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件(4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件(46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3 11: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湘教版第四章第2节
区域发展战略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课标呈现】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为例,运用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地理背景与发展战略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区域认知】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的位置、范围,并了解其地理环境特征。
【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对本地的影响,进而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某项重大发展战略,认识到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可持续性
你知道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哪些?
0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China's macro development pattern
思考:影响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Thinking: what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acro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
人口数量多
区域差异大
发展不平衡
国情
阅读教材归纳:
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之前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新时期
结合政区图认识四大地区。
结合地理特征分析四大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
分析四大地区发展方向。
合作学习
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中部地区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
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
地区 地形 气候
东部地区 平原、丘陵 季风气候
中部地区 高原、丘陵、平原 季风气候
西部地区 高原、盆地、山地 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 山地、平原 季风气候
地区 人口 交通
东部 稠密 海、陆交通便利,交通网稠密
中部 较多 陆路交通为主,部分地区水运便利,交通网稠密
西部 稀少 陆路交通为主,交通线路稀少
东北 较少 陆路交通较发达,南部有海运
归纳小结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东部 地理位置优越,平原为主,季风气候光照、水分条件好,人口稠密,交通方式多样,工农业发达。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南部夏秋季节多台风。
中部 位于东西部结合带,能源、矿产丰富。 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西部 土地广阔,国境线长,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
东北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矿产、森林等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海运便利、铁路发达,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工业历史悠久。 冬季寒冷漫长,农作物生长期短,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流失严重,老工业区活力不足,污染严重。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四大地区互补发展。
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重点发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东部地区
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中部地区
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西部地区
发展方向
development direction
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东北地区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长江经济带
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
结合区域图说出长江经济带范围
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阅读教材归纳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合作学习
开发条件 开发现状
上游 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三峡水利枢纽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重庆为中心形成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成都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
中游 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重要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重要制造业基地
下游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 区位 途径 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黄金水道” 作用
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
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
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成为水清、天蓝、地绿、产业优的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长江黄金水道
一轴
沪瑞、沪蓉
两翼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三极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多点
长江经济带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114.8
2151.6
2170.5
2172.9
2170.7
2154.2
2153.6
2.0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北京市常住人口统计
北京市常住人口(万人)
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以前北京市常住人口呈增长趋势,2017年开始,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现下降。
结合统计图描述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特征
人口“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导致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减少。
推测北京市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房价高涨
北京为什么开展人口“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容
合作学习:结合上图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
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地理位置
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地形
交通网密集,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运条件便利。
交通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但人口数量及素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人口
阅读教材归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分工是什么?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北京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京张高铁
京雄城际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城市候机楼
方便京津冀三地居民出行及联系。
为京津冀三地要素顺畅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实现干支联动、优势互补、航线互联和政策共享。
思考:交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推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合作探究
动迁补偿款问题;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动迁面临社会阻力;
动迁成本高;
腾退出来的办公或经营场所改造问题;
企业担心转移后再难以享受优惠政策。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制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急预案,避免疏解带来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北京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北京、天津在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方面的落差过大;
城市功能配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匮乏;
建设资金不足。
承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迁入,建立“互联网+”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投融资模式。
河北可能遇到的问题
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区域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品牌。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意义。
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成为新区的教育和科研基地;改善新区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提供水资源,补充新区地下水;净化污水,降解污染物,提升新区水质;为新区提供新鲜的水产品;调节流量,控制洪水,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合作探究:在雄安新区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有何意义?
随堂巩固
随堂巩固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能源矿产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C.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D.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随堂巩固
读图,回答1~2题。
2.关于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地区应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东部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随堂巩固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劳动力 B.资金
C.技术 D.能源
4.图示地区对沿长江经济带的作用是( )
A.提供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
B.承接内陆地区产业转移及市场
C.为内陆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D.成为内陆地区商品出口的唯一通道
随堂巩固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读图,回答5~6题。
5.国家在河北省新建雄安新区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京津冀区域发展
B.提高河北省城市化水平
C.减轻首都人口压力
D.吸引国内外投资
6.从长远来看,下列企业中最适宜入驻雄安新区
的是( )
A.生物制药 B.钢铁冶炼
C.农产品加工 D.建筑材料
随堂巩固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雄安新区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1)分析在雄安建新区的原因。
距北京、天津近,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入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有公路、铁路与京津等地相连,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承载力强;多农业用地,开发程度低,新区建设用地充足。
随堂巩固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雄安新区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2)雄安新区的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集中承载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必要性。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人口众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化问题。
随堂巩固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雄安新区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3)指出雄安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合理措施。
保护环境,发展高新产业;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城市景观建设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调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对本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所学知识对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在本地区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
课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