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唐、宋时期与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人口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等资料,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兴盛的表现和人口增长的史实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材料思考清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1、背景: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清朝统治者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初的统治已不能够取得像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也不可能完全抄袭从前的剥削方法.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1册)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①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摊丁入亩”
取消收丁税,
进一步减轻
农民负担
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清政府颁布的
开荒执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字体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结合史料及教材,说说清朝前期统治者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②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①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大量土地的灌溉需求呢?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②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P96相关史事: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双季种植
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
(全球性经济互动)
旱地改水田
宋“苏湖熟,天下足”
清“湖广熟,天下足”
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
结合地图,说说清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与种植面积有何特点?
茶叶、烟草
棉花、花生
甘蔗等品种
品种增加
福建、广东
湖南、四川山东等省份
面积增加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影响: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
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
品种增加
面积扩大
农业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运用珐琅彩、仿哥釉、青花、窑变釉、斗彩等十几种施釉方法,集高低温釉、彩于一身,有“瓷母”之称。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丝绸中最高贵的,有“寸锦寸金”之说。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是皇家独有的御用丧葬物品,用藏羚羊绒、香樟绒、金线等,采用双面缂丝织就而成,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13年被拍出1.3亿天价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问世,雍正时粉彩瓷器技术已达登峰造极。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代纺织图
清以前手工作坊
清代手工工场
思考清手工业工场和手工作坊
比有何特点?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作坊:家庭生产、规模小。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盛世滋生图》(局部)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2)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湖北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吴江县盛泽镇
“”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盛世滋生图》局部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徽商最大的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商帮发展
商业繁荣
促进
促成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乡土链接:
聊城山陕会馆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之规模。其整个工程,耗费白银60465两6钱9分,时间持续长达66年。在中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其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叁
人口的增长
叁·人口的增长
1、原因:
阅读材料思考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 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人头税负担全转移到土地上。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①清前期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③统治者励精图治
④高产作物引进与推广
人口增长
叁·人口的增长
2、表现:
3亿
全国人口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时期
1.5亿
全国人口
1亿
全国人口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叁·人口的增长
3、影响:
材料二: 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2.25亩。
——教师教学用书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叁·人口的增长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知识拓展:
闯关东与走西口
课堂小结
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
发展表现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商业
发展表现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表现
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增
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传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
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随堂训练
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得到显著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2.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A
B
随堂训练
3.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4.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 )
A.实现了社会经济转型 B.取代了小农经济
C.促使明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D.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