给外国商人以建筑新铁道和组织其他运输机关的权利。
A. 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仅仅是对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俄。据题意可知,该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在苏俄进行贸易,并且给予外国商人以运输特许权。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而且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才建立起来的,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对之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质的变革,并不是小修小补,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图所示漫画中,从左至右三个人物分别代表英国、日本和美国,他们携手合作,共同砍伐了代表“海军军备” (NAVY COMPETITION) 和“太平洋竞争”(PACIFICRIVALRY)的树木。该漫画能够反映( )
A.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B. 美国正式参加一战
C. 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D. 二战前的绥靖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英国、日本和美国”、 “共同砍伐了代表‘海军军备’ (NAVY COMPETITION) 和‘太平洋竞争’(PACIFICRIVALRY)的树木”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一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上列强达成妥协,实行裁军,构建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A项正确;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妥协构建战后的国际秩序,并不是共同侵略中国和二战前的绥靖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生成为反战运动的先锋,一些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加入到反战行列中。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种全国团结一致、信心爆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 )
A. 已出现严重的经济滞胀 B. 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格局
C. 黑人民权运动基本胜利 D. 对外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材料,六七十年代美国出现反战运动,就连老兵也参加进来,可知美国对外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裂,D项正确;经济滞胀是在1973-1975年,排除A项;越南战争并未改变冷战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反战运动,不是黑人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 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武装斗争 B.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
C. 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 甘地开始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中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因此埃及在二战后成立了共和国,收回了苏伊士运河所有权,B项正确;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武装斗争是在二战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二战爆发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甘地开始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二战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 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亚投行后,美国政府反而会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美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
A 应对冷战挑战 B. 适应多极潮流
C. 主导区域集团 D. 建立单极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之所以对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加大援助力度是为了吸引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附和支持,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适应当今多极化不断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根据“亚投行”可知这是冷战结束以后,排除A项;美国的做法是为了适应多极潮流,而不是仅仅是主导区域集团,排除C项;当今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美国不可能建立单极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9.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约为10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已超过2000亿美元,1999年高达8000亿美元。同时,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数量增加,比重上升。由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本流动 B. 资本输出开始成为经济侵略重心
C. WTO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 据题意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度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根据“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数量增加,比重上升”可知,这是经济全球化下资本加速流动的表现,A项正确;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对外的资本投资并不是经济侵略,排除B项;WTO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成立,排除C项;根据对外投资情况无法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大决议,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组织也多次强调这一理念。据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A. 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B. 展现中国大国担当
C. 逐步成为国际共识 D. 提供共同繁荣平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从联合国到上合组织再到金砖国家,这些国际组织都在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成为国际共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并不是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提供共同繁荣平台,排除AD项;材料内容展现的并不是中国的大国担当,排除B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
【答案】(1)内容:改革币制;征收商人财产税;盐铁专卖以及剥夺商人等措施。历史背景: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时期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的战争,财政支出急剧增加。
(2)变化:政府规定了一些免税政策,如商旅货币、贩夫贩妇细碎交易、柴薪渡河津者以及农器等都不得收税;政府还规范了商业立法,保护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品的专利收入和商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富商大贾能够迅速积累财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内容:由材料一中“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采取了改革币制;征收商人财产税;盐铁专卖以及剥夺商人等措施。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汉武帝时期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措施造成财政支出急剧增加。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朝时期的中国。变化:由材料二中“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可知,政府规定了一些免税政策,如商旅货币、贩夫贩妇细碎交易、柴薪渡河津者以及农器等都不得收税;由“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可知,政府还规范了商业立法,保护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品的专利收入和商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影响:由上述变化中“政府规定了一些免税政策”可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由材料二中“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可知,使得富商大贾能够迅速积累财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图中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反映的重大现象的成因和历史作用。
【答案】(1)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
(2)成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近代科学家的努力和推动。历史作用: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哥白尼”、“拉瓦锡”、“库仑”、“18世纪前后建立科学院地点”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应该是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近代欧洲科学革命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思想、新航路的开辟和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具体来说主要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近代科学家的努力和推动。起到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变革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和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具体来说,主要是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及其起源是世界当代史研究的热点。中外学者围绕冷战起源中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迎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主要观点 主张者
①美国霸权论: 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 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 多为中、苏(俄)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
②苏联扩张论: 战后苏联企图推行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 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是英美学者
③美苏共振论: 冷战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 部分中国学者
④英国推动论: 冷战的主力是美国, 但英国等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也起了推动作用 部分中国学者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现行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观点与表中哪一观点最为接近 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教科书主张冷战是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而发动了冷战。与①的观点接近。
理由: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不复存在,两国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而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考古调查表明,陶寺遗址显贵阶层的特大型墓葬中,着意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陶寺已是一个广大区域内的核心聚落,超过其他城址的政治控制规模。综合这些迹象可以推测,陶寺文化( )
A. 达到早期国家的标准 B. 内外文化交流频繁
C 社会阶级矛盾较尖锐 D. 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2. 邹衍游历列国时:“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是因为他( )
A. 追求天人合一及逍遥自由 B. 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C. 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D. 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3. 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县令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该案例能佐证秦朝( )
A. 亡于暴政 B. 货币体系混乱
C. 刑法严苛 D. 百姓赋役繁重
4. 依据表中关于三国时期卤城之战的史料,最合理的推断是( )
史料内容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 还保营。 《汉晋春秋》(东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唐朝)
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 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北宋)
A. 《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客观 B. 相关信息可以进行互证
C. 《资治通鉴》主要依据《晋书》 D. 出现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5.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敕令传发出现两种途径,实际上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B. 文官的地位日益提高
C. 恢复发展了中外朝制度 D.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6. 汉代骆驼形象塑造稚拙,多为充满想象的艺术奇兽(见图)。唐代塑像中的骆驼形象更多,更为生动逼真,其中,胡人牵引载货骆驼的造型已非常普遍。汉唐骆驼形象的变化源于( )
A. 民族融合的深入 B. 国家实力的提升
C. 艺术创作世俗化 D. 丝绸之路的繁盛
7. 下列所示的古代帝国都( )
A. 短暂统治欧亚非三大洲 B. 促进东西方联系和交流
C. 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 D.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省
8. 拜占庭帝国力图保持罗马的政治传统,统治者自称“罗马人”,但他们使用希腊语为母语。为此,法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
A. 巩固罗马帝国的统一 B. 适应帝国的变化
C. 完善了西欧庄园法律 D. 推广了希腊文化
9. 德川幕府时代锁国的主要内容包括:严禁特许以外的船只驶往国外:严禁日本人到外国:禁止医药、航海技术以外的外文书籍进口:贸易港口限于长崎、平户两地等。从长远来看,以上措施的施行使日本( )
A. 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 巩固了天皇新政权
C. 维系了幕藩体制的基础 D. 无力应对世界变局
10. 有学者指出,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荷兰和英格兰,依靠在地球仪上画线来宣示拥有该地主权的做法,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该“做法”( )
A.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B. 不利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 表明地图学日益成为殖民工具 D. 缓解了殖民霸主之间的矛盾
11. 下表为1791—1845年美国棉花的产量、出口量、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其变化趋势反映出( )
年份 年平均产量(磅) 年平均出口量 (磅) 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
1791—1795 5200000 1738700 33.43
1801—1805 59600000 33603800 56.38
1811—1815 80000000 42269400 52.84
1821—1825 209000000 152420200 72.93
1831—1835 398521600 329077600 82.57
1841—1845 822953800 691517200 84.03
A. 南北矛盾加剧 B. 内战一触即发
C. 工业革命扩展 D. 现代农业发展
12. 《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纲领,内容包括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纲领( )
A. 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促进第一国际的诞生
C. 为《共产党宣言》做了准备 D. 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
13. 1888年巴西已拥有铁路6000英里,到1920年工业企业数从1850年的50家增至13336家,工业产值达1.85亿英镑。与此同时,1883~1914年,英国对巴西的贷款也达1亿英镑。据此可知,巴西( )
A. 共和制保障了民族经济发展 B. 已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
C. 工业化的实现严重依赖外资 D. 民族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14. 以下引文为苏俄(联)某时期对外国资本的有关规定。该引文体现的经济政策( )
三、贸易特许权。此特许权准许外国人在苏联境内开设贸易机构,但每个单一交易,须受贸易部的批准与许可;………五、运输特许权。给外国商人以建筑新铁道和组织其他运输机关的权利。
A. 适应了国内战争需要 B.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仅仅是对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
15. 下图所示漫画中,从左至右三个人物分别代表英国、日本和美国,他们携手合作,共同砍伐了代表“海军军备” (NAVY COMPETITION) 和“太平洋竞争”(PACIFICRIVALRY)树木。该漫画能够反映( )
A.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B. 美国正式参加一战
C. 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D. 二战前的绥靖政策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生成为反战运动的先锋,一些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加入到反战行列中。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种全国团结一致、信心爆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 )
A. 已出现严重的经济滞胀 B. 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格局
C 黑人民权运动基本胜利 D. 对外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 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武装斗争 B.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
C. 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 甘地开始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8. 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亚投行后,美国政府反而会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美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
A. 应对冷战挑战 B. 适应多极潮流
C. 主导区域集团 D. 建立单极世界
19.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约为10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已超过2000亿美元,1999年高达8000亿美元。同时,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数量增加,比重上升。由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本流动 B. 资本输出开始成为经济侵略重心
C. WTO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善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大决议,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组织也多次强调这一理念。据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A. 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B. 展现中国大国担当
C. 逐步成为国际共识 D. 提供共同繁荣平台
二、非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图中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反映重大现象的成因和历史作用。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及其起源是世界当代史研究的热点。中外学者围绕冷战起源中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迎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主要观点 主张者
①美国霸权论: 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 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 多为中、苏(俄)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
②苏联扩张论: 战后苏联企图推行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 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是英美学者
③美苏共振论: 冷战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 部分中国学者
④英国推动论: 冷战的主力是美国, 但英国等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也起了推动作用 部分中国学者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现行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观点与表中哪一观点最为接近 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