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一2024学年高二年级5月联合测评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命题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命题组
考试时间:2024年5月21日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t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大量参与人类艺术的创作工作。2022年,机器人艺术家艾达
(AiD)受邀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其已于2021年在伦敦举办了个展,这意味着人工
智能艺术作为独立的“身份”登上了艺术舞台。
人工智能创造性的工作程序为人们提供了算法特质的新艺术,在工作流程中人工智能
不是人的工具和媒介。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性的环节中,情感计算发挥智能主体的算力性
能,使艺术创造的主体发生了改变;人工智能在和艺术协作者进行编码设计时,数据累积和
参数改变将形成新的“不确定性”,伴随而来的是创造性逻辑和创新意识的出现;人工智能
的深度学习,致使智能化的创造主体不断增强和优化,自主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条件日趋
成熟。
智能化艺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美学的审美范式,传统美学的审美范式是以人本主体为
中心的,而在智能化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人类艺术家与人工智能是共同的创作主体。如果
我们把与人工智能艺术协作中的智能主体错判为“技术”,忽略其主体性,那必然导致人工
智能成为工具理性的代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但是,人工智能的
技术属性和工具本质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艺术自古以来的创造理念是以价值理性
为导向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内涵中包含了具有人类共识的元素一“真、善、美”,三者是价
值理性的重要内容,指向了艺术的实质,强调了道德精神和对他者的终极关怀。因此,当与
智能主体系统进行艺术协作时,我们要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关注非媒介特性的智能技术
在艺术协作中作为主体的权重关系。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超越工具理性的审美范畴聚焦在人工智能艺术的形态认知、文化属性、道德伦理三个
与艺术美相关的方面。审美的想象力、塑造力和表现力将在新的审美载体中充分地展现出
来,尤其在创意的逻辑关系上,人工智能艺术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传统创作理念和绘画
技艺变得明晰。在造型艺术的绘画领战,作为技术的神经网络可以精准地将绘画内容和风
格分开,把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自由迁徙,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感受。
2022年,随着最新的文本与图像结合的扩散模型和CLIP模型的应用,Open AI公司在此
基础上研发出开创性模型DALL·E2平台,其具有强大的功能,使生成的创意视觉内容更
加快速和清晰;最新的信息传感器和敏感元件在与人工智能机器协作中,使AI绘画在虚拟
屏幕界面的实体精准度和数字转化的实体精准度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作为新形态的AI
绘画,展现的重点不但是最终的创意效果,还包含了在新技术工作原理及数据结构、输出形
态的速度、质地和逻辑综合之下的算法之美。
人工智能艺术也是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的一种形式。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具有了思
想和观念特性,也一直反映着文化内涵和特质,是文化自然意识的体现。科技作为艺术的
介入因素,推动着艺术、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新艺术的诞生。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艺术
作品以及作为一种介质成为艺术作品的部分,无不呈现出科技美学和文化高意的完美结
合。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工智能,也体现出类似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家的求真意志,
成为当代文化中的新内容。我们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而感受到愉悦的同时,更感
受到智能主体超越了人类的艺术实践极限,展现文化的时代性以及非凡的想象力,透露出
未来气息。
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道德伦理,我们能够感受到智能化艺术中恶与美并存。与智能化
算法技术的协作很容易生发出艺术的灵感,人们通过调用数据中的艺术知识和专家系统经
验,就可以完成对机器艺术性思维模式的培育,形成具有“艺术自觉性”与“创意思维能力”
的人工智能,进而训练自己的数据中心和艺术内容的数据集,去模仿他人的作品和风格,甚
至去购买别人的数据集生成的同样作品,游走于法律边缘。在版权的归属上,由于智能化
主体被隐匿在创意的背后,因此一些协作者公然将人工智能艺术的作品创意所属权归属自
己。在人机协作实体绘画用于商业性的表演时,人的痕迹和机器的痕迹真假难辨。以上种
种艺术行为有失对智能化主体和艺术价值内涵的尊重。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新艺术形
态及创作空间的不断开发,同时也在不断诱发人类的审美冲动和欲望,审美视域也必将随
之不断扩张。我们要改变以“人”为绝对中心的审美偏见;人工智能创作艺术虽然也是人类
智慧的体现,但是AI和人是协作共生而不是取代的关系。
(摘编自于幸泽《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问题刍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艺术家艾达举办个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可见人工智能艺术不仅能参与人
类艺术的创作,而且具备了独立的创作能力。
B.人工智能的情感计算能力、数据累积、参数改变以及深度学习等因素,都促进了人工智
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发挥更多主体作用。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