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3:3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理童话,它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以小猴子下山所经过的地点变化为故事发展线索,讲述其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结果却空着手回家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机灵淘气、三心二意的小猴子形象。故事讲述的道理是:做事三心二意,终将一无所获。
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结构相似,本课时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读懂其中的构段规律。教学时由扶到放,第一自然段重点引导学习,教给方法,其余几段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借助课文的构段规律及插图,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是本课时的难点。了解本课中“掰”“扛”“扔”等一系列动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教学重点。建议可借助动作演示和字理进行识字。“又( )又( )”式词语在一年级上册就已出现,本册也多次出现,学生理解这类词没有困难,本课着重积累运用。
本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因此这虽然是第一课时,在学文时教师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与渗透。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比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坐不住、好动的特点他们有了改变,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充满了疑问,还有些三心二意。本课内容的设计正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熟读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等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 “非”“常”两个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认识动词“掰”“扛”“扔”“摘”,了解并积累“又( )又( )”式词语。
(三)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由扶到放,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读懂故事内容;并能借助插图、板书和句式“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来说说这两段的故事内容。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磁力贴、课文插图、词语贴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小侦探来破案
1.嘘,你们听,动物王国的喇叭响了。【动物王国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前几天小猴子从山上下来游玩了一趟,它去了好多地方,捡了好多好多的食物,可是到最后,它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它觉得好奇怪,他想邀请小朋友们当当小侦探,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2.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来到了教室里,谁来和它打打招呼?(出示词卡“小猴子”,指导读好轻声)
3.学习生字“猴” 谁知道这是什么偏旁?
认识新偏旁:犭你还知道哪些字是反犬旁的吗?
师:真不错,所以反犬旁的字大多都与(动物)有关。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当侦探的潜质了。
(二)落实任务,四大能力考核
想要当好小侦探,必须具备以下四项能力:
记忆能力
洞察能力
合作能力
思维能力
我们抓紧跟着小猴子走进课文去解解谜吧。(齐读课题)
板块一:侦探能力考核——记忆能力(走近课文,理脉络)
想要破案,我们必须先记住小猴子下山的全过程。请小侦探们翻开书本第90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习活动一:找“所到”
2.出示课文,核对地点
3.请小侦探们盖上书本,看看哪个小侦探记住了小猴子去的四个地方?请你上来贴一贴。
4.说“所到”。
看来你们对小猴子的这次行程了解的非常清楚。看哪位小侦探能用上“先……接着……然后……再……”把小猴子的行程还原清楚。
5.不愧是拥有超高记忆力的小侦探,一下子把小猴子的整个行程都给记清楚了,记忆能力的徽章送给你们。
板块二:侦探能力考核——洞察能力(走进课文,学故事)
1.第一站玉米地
想要破案可以只知道大概行程吗?是不是要去寻找一些细节?现在请小侦探们抓紧跟着小猴子来到行程的第一站玉米地去看看。
学习活动二:画找“所见”与“所做”
(1)请一个小侦探来介绍一下第一站的内容。
读得可真好,采访一下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看见了什么呀?
①识记“结”字 结是个多音字,我们还在哪篇课文里学过这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动物儿歌 蜘蛛房前结网忙。读第一声的时候表示植物长出果实了。可以组词结果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②学习“又大又多”。
引导:这玉米结得怎么样?是啊,又大又多的玉米,谁来读一读。
课文中这样的词语还有好几个,谁找到了?(板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想要说出事物的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用上又...又...了呢。
③学习“非常”
如果你是小猴,你看到这又大又多的玉米你会怎么想?课文里用了的词语是什么?出示词卡:非常高兴
现在我们把词语送回到句子里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2)学习“所做”。
真开心,小猴子看到这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么做的?(板书:“掰”“扛”)
①识记“掰”字。
掰有两只手呢。你看掰左右两边都是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除了掰玉米还能掰什么呀?
小猴是怎么掰玉米的?我们一起来掰一掰师生合作演绎“掰”,集体做“掰”玉米的动作。(掰掰掰 掰玉米)
②识记“扛”字。
你能学学小猴扛玉米的动作吗?哦,小猴把玉米放在了肩膀上。除了扛玉米,我们还可以扛?(出示图片:扛木头、扛大米)
扛的东西的特点?(都很重)
但是老师觉得很奇怪,玉米对我们来说不重呀?我们平时会说扛玉米吗?
2.是呀,这个玉米对小猴来说可真是太大了,怪不得小猴子非常高兴。谁能把小猴子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3.尝试讲故事
读着读着,第一个场景的秘密就要被我们发现了,看看板贴,你觉得这一场景写了哪些内容。(板贴:走到、看到、做了)
4.按板贴还原场景
5.在小侦探们细致地观察下,这个场景的细节都被我们给还原了,观察能力的徽章送给你们。
(三)过渡:我们在这一场景的破案过程是通过寻找“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来还原场景的,哪个小侦探能按照这样的顺序,推理一下小猴子的下一行程?
板块三:侦探能力考核——合作能力
同桌合作带着问题来到第二站桃树下
圈画:来到桃树下,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反馈交流:
(1)小组合作还原场景
用上“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句式讲一讲第二自然段。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2)理解字词
①理解“满树”。看,树上长满了桃子就叫——“满树”。
随机拓展:(出示图)地上满是西瓜——叫(满地);天上飘满了朵朵白云——(满天)。
②来到桃树下,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指名答读,相机板贴:扔、摘)谁来当当小猴子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③随机指导朗读:看,小猴子笑得都合不拢嘴了。(指名读)看到桃子那么诱人,小猴子更高兴了,连玉米都不要了。(指名读)
(3)同桌互读:一个人读,一个人做动作
板块四:侦探能力考核——思维能力
小猴子为什么要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为什么会把玉米也扔了去摘西瓜?
小猴子这一路下山,遇上的好东西可真不少,怪不得一路上都是笑呵呵的。可是小猴子一直高兴到最后了吗?
是啊,怎么小猴子最终会空手而归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揭秘破案。
恭喜小侦探们获得思维能力的勋章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陈老师根据小侦探们今天的推理还原写了一页还原笔记,但是不小心有两滴墨水滴上去了,哪个小侦探能发现墨水下面是什么字?
师: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的)
“非”。字形:左竖稍短,右竖超长,三横等距,中横最短
“常”。 “常”字笔画多,写好也是有诀窍的。先来看看,一位小朋友练习的字,对照电脑老师的例字,你觉得还有哪里可以写得更好?
(3)学生描红练写。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动词朋友,还原了小猴子在玉米地和桃树下的行程。下节课我们继续合作,看看小猴子到底为什么会空手而归。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图)(桃树下图)(西瓜地图)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树林边图)
掰 扛 扔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