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05: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以史鉴今辩证看待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国家强大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时空观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
4、历史解释: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课程标准: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
新课导入
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建议,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1954年,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在回答是否能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中国帮助时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论十大关系》(1956年)
中国面临着什么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怎么办?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做好圈点批注。
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
2.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3.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5.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什么是“两弹一星”?
(一)两弹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原子弹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
核弹
导弹
人造卫星
能打
能打到
能打准
2. 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国际形势:
帝国主义核威胁
国防需要:
积极防御
客观要求:
提高国际地位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阅读教材,梳理
3. “两弹一星”取得的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我国公布核武使用三原则:第一,在中国核武器或核设施遭受敌人各种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第二,在中国航空母舰、战略导弹核潜艇遭受敌人核武器或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第三,在中国本土重要设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受敌人袭击的情况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④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其设计、研制和发射,完全是由我国独立完成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4.代表人物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钱学森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
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即返国。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
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人知。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9年邓稼先(左)寻回未爆的核弹头
1986年杨振宁(右)和邓稼先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
一纸军令赴楼兰,隐形埋名数十年,
两弹一星尽显忠,去时青丝归来翁。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5. “两弹一星”精神
国家 美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中国
原子弹用时 6年 7年 13年 3年 5年
从原子弹到氢弹用时 7.3年 4.3年 4.3年 8.6年 2.8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勋章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
【想一想】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邓稼先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吗?
“两弹一星”
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6. “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意义
材料一:原子弹爆炸中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一轰鸣声,是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年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的奇迹,为洗雪多年来中国遭到的屈辱发出了怒吼!这一声轰鸣圆了中国第一梦!——姚明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材料二: 星弹事业是新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伟业之一,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霸权主义横行的国际环境中确保了我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有了必要的核自卫力量,才使两大霸权国家心存顾忌,对我国进行“核手术”的计划才没能付诸实施。 ——苗东升《“两弹一星”》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史料链接
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战略):
①“863”计划——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
王淦昌
王大珩
杨嘉墀
陈芳允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1996年又将海洋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②“973”计划——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③“科教兴国”——1999年——加速科技进步。
(二)漫步太空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
翟志刚 太空行走
神舟十三号,与太空站完成交会对接
1999年11月
2021年10月
神舟五号杨利伟
2003年10月
找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
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翟志刚
2021年6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天宫空间站2022年建成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驻留半年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4月26日3时32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随后3名航天员叶光富(中)、李聪(右)、李广苏顺利进驻空间站。在值守天宫期间,航天员们还将进行“太空养鱼”,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航天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链接中考
1.(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2.(2023·西藏·中考真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相继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苏关系恶化使得中西方关系改善
A
C
3.(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顺利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53年前,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
4.(2023·陕西·中考真题)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A.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民生保障,共同富裕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C
A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农业:袁隆平——交水稻
思考: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何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
发明奖获得者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观察杂交水稻推广示意图,结合课本,概括杂交水稻的历史意义。
国内: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保障了粮食安全。
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是一个爱做梦的平常人。他饶有兴趣地说,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人物链接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chóu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shū)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二)青蒿素
患疟疾的儿童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
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
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荣誉: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诺贝尔奖评
链接中考
1.(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这位科学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农业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2.(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这一国家战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焦裕禄
B
C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双百”方针
①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影响: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②成果: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二)改革开放后: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②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1)背景: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2)获奖: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3)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三)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增强: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2016年8月,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2018年11月,凭借《人之岛》荣获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作者刘兹欣认为《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中国情怀、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展示。
她是中国科幻电影第一座里程碑。
她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敦煌莫高窟中有55项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12月10日,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合作探究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成就?
材料1: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腾飞的光辉起点。……我国科技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材料3: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
——[美]劳伦 勃兰特托马斯 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材料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邓稼先
国家独立、社会安定
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