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小说形象探究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小说形象探究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1: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小说形象探究题)
【考情诊断】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探究以下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
【类题举隅】
例1: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答题模式:分点找出三处+具体分析
【答案】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题模式:分点概括+具体阐释
【答案】
①“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②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③“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例3:《每年一次》契诃夫(山东威海市2024届高三二模)
契诃夫小说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到“冷眼旁观”中,耐人寻味。请结合公爵小姐的“哭”和“笑”,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6分)
【答案】
①写“哭”,侧重哭诉内容的铺叙,句式简短、语气强烈,揭开公爵小姐付出一生却无人感恩的悲苦往事与悲凉处境;两个“如同往年一样”在轻描淡写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②写“笑”,让公爵小姐哈哈大笑且感到幸福的是侄子重复多年的无聊话题,凸显了公爵小姐内心的荒凉与寂寞感,而另一边玛尔克翻箱倒柜凑钱的场景进一步加重了“笑”背后的悲剧色彩。
③作者的讲述看似冷静客观,却是毫不留情,将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者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表达了对公爵小姐的同情和悲悯,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每点2分)
例4:《山月记》中岛敦(重庆2024届高三预测—)请结合小说,分析李征化身成虎的原因。(5分)
【答案】
外在原因:生活困窘,仕途不得志,外在的压力让他的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这是他化身成虎的原因之一。
内在原因:①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两种矛盾心理的挤压。李征自认有才,不肯与碌碌无奇的官吏为伍;渴望成就诗名,却因怕他人嘲笑而不肯刻苦钻研,也不愿投师拜友以切磋琢磨。一面孤芳自赏,一面卑怯惰怠,内心矛盾无法调和,因此化身为虎。②对诗名的偏执追求。李征痴迷于诗业,他渴望留下诗名的功利心远远大过对妻儿的顾念,这种罔顾情感的功利心是其化身成虎的又一原因。
【考教衔接】
分析下面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助解1
阅读下面的人物肖像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解析】
林黛玉天生丽质,有着超凡脱俗的美貌;同时,多愁善感,体弱多病,显出娇弱之美;神态闲静如水,聪明过人,心思细密。
教材助解2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有一句经典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一口头禅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析】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反映出他保守、胆小、畏惧变革的性格特点。他总是害怕任何形式的变革或突破常规的行为,因为这可能带来他所不愿面对的“乱子”。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在生活中显得刻板、僵硬,无法接受和适应任何形式的改变。
教材助解3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宝黛初会,宝玉听黛玉说她没有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这一“摔玉”动作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解析】
宝玉的“摔玉”反映了他叛逆的性格和追求平等的思想,表现出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平等的追求,也揭示了他率真直爽、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教材助解4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黛玉的性格特点。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解析】
林黛玉的性格主要表现为谨小慎微、敏感多虑,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自己言行不当被人耻笑。这种性格特点反映出她内心的自卑和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她的敏感。
教材助解5
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选自《祝福》
【解析】
鲁四老爷是一个尊崇理学、维护旧礼教的思想保守者,对传统道德和礼教失分尊崇。同时,书房里摆放的《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等书籍也表明他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一个思想守旧、维护旧礼教的人物。
【典题呈现】
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由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
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
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
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
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
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
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考查人物性格品质)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敦厚忠孝。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②忍辱负重。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③积极上进。主动请缨去守卫最艰苦的岗位。④恪尽职守。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
【解析】
(1)精准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敦厚”,二是“怎样的品格”。从题干来看,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品格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主要人物的言行事迹进行归纳概括。
(2)规范作答:从作品中敦厚的妈对孩子的描述,当兵,入党,当志愿兵,部队转业后主动去守护离厂子最远的单站,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撒谎,即使被人误解,被批不孝也甘愿忍受,最后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光荣牺牲。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刻画他,而是通过敦厚的妈、小秋以及村里的人,厂里的领导等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来烘托敦厚的忠诚、孝顺、质朴、勇敢等品质。通过敦厚妈、小秋以及村里、厂里的人的言行,表现出了一个憨厚质朴、忠诚孝顺、勇敢的人物形象。
【命题分析】
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特点
(1)整体与局部。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人物的一段对话、一些细节,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有时可以是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分析,如分析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特征。
(2)直接与间接。所谓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多以这种形式出现。所谓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事物,或借助对情节的分析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3)全方位和有重点。所谓全方位,即考查人物形象的三维层面:思想性格、情感世界和典型意义。有时会对这三个层面作全面考查。所谓有重点,就是从上述三维层面中任选一个层面作重点考查。
常见的设问形式
(1)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概括)。
(2)小说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3)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心理、精神状态)
方法指导
(1)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要分析的人物形象的评价语句来分析。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小说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除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景来进侧面描写。
(3)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4)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5)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环境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注意:形象特点不等于性格特点,形象特点=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外在形象。如果分析性格特点,不需要写出人物的身份;如果分析形象特点,则必须结合其语言动作、穿戴打扮等,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如农民、科学家、士兵、商人等。如果只要求概括,那就只概括要点,不必分析。
2.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常见的设问形式
(1)×××人物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简要分析其作用。
(2)你认为作者刻画×××人物有什么用意?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方法指导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类题目一般围绕下面的角度思考作答。
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根据小说文本实际作答,以上答题角度提供的是思考方向,不要生搬硬套。
【特别关注】
答题模式:×××是小说的主要(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有,①烘托(衬托)×××人物+具体分析;②突出(丰富)作品的主题+具体分析;③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分析;④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具体分析。
3.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常见的设问形式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其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作用。
(2)小说以“××”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事物形象的作用类题目一般围绕下面的角度思考作答。
【特别关注】
答题模式:××在文中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时代特色),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同时具有线索作用,串联起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为严谨。
【提分策略】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5角度”
第一,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
第二,人物自身角度。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第三,主题角度。主题主要从人物中体现出来,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
第四,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例题分析】
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科尔内柳斯·贝格的悲哀
[法国]玛·尤瑟纳
自从回到阿姆斯特丹的那天起,科尔内柳斯·贝格就住在客栈里。他经常换地方,每到要付房租的时候就搬一次家。他有时给人画肖像,有时应买主的要求画风俗画,有时为收藏家画裸体作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街上蹓跶,碰运气画画广告招牌。不幸的是他的手发颤,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深,再加上在意大利养成的嗜酒、抽烟等毛病又破坏了他那虽然不怎么熟练但确曾自鸣得意的笔触。一气之下,他决定不再卖画,并把所有的作品涂改得一塌糊涂,打算从此洗手不干了。
他经常在烟雾腾腾的小酒馆的角落里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伦勃朗往日的弟子们、他从前的同窗替他付酒账,希望他讲一些旅行中的见闻。但是,科尔内柳斯带着画笔和油彩漫游过的那些尘土飞扬的国家给他留下的印象,远不如他对未来的憧憬清晰;而且,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善于以粗俗的玩笑讨女招待们欢心。人们感到惊讶,科尔内柳斯从前很喜欢嬉闹,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了,只有酒才能使他的话多起来。每次喝醉之后,他就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他说些什么。他总是脸冲墙坐着,帽檐拉得低低的,不愿意和人接触,觉得他们恶心。科尔内柳斯是个老肖像画师,在罗马的一个小阁楼住过多年。他一生中对各种人的面孔作过十分细致的观察,现在,他怀着愤懑的心情,漠然丢下画笔。他甚至声称,连动物也不再画了,因为动物太像人。
他往日的那一点点才能耗尽了,仿佛又有了新的灵感,经常躲在乱七八糟的阁楼里,坐在画架前,面对高价买来的新鲜水果写生。他必须赶在发亮的果皮干瘪之前尽快画下来。有时,他还在旁边摆一个普通的小锅或者一些果皮。室内灯光昏暗,雨水轻轻地拍打着窗户玻璃。空气潮湿,水气使粗糙的桔子皮和咯吱作响的护墙板都胀了起来,坛坛罐罐的铜皮上也长出了黑锈。但是,他很快就得撂下画笔。从前,他经常给买主画维纳斯的卧像和正在为赤膊儿童和蒙面妇女祝福的金须耶稣像。现在,他画一小会儿就觉得手指发麻,无法在画布上表现出那水气弥漫的天空。他每次用畸形的双手抚摸自己没有画过的东西时,心里总是充满柔情。他身居阿姆斯特丹凄凉的街头,却梦游着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这田野简直比阿尼奥河畔的黎明还要美丽。这位极度贫困的老人似乎得了心脏水肿,潦潦草草地涂抹着可怜的画稿,但心却比伦勃朗还要高。
他同家庭的联系也全都断了,有些亲友不认他,有些则装着不知道他还在人世,唯一同他有来往的是哈勒姆的老居民代表。
整个春天他都呆在那个阳光充足而又十分整洁的小城里,白天受雇去为教堂描画假护墙板,工作完了之后,晚上总爱去这位墨守成规、性格温和的老人家里做客。老人没有妻子,在一个女佣人的细心照料下生活。他对艺术一窍不通,贝格推开单薄的上漆栅门,在小花园里水渠旁的花丛中,受到特别喜爱马兰花的主人的接待。科尔内柳斯对这些珍贵的花草虽无兴趣,但对它们在形体和色调上的细微差异却极为敏感。他知道老代表请他来只是为了听听他对新花种的意见。没有人能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出白色、蓝色、玫瑰红和淡紫色的无穷变化。各种名花的幼芽又细又硬,从肥沃的黑土里钻了出来,虽然闻不到花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潮湿泥土的芬芳。老代表双手捧着膝上的花盆,正在修枝剪叶。他用两个指头夹着花梗,默默地让客人欣赏幼嫩的花朵。他们彼此说话不多,科尔内柳斯只是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自己的赞许。
这一天,老代表对新培育成功的一种罕见花种十分得意:花瓣白紫相间,还带有彩虹般的条纹。他翻来倒去地欣赏了一阵,然后把花放到脚边说道:
“上帝是一个伟大的画家。”
科尔内柳斯没有回答。性格温和的老代表接着说:
“上帝是整个世界的画家。”
科尔内柳斯一会儿看看花儿,一会儿又看看水渠。渠水犹如一面青灰色的镜子,照出了花坛、砖墙、和女佣人晾晒的衣裳,但是,疲惫的流浪画师却从中模模糊糊地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他眼前浮现出长途跋涉中见到过的某些人的容貌及其他种种景象:东方的肮脏,南方的散漫,普天之下的贪婪、愚昧和残暴,破旧的房屋,花柳病,小酒店前的械斗,当铺老板的冰冷面孔,还有躺在弗里堡医学院解剖台上的弗雷德里克·格里多切的模特儿那美丽丰腴躯体。他还想起另一件事情。他曾在康士坦西诺布尔住过,并给联合国驻那里的大使画过几幅苏丹像和有机会参观一位帕夏引以骄傲和非常得意的马兰花花园。帕夏指望画家能把他在这个花园里度过的短暂美好时光画下来作永久的纪念。堆放在大理石路面上的马兰花,呈现出鲜艳而柔和的色彩。喷水池旁,翠柏参天,一只小鸟儿正在歌唱。但是,奉主人之命向来客介绍这些名花的却是一个独眼仆人,成群苍蝇麇集在他刚刚瞎掉不久的眼珠上。想到这儿,科尔内柳斯摘下眼镜说道:
“上帝确是整个世界的画家。”
接着,又悲伤地低声补充说:
“代表先生,可惜上帝画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
(《永恒的经典:最具人气的110篇微型小说》)
1.小说主人公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穷困潦倒:给人画画为生,每当交房租时都要搬一次家。
②衰老多病:手发颤,眼睛昏花,似乎有心脏水肿。
③向往美好,身居在凄凉的阿姆斯特丹的街头,梦游在美丽的田野。
④晚景凄凉:与家庭断了联系,没有亲友,甚至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
⑤深刻地观察和理解社会(关心社会):不仅擅长对自然花的色彩感应,而且关注社会生活,经常在眼前浮现他流浪中看到的各种肮脏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从“科尔内柳斯·贝格就住在客栈里。他经常换地方,每到要付房租的时候就搬一次家”,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穷困潦倒,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令人同情。
从“不幸的是他的手发颤,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深,再加上在意大利养成的嗜酒、抽烟等毛病又破坏了他那虽然不怎么熟练但确曾自鸣得意的笔触”“这位极度贫困的老人似乎得了心脏水肿,潦潦草草地涂抹着可怜的画稿,但心却比伦勃朗还要高”可以概括出主人公年迈力衰、疾病缠身的特点。
从“他每次用畸形的双手抚摸自己没有画过的东西时,心里总是充满柔情。他身居阿姆斯特丹凄凉的街头,却梦游着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这田野简直比阿尼奥河畔的黎明还要美丽”等可以看出主人公渴望自然,对美好的生活向往和憧憬。
从“他同家庭的联系也全都断了,有些亲友不认他,有些则装着不知道他还在人世,唯一同他有来往的是哈勒姆的老居民代表”等语句看出他晚景凄凉,孤独落寞。
从“他眼前浮现出长途跋涉中见到过的某些人的容貌及其他种种景象:东方的肮脏,南方的散漫,普天之下的贪婪、愚昧和残暴,破旧的房屋,花柳病,小酒店前的械斗,当铺老板的冰冷面孔,还有躺在弗里堡医学院解剖台上的弗雷德里克·格里多切的模特儿那美丽丰腴躯体。他还想起另一件事情。他曾在康士坦西诺布尔住过,并给联合国驻那里的大使画过几幅苏丹像和有机会参观一位帕夏引以骄傲和非常得意的马兰花花园。帕夏指望画家能把他在这个花园里度过的短暂美好时光画下来作永久的纪念。堆放在大理石路面上的马兰花,呈现出鲜艳而柔和的色彩”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主人公见闻广博,对世态人情有比较冷峻和深刻的体味,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和社会洞见的艺术家。
2.作者写科尔内柳丝 贝格眼前浮现出了长途跋涉中所见到的情景有何作用?
【答案】
①此段主要写了科尔内柳斯·贝格长途跋涉中所见到的丑恶的社会现实,与上文老代表花园中美丽的自然景观形成对比,突出了社会的现实的丑恶,提升了小说的主题。
②说明了科尔内柳斯贝格“悲哀”的真正内涵,升华了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重要情节的作用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科尔内柳丝 贝格眼前浮现出了长途跋涉中所见到的情景有何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方面思考作答。
从内容和情节方面看,“东方的肮脏,南方的散漫,普天之下的贪婪、愚昧和残暴,破旧的房屋,花柳病,小酒店前的械斗,当铺老板的冰冷面孔,还有躺在弗里堡医学院解剖台上的弗雷德里克·格里多切的模特儿那美丽丰腴躯体。他还想起另一件事情。他曾在康士坦西诺布尔住过,并给联合国驻那里的大使画过几幅苏丹像和有机会参观一位帕夏引以骄傲和非常得意的马兰花花园”等内容是主人公年轻时游历世界的见闻,与前面老代表的花园的迷人景象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主人公的回忆,既表现了他的阅历广,也更加充分地表明艺术家为什么不愿意画人物,甚至连动物都不画了,也让读者更加明白这个古怪的艺术家为什么要在酒店面壁而坐的原因了,这段文字揭开了艺术家的行为怪异的一些谜团,使之更加立体可感。
从主题揭示来看,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性的文字,再现了他年轻时的遭遇、见闻,他之所以不愿意画人,甚至连动物都不画了,这说明他已经看出这个社会的冷漠、自私,这正是标题“科尔内柳斯·贝格的悲哀”的根源,这样写就比较有力地凸显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令读者反思。
3.小说反映的“悲哀”主题,是主人公个人的?还是社会性的?请简述理由。
【答案】
观点一:是科尔内柳斯·贝格个人的。理由:
①科尔内柳斯·贝格居无定所,老眼昏花,画画为生却又时常靠运气。
②在意大利养成的酗酒、抽烟等毛病破坏了他的画技,增加了他的生计“悲哀”。
③有了新灵感,却有很难画出来,一会儿手指发麻,身体多病衰老,使他更加“悲哀”。
④没有亲情,和家庭完全断了联系,甚至有的亲友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孤独寂寞,足见其“悲哀”。
⑤社会的丑恶增添了他无限的“悲哀”。
由以上可见,小说反映的是其个人的“悲哀”。
观点二:是社会性的。理由:
①小说以充满柔情的科尔内柳斯·贝格居住在阿姆斯特丹清凉的街头,梦游在魅力的田野中,反衬了阿姆斯特丹社会的阴暗。
②小说写科尔内柳斯·贝格失去了与家庭的联系,亲友甚至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写出了社会缺乏亲情。
③小说以科尔内柳斯·贝格流浪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
④小说借科尔内柳斯·贝格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由此可见,小说所反映的“悲哀”是社会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主题是“悲哀”,那么这个“悲哀”是主人公个人的?还是社会性的?考生要结合文本表述,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首先要表态是个人的,还是社会性;其次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一)他个人的“悲哀”:
可以从他居无定所,手指发麻,眼睛高度近视,还有心脏病等疾病表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身体条件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从“他往日的那一点点才能耗尽了,仿佛又有了新的灵感,经常躲在乱七八糟的阁楼里,坐在画架前,面对高价买来的新鲜水果写生。他必须赶在发亮的果皮干瘪之前尽快画下来。有时,他还在旁边摆一个普通的小锅或者一些果皮。室内灯光昏暗,雨水轻轻地拍打着窗户玻璃。空气潮湿,水气使粗糙的桔子皮和咯吱作响的护墙板都胀了起来,坛坛罐罐的铜皮上也长出了黑锈……”“在意大利养成的嗜酒、抽烟等毛病又破坏了他那虽然不怎么熟练但确曾自鸣得意的笔触” 等文字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居住环境,无什么谋生的本领,这也是他个人的悲哀。
还可以从“他同家庭的联系也全都断了,有些亲友不认他,有些则装着不知道他还在人世,唯一同他有来往的是哈勒姆的老居民代表”等语句看出他精神世界的悲哀,那就是晚景十分凄凉。
最后,当他浮现游历时的种种见闻时,又加重了他对社会的诅咒和控诉,这也是他个人的悲哀。
(二)属于社会悲哀:
从“他身居阿姆斯特丹凄凉的街头,却梦游着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等文字看出社会的悲哀。为什么城市里却凄凉,而只好靠做梦,而且是到“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这正是社会黑暗的表现和折射。
从他的回忆“东方的肮脏,南方的散漫,普天之下的贪婪、愚昧和残暴,破旧的房屋,花柳病,小酒店前的械斗,当铺老板的冰冷面孔,还有躺在弗里堡医学院解剖台上的弗雷德里克·格里多切的模特儿那美丽丰腴躯体”,可以看出他所到之处,没有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而是冷漠和自私,这也是社会的悲哀。
再者“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人是始终是社会中的人。主人公没有任何亲戚理睬他,除了一个老代表外,他感受不到社会、家庭亲情的任何温暖,这是悲哀的。
最后,从他和老代表的对话,“上帝是整个世界的画家世界”“代表先生,可惜上帝画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主人公的言外之意是上帝不仅创造了美丽的自然风情,但也创造了丑陋的社会,这样说明“悲哀”是属于社会的。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什么!”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
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
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
C.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D.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3.“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熄,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小说主要讲述刘兰精心护理伤员的故事。“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部队纪律的严明。
D.小说借老康的话,补叙了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6.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刘兰这一人物形象,她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7.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你认为本篇小说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不合文意,“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错误,原文说的是“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这并不是说他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C项,无中生有,“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于文无据。文章中并没有表达对他的讽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D项,分析不当,“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错误,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形象工程,没有必要。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错误。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这里应是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3.①衬托了高培德的形象,通过儿子和高培德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高培德的自信、耿直和坚守原则。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儿子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儿子和高培德在是否去镇政府做事等问题上有分歧,推动了情节发展。③有助于表达主题,小说通过儿子与父亲的分歧以及最后儿子对父亲“爹是个明白人”的赞美,揭示了“基层政府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实事,才能赢得民心”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衬托了高培德的形象,结合“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可知,高培德坚持把活计送家里来做,这是规矩,作为儿子得守规矩。通过儿子和高培德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高培德的自信、耿直和坚守原则。推动了情节发展,儿子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结合“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可知,儿子想爹不愿意去镇政府做板凳,自己愿意去,结果高培德也不许儿子去。儿子和高培德在是否去镇政府做事等问题上有分歧,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助于表达主题,结合“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可知,高培德让儿子把自己坐的红漆大板凳搬来给讲课的人坐,认为讲课的人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认为爹这样做是个明白人。小说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赞美,揭示了“基层政府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实事,才能赢得民心”的主题。
4.①“红漆大板凳”指高培德自己坐的板凳,这是他的作品,他对这件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指其手艺好。②在家里,只有高培德能坐“红漆大板凳”,它象征着高培德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③“红漆大板凳”,村主任不能坐,但高家拿来给农技员坐,因为农技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红漆大板凳”代表着民心和民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结合“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可知,高家的四条大板凳是样板,没有人能找出毛病,可见“红漆大板凳”指高培德自己坐的板凳,这是他的作品,他对这件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指其手艺好。结合“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可知,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凸显了高培德的崇高地位。可见在家里,只有高培德能坐“红漆大板凳”,它象征着高培德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结合“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可知,高培德让儿子把自己坐的红漆大板凳搬来给讲课的人坐,认为讲课的人应受到最大的尊重。“红漆大板凳”,村主任不能坐,但高家拿来给农技员坐,因为农技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红漆大板凳”代表着民心和民意。
5.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刘兰的身世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故属于插叙。
6.②要求进步,积极进取。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在反“扫荡”的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并跟我一同到高山上的村庄养伤,悉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善)虽然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可见,她要求进步,积极进取。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见,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帮“我”裹伤,搀扶“我”,随我转移而毫无怨言等,可见她面对艰难坚韧顽强,勇于担当,毫不动摇。当她得知山顶上妇女很难养活孩子时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之后“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可见,她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
7. 示例一:我认为《看护》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②小说内容情感的“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发掘他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③小说景物的“诗意美”。小说中“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意境灵动,富于想象力,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气息,给人以美好的感受。④小说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没有刻意雕镂,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示例二:我认为本篇小说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本篇小说多次描写环境的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环境“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②本篇小说多处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如几次写到情况紧急,女孩带着伤员在山中跋涉的艰难。③本篇小说有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开篇写“日寇对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及“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体裁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可以认为具有诗化特征,也可以认为不具有。认为“诗化”,可从材料二“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推知,诗意化包含人物的形象美。本文中的刘兰,就是一个美与善的女性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却能够坚决跟上部队做看护,任劳任怨地劳动,同情并关心与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妇女们,努力学习进步并教给她们卫生知识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从“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中对照,本文情节上也不离奇曲折,也不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淡化了情节,只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仿佛在日常相处中渐渐了解熟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这让文章充满写意般的诗意。另外,“诗歌”本身具有重描写与抒情的特征,文中语言和环境描写充满诗意,如“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乏美感,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到诗意美。从情感上来说,作者刻画出的刘兰,虽在苦难中成长,但却并不着重刻画人物的苦难,而是展现了她积极进取、学习成长的一面,对于群像妇女们,也同样写出她们的成长,如“‘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她们从前也许有苦难的过往、不好的习惯,但她们一旦了解到知识,便迸发出学习进步的精神,这种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富有诗意。
也可以认为本文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因为本文大部分是在紧张艰难的抗战与负伤转移中度过,随处可见环境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沙滩行军蹚水过河,转移过去山上“更加荒凉”“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再次转移时“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情节上大多都是战争形势的紧张和艰难,如“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刚登上岸……扫伤了我的左脚”“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文中情节虽然没有大的波澜,但背景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日寇对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这些都冲淡了小说的诗意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