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小学作文招招鲜
修辞技法(1)
写作文时,修辞手法用得好,不仅能使语言有文采,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表达富有个性,增添文章的亮点,写出好的作文来。
修辞手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
1.运用修辞,优化结构
2.巧用修辞,美化文句
3.善用修辞,精拟标题
那么修辞手法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标题,既可以增加题目本身的含金量,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以不同凡响的方式,别具匠心的句子,拟好作为文章眼睛的标题,就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灵,令人平添几分好感。
美化文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修辞格,会使文句优美生动,使文章光彩夺目。
修辞的使用,能优化文章结构,深化文章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01运用修辞,
优化结构
02巧用修辞,美化文句
03善用修辞
精拟标题
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比喻
1
拟人
2
夸张
3
排比
4
反问
5
修辞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比喻的作用
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一)比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基本结构
常用的比喻词
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成了、宛如等
3、比喻词
2、喻体
1、本体
比喻由哪三部分构成?
(一)比喻
借喻
明喻
暗喻
您的内比喻一般分为哪三种?
(一)比喻
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如:共产党像太阳。
暗喻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如:弟弟成了泥了。
借喻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又如: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二、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就是给看似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得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因此,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行为和思想,只要是有其中之一,可判定为拟人句。
拟人的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二)拟人修辞的类型有哪些?
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一是把事物直接当作人来描写。
二是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如: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 的未来展翅飞翔?
三、夸张
夸张的前提是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为了将突出事物的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
夸张的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您的夸张一般分为哪三种?这
(三)夸张
扩大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
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四、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排比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怎样运用排比?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句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如某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四)排比
五、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01
如:
1.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2. 难道我会不知道?
3.难道我有这么笨吗?
4.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吗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6.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感
谢
您
的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