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周敦颐能成为挚友吗?——初中语文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刘禹锡与周敦颐能成为挚友吗?——初中语文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2:01: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刘禹锡与周敦颐能成为挚友吗?——《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力目标
抓住文章描写陋室与描写莲花的句子,品味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选择。
3.情感目标
理解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明白坚守才是人生底色,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做好自己人生的选择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是心心相惜的朋友,比如李白与杜甫,白居易与元稹。
你认为他们能成为挚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性格虽不同,但互相欣赏,理解对方;二是性格相似,经历遭遇相同,三观一致
二、深入研读
任务一:走进周敦颐的心灵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爱莲说》中描写莲的句子,从字里行间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假如你就是周敦颐,你能解释一下为何独爱莲呢?请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莲有着______的特点,“我”希望自己可以像莲一样,成为一名______(品质)的君子。
示范:莲有着不被污浊的环境浸染的特点,“我”希望自己像莲一样,成为一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君子。
周敦颐想成为一名君子,哪怕身处污浊之境,不随世俗浮沉,正直豁达,不媚俗,庄重质朴,用自身的美德影响别人。
一、根据下面的助读材料,你认为周敦颐是否做到了呢?
助读材料一:庆历四年(1044年),刑部使者推荐周敦颐改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庆历五年(1045年),有一个囚犯依法本不该被处死,但转运使王逵想严惩他。这个王逵是一个凶残骄悍的酷吏,众官都不敢与他争执,唯独周敦颐敢与他争辩。
王逵不听周敦颐的意见,于是周敦颐打算弃官而归,还说:“如果是这样那还做什么官,既然杀人是用来讨好别人,那我可不干这种事。”王逵听完周敦颐的话之后悔悟了,所以释放了这个囚犯。——据《宋史》
助读材料二:广东端州出产端砚,非常名贵。端州知府贪得无厌,垄断采石以牟取暴利,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担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视。知府送端砚作为厚礼。
周敦颐说:“我确实喜欢端砚,但人格比端砚更值钱。”他不仅拒收礼物,还下令任何人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贪风顿止。——据《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注:这一年,周敦颐 55 岁,距写出《爱莲说》已经过去 8 年了)
宋王朝拥有一个庞大腐朽的官僚机构,大批官员,自下而上追名逐利,贪竞成风,不择手段。官员们“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范文澜《中国通史》卷五 。
助读材料三:周敦颐从四川合州卸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聚王府,谈政治,谈哲学,雄辩滔滔,心心相印。王安石主持变法时,遇到各种阻力,他如履薄冰、独木难支。这时,周敦颐挺身而出,他说:“新政谋天下太平,是数百年来都不容易做到的事。”
——据《周敦颐集》
预设:我想周敦颐做到了,无论何时,哪怕他面对如莲花生长之淤泥一样的浑浊的官场,依然不染纤尘,坚守高洁,洁身自好。难怪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二、“坚守”是周敦颐心灵深处不变的精神底色,那么陶渊明是否和他一样呢?根据下面的助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助读材料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助读材料二: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陶渊明所处时代:东晋末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乱十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助读材料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预设:或许避世不染世之尘埃,或入世之不染俗世之污秽,积极入世,出世避世,不过是人生选择;守住本心,坚守高洁,才是人生态度!对比随波逐流失去本心爱牡丹之世人,“坚守本心”才是人生中最可贵的!
任务二:探寻刘禹锡的心灵世界
身处北宋淤泥似的逆境,仍守住本心,坚守高洁的周敦颐是“莲”似的君子。请同学们阅读《陋室铭》,从字里行间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说一说刘禹锡是否如周敦颐一样守住本心,坚守高洁?
预设:陋室不陋在于刘禹锡守住了本心,而不在意“失”:刘禹锡失了“安逸”,但守住了安贫乐道之心;刘禹锡失了“权势”,但守住了不屈服于权势的志向;刘禹锡失了“富贵”,但守住了博览经书之趣。所谓陋室之“陋”与“不陋”不过是他内心的“失”与“得”罢了。
背景介绍: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一同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之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规定,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不难发现,《陋室铭》是刘禹锡回击权贵的宣言书,即使你压迫我,打压我,排挤我,但是我依然可以乐在其中!因为我守住了自己本心!其他的一切皆可失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革命诗人殷夫 。
动动笔,改写上面的现代诗,为刘禹锡的心灵世界发出最响亮的声音把!
预设:安逸诚可贵,权势价更高,若为高洁故,两者皆可抛!
“坚守”是周敦颐、刘禹锡、陶渊明心灵深处不变的精神底色,周敦颐与刘禹锡的挚友线已经链接起来, 但是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如陶渊明一样出世避世,还是如周敦颐一样积极入世呢?根据下面的助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助读材料一: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住的草庐,是他功业发轫的重要基地。在草庐中 , 诸葛亮没有因为外界环境的恶劣而受到影响, 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中可知,他的人生目标非清晰明确。管仲和乐毅都生活在天子 式 微 、礼 崩 乐 坏 、 诸 侯割据的时代,管仲最大的功绩是尊王攘夷,乐毅则是与五国联军反抗暴齐,因此 诸葛亮的志向是匡扶正义、反抗强暴。于是,在简陋的草庐中,他饱读诗书、沉淀学识 ,通 过 结 交各类青年才俊和名流学者来了解天下形势,传播“卧龙”名气,最终引来刘备“三顾茅庐 ”,出山助刘备一统天下的功业,依靠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奠 定三分天下的局势。
助读材料二:扬雄是汉朝伟大的辞赋家、思想家,他著有许多作品,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著书立说。子云亭是他在西蜀的屋舍 ,史书记载,其家族“世世以农桑为业 ”,到了扬雄这一代,变成“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 。虽然扬雄的家庭条件很差,但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环境,反而是“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坚定地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在子云亭里,扬雄勤于著书,积极开展文学改革,扬雄虽家徒四壁,但安贫乐道,一心扑在读书与创作上,立言之志明确而又坚定。
预设:刘禹锡自比诸葛亮、扬雄,虽居于陋室之中,但是却有安贫乐道之心,仍希望自己如诸葛亮扬雄一样建功立业,因此他如周敦颐一般,哪怕深处淤泥,仍不避世,积极入世之志显而易见。
结尾点题句引用孔子名句,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入世,建功立业,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屡遭贬官,数次搬迁,宦海沉浮,深处贬谪之逆境不改其志,仍可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品质,仍是豁达乐观、超凡脱俗的翩翩君子—刘禹锡。
身处北宋淤泥似的逆境,仍坚守高洁品质的周敦颐是“莲”似的君子。
陶渊明看厌了官场的虚伪与险恶,他自知无力改变,又不愿失掉本心,不如选择做一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逸洒脱隐士。
他们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是从未在“守住本心,坚守高洁”的品性上有过动摇!我想如果他们真的认识对方,一定能成为一生的挚友!
任务三:做一次人生选择题
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难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选择A: 知其不可而生长的积极奋进之路
选择B:知其不可而远离的寻找净土之路
选择C: 随波逐流失掉本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