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概况,理解近代以来世界不同时期的贸易特点及其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全球贸易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
2.难点:
a.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b.近代贸易发展对文化交流发展的影响
【预习新知】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近代以来: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扩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2)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3)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
(1)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4.20世纪以来
(1)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2)战后签署的关贸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 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茶文化的传播;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荼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2.各国服饰的变化
(1)中国服装柔款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2)20世纪初,法国设计家波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3)中华民国建立后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的传播: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由传教士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I8世纪,中国大量进口钟表。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4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提升优化
世界贸易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5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各洲间的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美洲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初步形成时期: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快速的交通工具将工业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3)停滞时期: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以致停滞不前,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最终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5)深化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产品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巩固训练】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2.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3.“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黑奴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B.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洲大陆
C.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丰富了世界的餐桌
D.天主教信仰由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
4.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所、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新变化
5.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已经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虽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很有限,但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贸易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 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 B.
C. D.
7.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8.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9.如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10.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材料并没有指出,工业革命以后的世界市场中心是在西欧。B.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明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C.材料并没有强调东方是提供原材料,而西方提供劳动产品的特征,是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D.材料不是突出文化的交流。故选:B。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历史需要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所谓“孤证不立”,故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C项符合题意;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周锡保的推断缺少多方史料的支撑论证,孤证不立,排除B;当时的报刊内容能直观反映当时的时事热点,史料价值较高,排除D。故选:C。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流向世界各地,丰富了世界的餐桌,故C项正确。黑奴成为美洲劳动力来源,故A项排除。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的丝绸瓷器已经传入欧洲大陆,故B项排除。天主教信仰由欧洲传入美洲和亚洲,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多种形式的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这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商业贸易的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纷纷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区域贸易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中世纪晚期仍处于封建社会,A项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6.答案:A
解析: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泰姬陵、圆明园均修建于二战前,故B、C、D三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C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即18世纪50年代)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取得胜利,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幅图中,印度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证明该图的时间晚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因此远洋运输业不可能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主要是美洲,与材料中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的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但计划失败,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普鲁士不是英国殖民地,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