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请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上片:
下片: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整体感知:
写景——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景
抒情——忆往昔生活
总领词——看(看什么—为何看—如何看)
总领词——忆(忆什么—为何忆—如何忆)
描写
景物描写手法
白描
细节(工笔)
动静(视听)结合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写法)
角度变化【观察顺序(时间空间)变化:早晚、四季、
远近、高低、内外、俯仰、上下】
绘声、绘色、绘形【诸觉融合:嗅 、触 、 听、 味、 视、色彩 、声色结合、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
修辞(列锦)
人物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
人物
景物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而成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意境的概念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
上片——看
意象 观察视角 修饰词 意象特点
山 远、色彩
林
江
舸
鹰
鱼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色彩
近、色彩
近
仰视
俯瞰
万、红遍
层、尽染
漫、碧透
百、争
击
翔
山多,红得范围广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迅捷、矫健、有力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借景抒情
以乐景抒豪情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
上片——看(意象、意境 —手法—情感)
生机盎然
色彩绚丽
壮丽开阔
崇高美
意境
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静
动
远
近
俯
仰
色彩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
同学少年
下片——忆(形象 —手法—情感)
年龄气质
精神状态
战斗行动
有志青年
决心报国
慷慨激昂
意气风发
奋笔疾书
激浊扬清
蔑视反动者,改造旧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鉴赏诗句,感悟情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答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
同学少年!
谁主沉浮?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点是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和革命情怀。其艺术风格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恰值国内革命时期,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这时,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毛泽东32岁。2月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10月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革命形势,写下此篇。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叙议结合;
2.意象纷呈,意境深远,借此展现出诗人的革命理想和豪迈激情。
鉴赏拓展
“秋天”在诗词中一般为什么情调?举例说明。本诗亦如此吗?试说明。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欧阳修 《秋声赋》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自
古
文
人
多
悲
秋
鉴赏拓展
作者笔下的秋景意象没有凄凉、悲伤,而是境界阔大、多彩多姿、充满活力
“秋”在很多诗词中是凄凉、感伤的代名词(如前面所举诗词),本诗的秋景为什么充满活力
明确:这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志向有关。
本诗作者不是一介普通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救国救民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笔下秋景意象当然就充满活力,渗透其豪情壮志。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
鉴赏拓展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炼字
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
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
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
二、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表现力特别强的字
点拨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红水绿的
静景的色彩美
万物争先的
动态的雄壮美
炼字
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
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
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
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表现力特别强的字
点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孤烟之挺拔;圆,落日之浑圆柔和。
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修辞,曲中之情,吹笛人之情。
动词:画龙点睛,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名词、数量词、虚词、
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宰:主管。
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链接高考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①“藏”指隐藏,运用拟人修辞(释含义,明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 (描景象)生动写出了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的状况 (点作用)
②“透”指穿透,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