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纸船和风筝 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纸船和风筝 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5: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纸船和风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情分析]
  纸船和风筝对于孩子来说很常见,童话故事更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小学生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故事中的曲折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感受深刻。而且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充满的故事有着浓浓的兴趣。他们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并能结合自己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2.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激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理解想象中与文本充分对话,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松鼠和小熊)。我们知道松鼠的家住在?(山顶)小熊的家住在?(山脚)又是什么帮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的呢?(纸船和风筝)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们之间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纸船和风筝》。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请大家借助老师的提示,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松鼠住在(   ),小熊住在(  )。(      )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他们(   ),他们都很(  )。值得高兴的是,他们(     )。
  【设计意图:老师一边贴图,一边讲故事。学生一边听,一边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感悟课文
  (一)学习2-6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6自然段,松鼠折的纸船和小熊扎的风筝是怎么送到对方手里的呢?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并用“____”画出来。(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圈画,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件出示: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课件出示: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1)请两个学生分别读一句,请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呢?
  (2)从“漂呀漂”,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生:我体会到它漂得很慢。
  生:我体会到它漂的时间长。(纸船可能顺着溪流漂呀漂,漂过了森林,漂过了草地,漂过了灌木丛 一个漂呀漂,就可以让我看见纸船一路漂流的画面,这个词好)
  师:你能带着这种体会来读读吗?(指读、全班读、加上动作读)
  4.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1)出示“漂呀漂 和“飘呀飘”,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呢?
  (2)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3)练习正确使用“漂”和“飘”。
  A彩旗( 飘 )扬 在操场四周。
  B小小竹排顺水( 漂 )流 。
  C空中( 飘)荡着各种各样的风筝。
  5.纸船和风筝是友谊的使者,将小熊和松鼠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小熊收到纸船时,手舞足蹈,眼睛都眯成一条线,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一个词呢?(乐坏了)
  课件出示: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1)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呢?(纸船、松果、快乐)
  (2)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6.松鼠收到礼物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松鼠也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1)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呢?(风筝、草莓、幸福)
  (2)请生读、全班读。
  学法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的呢?第一步找到?(相关的语句),第二步?(反复地读)第三步?(体会人物的心情)那让我们运用一样的方法学习7-11段。
  【设计意图:通过指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明白小松鼠和小熊的交朋友的过程,知道他们一个做什么,另一个也做什么;一个心情怎样,另一个的心情也怎样,进而发现作者就是用这样的“相似结构”来讲故事。】
  (三)学习7-11段
  多么快乐的一对朋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儿知道呢?请大家默读7-11段。
  课件出示: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放风筝放起来吗,就把风筝挂在搞搞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师与生合作读。
  是谁先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再次伸出了友谊之手呢?
  课件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当你写这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担心的,紧张的 )
  风筝放起来了么?当一只美丽的风筝,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松鼠开心得要哭了)我们赶紧去看看这动人的一幕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小纸船又起航了,风筝也飞起来里,这是多么令人感人的一幕啊。同学们,我相信小熊每放一只风筝呀,一定会把他想说的话藏在卡片里,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象着说)
  【设计意图:了解了“相似结构”,利用课内的片段,运用“相似结构”给故事换个结尾,从认识,再到巩固,最后是运用,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拓展实践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位新朋友(小熊)和(松鼠)(出示动物简笔画)成为朋友、吵架到最后和好的故事,我们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心情等等的词语、关键句子,反复品读,来读懂童话故事环节中的动物形象。下面老师出示一个小片段,你能够用同样的方法,来读懂人物的心情吗?
  出示片段: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猫头鹰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个词语来读懂他的心情呢?那其他动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溪水里和天空中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和祝福,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作者是用“相似结构”来讲故事,并学会运用“相似结构”来续编故事,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提高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文中的几句重点句,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反复品读,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深厚友谊,知道他们一个做什么,另一个做什么,一个的心情怎样,另一个的心情也怎样,进而发现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的相似结构来讲故事的。
  2.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同学们了解“相似结构”后,我让孩子们通过默读的方式,自主发现在小松鼠和小熊吵架的故事中的“相似结构”,并交流汇报。
  3.体验成功,放飞潜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孩子们学习了“相似结构”,运用“相似结构”给课文换个结尾和猜猜一个童话故事中的结尾,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指导不到位。在感受小松鼠和小熊深厚友谊的环节中,没有指导孩子们读通读透,更没有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训练点来运用。
  2.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前面的教学时间松缓,后面的时间仓促。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的评价语言僵硬。评价语言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回答来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