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16: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十九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6课,主要讲授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通过讲述这些内容,史论结合地说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课在内容上不仅承接上一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为讲授下一课清朝的政治内容做铺垫。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在先前已经了解了明朝和清朝的相关历史,这为学生学习学习本节课清朝前期的历史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并未深入地了解清朝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本课子目设置清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找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目标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唐、宋时期与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人口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等资料,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兴盛的表现和人口增长的史实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等史实。 2.难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经过清初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让我们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课讲授 第一篇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一:背景 材料1:(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材料2:(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清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清朝统治者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初的统治已不能够取得像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也不可能完全抄袭从前的剥削方法。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1册) 【教师补充】(出示材料)正如学者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中说,清朝统治者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知识点二:措施 【教师提问】清朝统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恢复农业生产的趋势呢? 【学生回答】措施:①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教师归纳】(出示课件)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清政府颁布的开荒执照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提问】(出示历史材料)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字体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结合史料及教材,说说清朝前期统治者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措施:②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知识点三:表现
【教师行为】(依此出示材料)布置【学习任务一】依据材料发现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生1回答】表现:①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教师引导】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大量土地的灌溉需求呢?【生2回答】表现:②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教师引导】(出示材料)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生3回答】表现: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P96相关史事: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教师补充】(出示材料)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出现双季种植、旱地改水田,还有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这是全球性经济互动的表现。宋有“苏湖熟,天下足”,清有“湖广熟,天下足”,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地图,说说清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与种植面积有何特点? 【生4回答】表现: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 知识点四:影响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和表现,你们能概括它们有什么影响吗?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行为】(依次出示材料)布置【学习任务二】依据材料发现清朝手工业发展表现。
【生1回答】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生2回答】手工业发展的表现:(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作坊:家庭生产、规模小。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同学【合作探究】思考清手工业工场和手工作坊比有何特点? 【学生行为】合作探究后回答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教师补充】我们也将这样的“雇佣关系”称为“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行为】清朝前期的商业也很发达,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三】阅读教材98、99页,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 【生1回答】商业发展的表现:(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教师拓展】(出示《盛世滋生图》(局部))帮助学生理解清代庞大的商业网。 【生2回答】商业发展的表现:(2)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教师拓展】(出示课件)例如我们所知的吴江县盛泽镇和湖北汉口镇。 【生3回答】商业发展的表现:(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教师补充】(出示材料)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生4回答】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通过观看课件,相信大家能够感受晋商、徽商全方位的富有。 知识拓展——聊城山陕会馆 【教师行为】简要介绍聊城山陕会馆。 【学生行为】知道聊城山陕会馆。 第三篇 人口的增长 知识点一:原因 材料1: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2: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3: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 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人头税负担全转移到土地上。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学生回答】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①清前期社会相对稳定。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③统治者励精图治。④高产作物引进与推广。 知识点二:表现 【教师讲授】(出示课件)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知识点三:影响 材料1: 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2.25亩。——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2: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①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②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闯关东与走西口 【教师拓展】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便是: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长有关系,华北地区 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
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居于世界首位。清朝统治者适时地调整政策,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客观上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不过,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上,就是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四道选择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