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3: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
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下降 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
2.(本题3分)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他认为,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赫鲁晓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 )
A.美苏争霸的重心转向美洲古巴 B.大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C.苏联意在赢得争霸的优势地位 D.世界秩序与和平的脆弱性
3.(本题3分)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D.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
4.(本题3分)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 B.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
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5.(本题3分)下表为赫鲁晓夫改革期间部分年份粮食产量表。
以上数据说明苏联( )
A.农业仍以粗放式经营方式为主 B.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
C.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农业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6.(本题3分)下表为苏联1953-1958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这说明当时苏联( )
A.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长 B.农业集体化取得明显成就
C.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D.生产关系调整具有合理性
7.(本题3分)右图人物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了改革,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革的失败是由于
A.运用“看不见的手”调整经济
B.未能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C.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D.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8.(本题3分)东欧各国和苏联在剧变后,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
B.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程度加深
C.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家间的合作
D.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受到冲击
9.(本题3分)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却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行政命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本题3分)在某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戈尔巴乔夫说,他会继续斗争,但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49年 B.1955年 C.1985年 D.1991年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 ”战略的影响。
(2)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 指导,否定 制度,抛弃 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特点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12.(本题3分)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 国家,战后恢复 提高了人民 水平和 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3.(本题3分)亚非拉国家
地区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 ,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 ,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 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14.(本题3分)苏联的改革
内容 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政治:平反 ,强调 ,改革 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 改为收购制。 工业:改革 体制 进步性:改革注入了某些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没有突破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 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 ,利用 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改革只是对 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迷信专断;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经济:承认 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 ,实行 、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导致苏联解体。
15.(本题3分)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 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彻底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17.(本题2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改革效果有限
18.(本题2分)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
20.(本题2分)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从而实现了世界的多极化局面。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国家的兴衰和力量消长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中包含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吸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南京》(油画)
图2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三 费正清:“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周恩来:“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哪些具体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近代的哪历史事件最后结束了秦朝所建立的政体?
(2)材料二中的图1场景与近代次中日战争直接有关,这次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图2反映的场景是在哪年?它首次实践了什么伟大构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费正清所说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4)材料四中图1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何在?图2中镰刀斧头图案的破碎象征什么?它对当今的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2.(本题15分)回顾和反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深刻的镜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通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50卷
材料三 当时不加紧工业化是不行的。从1933年起法西斯的威胁就在迅速增大。一我国人民用它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实力粉碎了法西斯。要是没有工业化,我们面对法:西斯就会手无寸铁。
——戈尔巴乔夫
材料四 一方面,仍然要依靠斯大林的农业体制,即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这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他所发动的开垦荒地和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两大措施。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概括这些措施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待农民私售粮食的态度,反映了经济政策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面对法西斯迅速增大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什么建设方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方案的得与失。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的认识。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领导下进行的“完全经济核算制改革”,是按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革的第一个范例。柯西金改革的理论先导,是1962—1963年间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即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和以计划盈利定额作为中心考核指标。他的理论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材料二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等。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西金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苏改革的不同点。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A
6.D
7.B
8.A
9.B
10.D
11. 和平演变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党 民主德国 南斯拉夫
12. 人民民主 经济 生活 教育
13. 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出口贸易和外资 最不平衡
14. 冤假错案 集体领导 干部制度 义务交售制 工业管理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 企业自主权 奖金 传统体制 缓慢 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制度 议会制
15. 社会主义自治 民族问题 苏联模式
16.错误
17.正确
18.正确
19.错误
20.错误
21.(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辛亥革命。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1997年,“一国两制”。
(3)主要原因: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遏制政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理解: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2.(1)措施:农业上,余粮收集制;工业上,企业收归国有;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
(2)态度:允许农民自由出售粮食。
变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3)方案:优先发展重工业。
得失:加强了国防实力,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人们生产积极性。
(4)根本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
23.(1)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利别尔曼建议”的影响。特点: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等。
(2)不同: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没有改变;中国改革坚持渐进性、延续性,苏联改革急于求成;中国改革理论不断完善,苏联改革理论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框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