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第11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上的成就,了解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膑的主要主张。
学习重难点 孔子及其主要成就:
导 学 过 程 感悟
预习: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孔子简介:名丘, 晚期鲁国人,是 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成就:★★(1)孔子的政治思想成就:孔子主张人们 ,反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2)孔子的文化方面成就:相传孔子整理了 ,编订了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了 。)★★(3)孔子的教育方面成就:①兴办 ,广收 ;②主张 ;③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 。★★(4)孔子的名言警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等。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的背景或原因: 时期,社会发生 ,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2、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代表人物: 。★★1)孟子的主张:认为“ ”,“ ”;主张实行“ ”,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2)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墨家创始人: 。墨子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要求人们 ,反对 (即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选举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即举贤、节俭)。★★(3)道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庄子的主张:鄙夷 ;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对现实人生采取 的态度。(★★道家创始人: (春秋时期)。★★1)老子的主张:“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2)西汉刘邦时,运用道家学派老子“无为而治”主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老子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是相互联系又能相互转化)。★★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与道家学派思想家老子的思想有关。★★5)“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道家。★★(4)法家代表人物: 。★★1)韩非的主张:认为历史是 ,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 ;国家权力应集中于 手中;主张 。★★2)法家学派韩非的理论,后来被秦始皇所采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韩非的名言警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5)兵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 ,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兵家鼻祖:孙武(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 ,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主要主张儒家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论语》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战国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 “君为轻”道家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庄子《庄子》鄙夷权贵;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安天命的态度。墨家战国墨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举贤、节俭法家战国韩非《韩非子》主张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主张以法治国。兵家春秋孙武(兵家鼻祖)《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战国孙膑《孙膑兵法》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展示: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什么意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哪家学派?3、列举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并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简述孔子的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5、法家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张被谁利用,建立什么制度?6、简述墨子的主要主张?反馈:1、一块“和仁正中”匾额。匾额中“仁”的思想源自于哪一学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会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3、下列情节中不符合孔子历史的是:( )A.孔子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出生 B.孔子在自己创办的私学里讲学C.孔子在书房里认真阅读《孙膑兵法》 D.孔子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百家争鸣”栏目组要招聘一些节目主持人,请你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主持项目①孔子 ②墨子 ③韩非 ④孙膑 ⑤庄子(1)《人与自然》:主持人 ;(2)《法治时空》:主持人 ;(3)《军事天地》:主持人 ; (4)《爱心世界》:主持人 ;(5)《教育论坛》:主持人 ;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