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冲刺考试(广西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这些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该研究成果反映了二里头文化( )
A.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B.证明夏都确切存在
C.处于聚族而居阶段 D.统治模式相对成熟
2.《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南登琅邪,于琅邪台上刻石立碑,其文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这反映出秦朝( )
A.着力于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B.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
C.注重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重视儒家伦理教化作用
3.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4.明朝发行的纸币叫做宝钞,洪武年间政府下令“禁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但是宝钞上面有一句话“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对上述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政府严令禁止伪钞 B.宝钞铜钱均可通行
C.白银的认可度更高 D.伪钞现象比较严重
5.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的《开拓勋臣》中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地方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C.政府强化地方志纂修 D.清政府统治危机初显
6.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饬令推行《时务报》,全国多省官员札饬效仿,推广热潮兴起。戊戌变法失败后,《农学报》《蒙学报》等论学类维新报刊由于倾向传播新学,无损体制,仍然受到晚清官员的推广。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 )
A.重视对大众的思想启蒙 B.寻求合理化的治理方式
C.对报刊的认知发生改变 D.与维新派合办维新报刊
7.下图是一张纪念照,留影者在照片背后写道:“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从留影者的做法和心境,可以发现( )
A.变革与传统的复杂联系 B.革命与改良的艰难取舍
C.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 D.先进与落后的激烈碰撞
8.福建漳平至今保留着30多首革命歌谣,如《工农红军》:“工农红军大救星,打倒土豪有田分。实行共产来革命,百姓才得有安身。”这一歌谣( )
A.表达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认同 B.促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C.奠定国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 D.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9.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A.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B.推进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C.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D.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0.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D.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11.《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
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2.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13.16世纪初的欧洲移民到达北美后,主要从事鳕鱼捕捞和皮毛贸易,由于食物短缺情况经常发生,甚至有饿死的危险。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生活改善后,在切萨皮克湾(位于今美国弗吉尼亚州)以南广泛种植烟草、靛蓝、稻米等作物。这反映出在殖民地( )
A.经济发展与大西洋贸易圈紧密联系 B.社会形态转型加快了殖民地扩张步伐
C.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D.种植园文化打破了北美人口分布状况
14.“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 )
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 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 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
15.福特在自传中提到:生产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只有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全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637个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个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个可由盲人来做”。由此可知( )
A.技术创新降低了对操作工人的要求 B.电气革命促进了生产高效化
C.福特工厂推动“福利国家”的建立 D.机器生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16.据下表可知,这些主张
时间 人物 身份 主张
20世纪50年代 列翁·达玛 法属圭亚那议员 提出暴力反抗法国的文化同化
1955年 塞泽尔 法属马提尼克出身的黑人诗人 强调恢复非洲传统文明,并用“诡计多端”“垂死”等词语形容西方文明
20世纪60年代 桑戈尔 塞内加尔开国总统 在保留非洲特性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多种族的社会,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
A.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B.反思了殖民主义
C.复原了非洲的传统文明 D.体现了民主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是中国古代的谚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文帝第三子杨俊性好奢侈,因为在并州总管任上“盛治宫室,穷极侈丽”,所建屋舍被告发“违犯制度”,后被文帝罢官召还京师软禁。面对大臣们减轻处罚的求情,文帝坚持“安能亏法乎?”结果,杨俊郁郁而死。魏征等唐代史家评价文帝此举是“父子之道,遂灭于天性”,其他杨秀、杨谅等宗亲藩王窥伺险地、轻动甲兵,正根源于此,“后之有国有家者,可不深戒哉!”
——据【唐】魏征等《隋书·文四子传》整理
材料二 古代法律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明朝时,朝廷颁布了很多教化基层的案例材料,其中有藩王皇亲违法乱纪“初犯免罪……四犯与庶人同罪”等语句。这虽是为了表明贵族有减免罪责几次的特权,却容易被民间误解为“庶民同罪”是普遍性法律。到明末,朝廷已无力维持文化专制政策,日益繁荣的小说创作中遂正式出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条谚语。
——摘编自柳立言主编《中国史新论·法律史分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对隋文帝惩罚杨俊给予负面评价的出发点。(6分)
(2)指出材料二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体现的法律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谚语产生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从1917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1919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英国食品立法肇始于16世纪都铎王朝。都铎对食品安全涉及的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深入的干预,体现出明确的非经济的旨向——追求社会稳定,都铎像一位大家长,视社会每一个阶层的生存为己任。在立法方式上,都铎国家重要的是都铎公权力的出现及对当时问题的解决,至于是否通过议会,是都铎至尊权力的自由选择,都铎因此有着(立法和行政之间)权限模糊的立法权。“尽管亨利八世在御用议会的协助下推行了他的所有重大改革,但都铎王朝大多数国王都未经议会同意而进行立法”。作为原生型现代化国家,英国专制王权相对薄弱,更多依赖于都铎社会和传统的支持。在都铎的统治下,议会下院地位上升、权利得以保证、程序规范化,议会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变。
——摘编自蔡蕾《16世纪英国食品立法的肇始及特征——兼论立法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材料二:1921年广州市卫生局成立后,通过报刊舆论的宣传、电台和公共场所的演讲等方式,使市民开始接触了解一些食品卫生的新名词、新概念,逐渐加强了食品卫生的意识。卫生局各种食品卫生条例的制定和卫生行政人员的巡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广州市民及商家不讲饮食卫生的旧有陋习。经常性的检查和各种卫生处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规范了商家的行为。在流行疫病易发季节,还重点进行一些大扫除,加强食品卫生检查,组织市民进行免费防疫注射等。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疫病的暴发,但在疫情发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民国时期广州市在食品卫生方面能取得一定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文化的传播,为广州本身所有封建腐朽的市民心态乃至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带来清新的空气。1921年广州市卫生局统管全市的卫生事务,使公共卫生的建设成为新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自办《卫生年刊》和《广州卫生》等刊物,专门刊登本局的工作情况和关于卫生常识的各种文章,专供市民阅读,对于加强民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黄玉珊《民国时期广州食品卫生监管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食品卫生立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广州食品监管取得的成绩及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城市近代化是城市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多种同一性而具备独具个性的近代文明形态。具体表现在工厂企业的兴起、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金融机构的出现、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近代化、文化样式和价值观的近代化等。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与中国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等内力作用实现城市近代化。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影响中国与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予以评述。(要求:主要因素须具体,观点须表明,赞成材料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有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说明当时对二里头的统治模式相对较为成熟,D项正确;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开始”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仅依靠材料中信息,无法判断夏都是否确切存在,仍需要更多的史料,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城市的统治模式,没有体现其所处的居住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始皇重视明人伦、讲仁义、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政权建设无关,故排除A项;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官员去岭南和西域的结果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笔下也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主要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在地理位置上重视西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无关,排除B项,南方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岭南却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与诗风的源流特色无关,是政府政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A.政府严令禁止伪钞,与材料“禁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不符,故A错误;B.宝钞铜钱均可通行,与材料“禁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不符,故B错误;C.材料“禁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说明政府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但是宝钞上面有一句话“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说明政府认可白银的使用,故C正确;D.伪钞现象比较严重,与材料“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不符,故D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到1684年,纂修《台湾府志》等,可见政府加强了台湾地区地方志的纂修,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故排除A项;元朝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标志着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台湾管辖,不是统治危机初显,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新闻媒体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19世纪末,晚清官员通过推广维新类报刊来寻求合理化的治理方式,故选B项。地主阶级本质上还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会重视对大众的思想启蒙,排除A项;统治阶层对报刊的认知没有发生质变,只是看其内容是否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的,这符合民国初期社会变革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关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改良运动无关,排除B项;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描述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剪辫心态,并不是强调先进思想与落后观念的激烈碰撞,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A项,根据材料“工农红军大救星,有田分。实行共产来革命,百姓才得有安身”可知,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认同故A项正确。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国民大革命失败了。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知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排除BC两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的是重工业,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因此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B、D项与材料无关;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且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欧洲移民到达北美后,主要从事鳕鱼捕捞和皮毛贸易”“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在切萨皮克湾(位于今美国弗吉尼亚州)以南广泛种植烟草、靛蓝、稻米等作物”表明,殖民地的工商业生产、贸易、农作物种植与大西洋贸易紧密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到社会形态转型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中16世纪初殖民地农业生产并非高速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种植园文化和北美人口分布状况,故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英印政府禁止“萨蒂”,体现了英印政府对印度妇女生命的尊重,有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英印政府的措施,不利于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印政府的措施,有利于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印政府的措施,与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无关,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说明T型汽车的生产工序繁多,但是大部分工序只需要人动手甚至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完成,由此可以推知,工作的难度有所下降,故A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表格中的“反抗法国的文化同化”“恢复非洲传统文明”“保留非洲特性”“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等主张,可以发现他们既希望非洲有地区性和民族性,又希望非洲包容多元、融入世界,这是经历了殖民时代的伤害后的非洲在探索出路,B项正确。
17.答案:(1)强调儒家主张的父子伦理关系;认为文帝的举动激化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利于治国治家,属于后世的反面案例;抨击隋朝的统治,突出唐朝统治的合法性。(6分,任答3点)
(2)内涵:法律具有公平性。(2分)
原因:民间对朝廷教化材料的误解;专制统治的松动;小说创作的繁荣;市民力量的壮大;民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追求。(6分,任答3点)
解析:(1)出发点:根据材料“父子之道,遂灭于天性”可知,强调儒家主张的父子伦理关系;根据材料“其他杨秀、杨谅等宗亲藩王窥伺险地、轻动甲兵,正根源于此”可知,认为文帝的举动激化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根据材料“后之有国有家者,可不深戒哉"可知,不利于治国治家,属于后世的反面案例;魏征等人是唐朝臣子,抨击隋朝的统治,突出唐朝统治的合法性。
(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可知,法律具有公平性。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容易被民间误解为庶民同罪是普遍性法律”可知,民间对朝廷教化材料的误解;根据材料到明末,朝廷已无力维持文化专制政策,日益繁荣的小说创作中遂正式出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条谚语”可知,专制统治的松动;小说创作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市民力量的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追求。
18.答案:(1)背景:西学东渐;严复、蔡元培个人因素(如对自由观念的接受、早有教授治校构想);当时教育环境存在弊端(如校长专断、官僚衙门作风严重、政治派系对学校教育的控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
(2)举措:设置学校教育机构(如评议会、教授会等);实行民主改革形式;扩大教师教育者权利。
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和外来思想影响下,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一方面利于打破当时教育领域专断独权、官僚衙门作风严重的教育风气,清新教育环境,推动大学教育发展;同时扩大民主权利,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对后世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因素,教育改革未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
解析:(1)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可得出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可得出蔡元培个人因素;根据材料“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可得出当时学校教育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评议会”“教授会”等可得出设立学校机构;根据材料“选一名”“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可得出实行民主改革形式;根据材料“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可得出扩大教学工作者权利等内容。第二小问,结合蔡元培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方面来进行评析,要求表述完整、语言准确。
19.答案:(1)特点:立法内容方面,都铎国家的家长制特征;立法方式方面,议会立法和特权立法并用;立法过程方面,统治者和社会充分合作。
(2)成绩:市民食品卫生意识有了一定的加强;食品卫生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流行病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原因:近代广州是中西文化交汇点,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广州新市政体制的建立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民国时期广州报业发达,为食品卫生消息和卫生常识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解析:(1)根据材料“都铎对食品安全涉及的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深入的干预,体现出明确的非经济的旨向——追求社会稳定”“都铎像一位大家长”得出,立法内容方面,都铎国家的家长制特征;根据材料“在立法方式上,都铎国家重要的是都铎公权力的出现及对当时问题的解决”“是否通过议会,是都铎至尊权力的自由选择”“都铎因此有着(立法和行政之间)权限模糊的立法权”“都铎王朝大多数国王都未经议会同意而进行立法”得出,立法方式方面,议会立法和特权立法并用;根据材料“英国专制王权相对薄弱,更多依赖于都铎社会和传统的支持”“在都铎的统治下……议会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变”得出,立法过程方面,统治者和社会充分合作。(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广州市卫生局……通过报刊舆论的宣传、电台和公共场所的演讲等方式……逐渐加强了食品卫生的意识”得出,市民食品卫生意识有了一定的加强;根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广州市民及商家不讲饮食卫生的旧有陋习”“经常性的检查和各种卫生处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规范了商家的行为”得出,食品卫生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根据材料“在流行疫病易发季节……组织市民进行免费防疫注射”“在疫情发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得出,流行病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西方文化的传播,为广州本身所有封建腐朽的市民心态乃至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带来清新的空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广州是中西文化交汇点,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根据材料“广州市卫生局统管全市的卫生事务,使公共卫生的建设成为新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广州新市政体制的建立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根据材料“自办《卫生年刊》和《广州卫生》等刊物……对于加强民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得出,民国时期广州报业发达,为食品卫生消息和卫生常识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20.答案:示例一:主要因素: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赞成该观点。西方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而中国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理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城市,西方列强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开设银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同时,在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所以,列强的入侵使通商口岸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外敌入侵不仅开启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大门,而且持续推动着该进程的发展;西方城市近代化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所以,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
示例二:主要因素: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不赞成该观点。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
理由: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兴办近代企业,如先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受洋务运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城市中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见,洋务运动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吸引了大量人口移居,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犯罪滋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着手解决交通拥堵、治理环境污染等,城市面貌发生改变。
可见,工业革命时期近代企业的兴办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中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均与内部兴办近代企业密切相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知识点首先,仔细阅读材料问题“分别指出影响中国与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予以评述”可知,先分别指出影响中国和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加以论述。据材料问题“要求观点须表明,赞成材料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可知,明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结合史实来论述。第一小问是主要因素,据材料“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可知,中国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据材料“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等内力作用实现城市近代化可知,西方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然后,对观点的赞同或否定。例如,赞同此观点。中国,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不平等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所带来的侵略性、破坏性和客观进步性来反映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艰难。西方,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交通设施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方面来分析。最后,归纳总结。理由如下: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城市,西方列强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开设银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同时,在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所以,列强的入侵使通商口岸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外敌入侵不仅开启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大门,而且持续推动着该进程的发展;西方城市近代化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所以,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