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课时分层训练(原卷版+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课时分层训练(原卷版+解析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1: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 zūn 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 )徨kǒng 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 )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徨 埋( )头读书 zūn 照 kǒng 慌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
(3)文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2. 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______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______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______的态度,要靠_____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 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 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C. 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D. 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2022·四川遂宁中考)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长才思敏捷,他精彩的发言哗众取宠,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B.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积累,对各种典故才能信手拈来。
C.教育脱贫的最美践行者张桂梅殚精竭虑,让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实现了读书梦。
D.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有需求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5.学校“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组委会已邀请到资深记者李女士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相关事宜打电话告知她。下列表述中,内容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
A.6月3日下午两点,在我校礼堂举行“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请您前来指导。
B.李女士,您好!请您来我校参加“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
C.李女士,您好!6月3日下午两点,“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李女士,您好!6月3日下午两点,“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请您务必准时到达现场。
6.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有学生对此进行了反驳。根据下面甲、乙两学生的发言,请你再替丙学生举一个类似的反驳事例。
甲:就说“格竹”吧,同是封建时代的郑板桥,他就不像王阳明一样一无所获。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很多擅长写咏物诗的封建诗人,他们其实是擅长格物致知的。
乙:就说“格柳”吧,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亲身观察和实践,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丙:
★能力培优
(2022·新疆喀什地区期末)(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 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 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9.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021·黑龙江绥化期末)(二)阅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⑥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
1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2.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14.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
(2022·天津南开区期末)(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攻坚克难见精神
①“最美奋斗者”---中国天眼的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经历近百次失败,终获成功,建造出了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让中国的天文科研水平领先世界20年。由此可见,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②那么,如何做到攻坚克难呢?
③首先,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攻坚克难的常胜法宝。在这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作多困难起初看起来很大,但是你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豁出去干一场,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回头一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④飞天梦就寄托着中国人敢想敢干、矢志赶超的壮志。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制造当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证明自身实力的跑道,太空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新加坡《民报》报道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全世界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20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正是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中国航天人才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九天之上,中国卫星为我们生机勃勃的美丽星球闪耀,为全人类造福。
⑤其次,攻坚克难要干字当先。天下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易者难。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很多时候,所谓的坚和难,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为我们所夸大。很多事情,不能因其艰难我们就不去做,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做才变得更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力戒拖延症,马上就办,说干就干,并且在干中逐步完善提高。很多人总想等条件完全具备了或者在更好的条件下再开始,总想以更完美的姿态迈出第一步,其结果是永远没有迈出第一步,使得梦想最后只成了梦和想。
⑥最后,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需要般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既然是攻坚克难,就要做好攻克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当你遇到困境、逆境乃至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时怎么办?回答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日出云开。
⑦毛主席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向前冲。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不正体现在这攻坚克难的征途中吗?
(原文有改动)
15. 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16.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18. 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时代铁人王启民,栉风沐雨36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身油田开发科研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他曾带领试验组先打了3口探井,结果全告失败。接着打下19口探井,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无尤人,经过52次封窜、堵水,终于使19口井都达到了正常产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素养拓展
(2022·浙江金华市期末)19.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 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_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_
(3)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片段练笔
伤疤的身价
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好材料,带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佳品中的珍品,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
其实,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因为黄花梨生长于沿海地区, 常遭台风袭击,在风雨飘摇中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黄花梨的成长,只不过,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原来,正是因为经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形成的伤疤,才让黄花梨更加名贵,更具魅力,以致成为文人笔下的素材,成为收藏家推崇的对象。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伤疤就不成为伤疤,而是上天的恩赐。
同学们围绕怎样“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要靠顽强的毅力, 有人认为需要过人的智慧,还有人认为离不开从容的心态。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 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 100 字。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 zūn 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 )徨kǒng 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 )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徨 埋( )头读书 zūn 照 kǒng 慌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
(3)文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答案】(1) páng mái 遵 恐 (2)一帆风顺 (3)举例论证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多音字要据义定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以在具体的语境中组成恰当的词语。如:“彷”不要误读为fǎng,“埋头读书”的“埋”不要误读为mán;“遵”不要误写为“尊”“傅”。
(2)注意“帆”的正确书写。
(3)文段中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验为例,印证只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2. 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______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______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______的态度,要靠_____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 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 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C. 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D. 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第一空:探索: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研究: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根据“学术”可知,应用“研究”;
第二空:造就:培养使有成就。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根据“实验的精神”,可知应用“培养”;
第三空:怀疑求真:怀疑指心中存疑,疑惑。求真:为追求事物发展真理所在及客观规律;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句中用来形容“我们要保留的态度”,可知用“怀疑求真”;
第四空: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物质活动。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根据“实践出真知”,可知此处用“实践”;
故选B。
(2022·四川遂宁中考)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长才思敏捷,他精彩的发言哗众取宠,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B.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积累,对各种典故才能信手拈来。
C.教育脱贫的最美践行者张桂梅殚精竭虑,让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实现了读书梦。
D.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有需求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答案】A
【解析】
A.使用有误,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该成语属于褒贬误用。故选A。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答案】A
【解析】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故选A。
5.学校“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组委会已邀请到资深记者李女士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相关事宜打电话告知她。下列表述中,内容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
A.6月3日下午两点,在我校礼堂举行“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请您前来指导。
B.李女士,您好!请您来我校参加“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
C.李女士,您好!6月3日下午两点,“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李女士,您好!6月3日下午两点,“致敬英雄人物,感悟家国情怀”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请您务必准时到达现场。
【答案】C
【解析】
A,语气较生硬,没有称呼,且邀请目的表达不清晰;B,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且邀请目的表达不清晰;D,“务必准时”表达不得体。故选C。
6.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有学生对此进行了反驳。根据下面甲、乙两学生的发言,请你再替丙学生举一个类似的反驳事例。
甲:就说“格竹”吧,同是封建时代的郑板桥,他就不像王阳明一样一无所获。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很多擅长写咏物诗的封建诗人,他们其实是擅长格物致知的。
乙:就说“格柳”吧,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亲身观察和实践,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丙:
【答案】
示例1:白居易“格草”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示例2:苏轼“格山”给我们以深沉的警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说得多么形象深刻。
【解析】
围绕“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举出相反的例子即可。
★能力培优
(2022·新疆喀什地区期末)(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 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 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9.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案】
7.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8. 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9.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0. 不能删掉。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回答,即“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解答即可。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提炼能力。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点睛: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可能”等词表猜测;(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4)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和科学性。根据这一方法具体作答即可。
(2021·黑龙江绥化期末)(二)阅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⑥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
1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2.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14.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
【答案】
1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12.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话论证了古代读书注重朗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证明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样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3.第⑥段不能删去,在结构上,承接上文④⑤两段,提出“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的观点;在内容上,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再次证明了本文“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一中心论点,这样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完整。
14.联系实际,说说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言之有理,表达清楚即可。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结合题目、首尾段与文章内容可以明确,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说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1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的判断。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为第⑤段引用了朱光潜先生说的“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是道理论证。论证了“在古代,朗读是长久传统”,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因为道理一般是大家公认的权威的,所以道理论证简单而且论证力强。
13.本题要求解答某段能不能删去,本质是考查语段的作用,我们要先表态,一般为不能删去,然后可以结合第⑥段具体分析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答。第⑥段承接上文④⑤段,总结得出“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的观点。“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举朱光潜先生继承古代读书精神的例子,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使论证更具体,更深入。所以不能删去。
1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习惯或者方法,进行解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的方法是:①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并不是目的,通过读书把所学的内容吸收、消化,转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组成部分才是目的。若要达到这个目的,读书就要思考。光读书不动脑筋,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②读书与动笔相结合。一边读书,一边动笔,这样可加深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③读书与文体活动相结合。人的大脑接受信息,也喜欢变化内容。总是一种信息刺激,大脑会感到疲劳,而且记忆效果变差。以文体活动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大脑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有益于大脑的健康。或:我的读书方法是广泛阅读。读书的面很广,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我不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广泛地阅读,使我开拓了视野,扩展了思路。
(2022·天津南开区期末)(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攻坚克难见精神
①“最美奋斗者”---中国天眼的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经历近百次失败,终获成功,建造出了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让中国的天文科研水平领先世界20年。由此可见,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②那么,如何做到攻坚克难呢?
③首先,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攻坚克难的常胜法宝。在这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作多困难起初看起来很大,但是你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豁出去干一场,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回头一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④飞天梦就寄托着中国人敢想敢干、矢志赶超的壮志。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制造当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证明自身实力的跑道,太空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新加坡《民报》报道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全世界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20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正是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中国航天人才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九天之上,中国卫星为我们生机勃勃的美丽星球闪耀,为全人类造福。
⑤其次,攻坚克难要干字当先。天下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易者难。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很多时候,所谓的坚和难,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为我们所夸大。很多事情,不能因其艰难我们就不去做,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做才变得更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力戒拖延症,马上就办,说干就干,并且在干中逐步完善提高。很多人总想等条件完全具备了或者在更好的条件下再开始,总想以更完美的姿态迈出第一步,其结果是永远没有迈出第一步,使得梦想最后只成了梦和想。
⑥最后,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需要般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既然是攻坚克难,就要做好攻克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当你遇到困境、逆境乃至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时怎么办?回答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日出云开。
⑦毛主席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向前冲。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不正体现在这攻坚克难的征途中吗?
(原文有改动)
15. 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16.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18. 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时代铁人王启民,栉风沐雨36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身油田开发科研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他曾带领试验组先打了3口探井,结果全告失败。接着打下19口探井,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无尤人,经过52次封窜、堵水,终于使19口井都达到了正常产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答案】
15. 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16.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具体、突出,准确地证明了“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的观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增加了论证的可信度。
17. 选文先由南仁东带领团队经历近百次失败最终建成“天眼”的事例,引出了“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攻坚克难要干字当先”“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三个方面论证了如何做到攻坚克难;最后引用毛主席的话重申中心论点,进一步指出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正体现在攻坚克难的征途中。
18. 示例:可以放在第⑥段。新时代铁人王启民“栉风沐雨36年”的事迹与第段“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相符,王启民不断失败,没有怨天尤人,面是持续付出,终获成功,与第⑥段“需要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相符。王启民的事例能够全面而充分地证明第⑥段论点“攻坚克难,要有坚切不拔的精神”,故可以放在选文第⑥段中。
【解析】
1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题目、首段和末段当中。本文首段讲述了南仁东的例子后,由“由此可见”直接引出中心论点: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1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本段列举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的修建,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功组网等实例,这是举例论证。“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制造当中……”用我国落后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作对比,这是对比论证。引用新加坡《民报》的报道,这是引用论证。联系第三段首句可知,三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具体、突出地证明了“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合理运用论证方法,能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1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读文可知,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安排的。本文首段由南仁东成功建造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实例,直接引出中心论点: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6段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做到攻坚克难,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第3段首句,第5段首句和第6段首句;最后总结全文,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毛泽东的话,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正体现在这攻坚克难的征途中。
18.本题考查补充论据。材料中提到“栉风沐雨36年”,与第六段中的“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相契合。“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无尤人”与第六段中的“需要般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相契合,王启民为了油田开发科研工作,三十六年如一日,面对失败与挫折,从不放弃,终于使十九口油井达到了正常产量,这一事例能证明第六段的观点“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放在第六段最为合适。
★素养拓展
(2022·浙江金华市期末)19.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 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_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_
(3)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 读人 关怀无处不在 引导读者阅读文学类作品,理解感悟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美好情怀。
(3)如果你久违了书籍,请你用几分钟时间打开一本书,用几分钟时间读几行字,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受,有种别样的体验,请打开一页书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材料一“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可知,陪伴儿童成长;
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可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
由材料三“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可知,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本题考查设计栏目。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本题中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以“读书”为主题,仿照栏目一,拟写栏目二的名称。
示例:
栏目二:读史·朝代兴衰。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历史类作品,理解感悟历史作品中的经验教训。
(3)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阅读体验专区”,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写的时语言要亲切,用语恰当;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要求。结合实际生活和个人知识的积累表达。
示例:如果你很久没与书邂逅,请你用几分钟时间打开一本书,用几分钟时间读几行字,用几分钟时间思考一段人生,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受,有一种别样的体验,请打开一页书吧。
20.片段练笔
伤疤的身价
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好材料,带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佳品中的珍品,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
其实,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因为黄花梨生长于沿海地区, 常遭台风袭击,在风雨飘摇中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黄花梨的成长,只不过,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原来,正是因为经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形成的伤疤,才让黄花梨更加名贵,更具魅力,以致成为文人笔下的素材,成为收藏家推崇的对象。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伤疤就不成为伤疤,而是上天的恩赐。
同学们围绕怎样“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要靠顽强的毅力, 有人认为需要过人的智慧,还有人认为离不开从容的心态。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 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 100 字。
【答案】
示例:我认为,“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需要靠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必定没有勇气与恒心战胜困难,最终便会走向失败或死亡。如果拥有了锲而不舍的毅力,便可攀登艰险的山峰,便可战胜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要在伤疤处开出一朵花,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
【解析】
此题考查表达观点并阐述理由的能力。题干中有三种观点,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表示赞同,然后阐述理由。也可另立观点。要尽量从材料中走出去,走向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