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1: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史实,理解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理解古罗马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道中古西欧文化为后来文艺复兴等奠定基础。了解拜占庭和俄罗斯文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欧洲古代三大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欧洲文化发展中的表现与作用。
【预习新知】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神其实与人一样拥有情感、缺点,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
(2)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而且神同人一样,追求女色,争强好胜。
(3)理性主义:希腊人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哲学领域,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领域,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学的奥秘。
(4)悲剧性与雄伟性:希腊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荷马史诗》就是希腊悲剧的代表。悲剧侧重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
二、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
(1)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
(2)古希腊雅典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3)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4)古希腊在文学、史学、艺术、科学和体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三、拜占庭文明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
(2)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3)影响
①拜占庭文明对希腊古典文化起了保存作用。
②拜占庭文明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明深刻影响了斯拉夫世界及斯拉夫文化。
④拜占庭文明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⑤拜占庭文明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中古西欧文化
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4)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2.表现
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3.影响
(1)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背景
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
③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
④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①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2.俄罗斯文化
(1)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巩固训练】
1.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 )
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
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
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
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2.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3.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5.在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6.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7.万民法不仅为罗马对因军事上不断向外扩张而扩大的地理空间的统治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其处理本邦和异邦之间的贸易问题提供了依据,进而为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说明万民法( )
A.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
C.得到了社会各阶层认同 D.适应各类经济形态的发展
8.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8世纪,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意大利中部包括罗马在内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C.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9.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 )
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
B.《伊戈尔远征记》的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
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解体的危险
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10.希罗多德在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伟大言说和行动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主人公伊戈尔身上兼有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双重性格特征,故B项正确;市民文学的特征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而《伊戈尔远征记》叙述的是封建贵族的英雄气概,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伊戈尔远征记》与基辅罗斯是否瓦解的关系,故C项错误;《伊戈尔远征记》虽歌颂了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但题干中没有涉及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原则(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故选D项;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而罗马法、《权利法案》和《民法典》没有体现,排除A项;多党轮流执政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的权力,而罗马法没有体现,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在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债的关系由不可转移发展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种转变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权益,防范呆账、死账,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奴隶主特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且材料仅涉及具体的法律内容,不能体现整体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据“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可知,当时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B
解析: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不同于东方神话传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诸神形象并非完美的圣贤,而是充满了世俗的情欲,这一现象不是缺乏宗教信仰的表现,而是由于诸神形象的世俗化,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故C项错误。神话始终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依然广泛,故D项表述不准确。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人文思想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神话中,诸神的拟人化形象,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思想,为古希腊人文思想提供了渊源和素材,故B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故A项错误;最早尝试实行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万民法的特点。选择B:据材料“为其处理本邦和异邦之间的贸易问题提供了依据,进而为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万民法能灵活处理现实中古罗马本邦与异邦之间的贸易问题,体现了万民法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排除A:罗马法本质上依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主与奴隶具有不平等性。排除C:罗马法本质上依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使罗马法很难得到奴隶阶层的认可。排除D:D项本身说法错误,万民法属于奴隶社会的法律,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8.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中古西欧基督教会。选择B: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古西欧文学艺术中很多素材来自《圣经》,教士是唯一有文化的人,世俗王权也依赖教会,这一历史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古西欧基督教会占有特殊地位。排除A:中古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表现为基督教会、世俗王权对于人性的压制,与题干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宗教戒律没有关系。排除D: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对文化、政治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其控制“一切权力”。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伊戈尔远征记》主人公的客观评价。选择B:《伊戈尔远征记》中,既描绘伊戈尔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又反映其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说明该传记的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排除A:市民文学与《伊戈尔远征记》叙述的封建贵族的英雄气概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解体的危险的信息。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作者对伊戈尔的评价,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史学。选择A:根据材料中“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伟大言说和行动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可知希罗多德认为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以使其不被中断,这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排除B: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写作方法。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目的,包括“保存人类的功业”等,而非拥护希腊民主政治。排除D:选项中“真实”“理性”体现在希罗多德撰写《历史》过程中对史料的运用分析等方面,材料中的创作目的无法体现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