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1 14:27:20

文档简介

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生物
1.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有关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测交实验即为演绎推理
B. 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若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时相互干扰,每种性状的分离比不一定为 3:1
D. 任取豌豆的两对性状重复孟德尔实验过程,F2的表型比都为 9:3:3:1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设计测交实验即为演绎推理,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A错误;
B、F1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相等,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正确;
C、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两对性状的分离现象互不影响,单独考虑每一对等位基因,分离比都是3∶1,与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时是否相互干扰无关,C错误;
D、任取豌豆的两对性状重复孟德尔实验过程,不一定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故F2的表型比不一定都为9∶3∶3∶1,D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只有等位基因 B. 雄性果蝇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存在Y染色体
C.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体细胞中不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以有相同基因也可以有等位基因,A错误;
B、雄性果蝇的并非每一个细胞中都存在Y染色体,如精细胞中可能只有X染色体,B错误;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观察果蝇眼色遗传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且体细胞中能表达性染色体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3. 已知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相互交配,所获得的子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表现型不同
B. 种群中存在显性杂合致死现象
C. 含D的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D. 雌雄亲本均产生两种生活力相同的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让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表现型及比例为3∶1。题干中所获得的子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的原因是含D的雄配子(或雌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导致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即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详解】A、让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若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表现型不同,则后代表现型为1∶2∶1,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让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若种群中存在显性杂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分离比为2∶1,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若含基因D的雄配子不能受精,则亲本Dd产生的雌配子D∶d=1∶1,而雄配子只有d,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所获得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C正确;
D、若雌雄亲本均产生两种生活力相同的配子,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表现型及比例为3∶1,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4.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中,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 了重要作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B. 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C. 实验过程中搅拌不充分会影响35S标记组的实验结果
D. 本实验证明DNA是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已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标记噬菌体→已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详解】A、T2噬菌体遗传物质为双链DNA,由于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嘌呤碱基(A+G)的数目与嘧啶碱基(T+C)数目相等,A正确;
B、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和DNA组成,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DNA含有的元素为C、H、O、N、P,因此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是噬菌体的DNA,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不利于大肠杆菌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分开)会影响35S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C正确;
D、本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5. 蜜蜂幼虫若一直取食蜂王浆则发育成蜂王,若一直取食花粉和花蜜则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如图)。敲除DNMT3基因的蜜蜂幼虫一直取食花粉和花蜜也会发育成蜂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胞嘧啶和5 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均可与鸟嘌呤配对
B. DNA甲基化改变了遗传信息,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C. DNA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结合DNA相关区域
D. 蜂王浆可能会使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
【详解】A、从题图分析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添加了甲基的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因此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B错误;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得基因的表达有差异,C正确;
D、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蜂王浆可能会使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D正确。
故选B。
6. 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基因B、b和T、t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
B. 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均为花纹蛇
C. 让F1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D. 让F1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8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意知,基因B、b和T、t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B_tt为黑蛇、bbT_为橘红蛇,亲本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是BBtt、bbTT,A错误;
B、亲本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是BBtt、bbTT,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型均为花纹蛇,B正确;
C、F1相互交配,子二代为B_T_:B_tt:bbT_:bbtt=9:3:3:1,其中花纹蛇B_T_(1/9BBTT、2/9BBTt、2/9BbTT、4/9BbTt)中纯合体占1/9,C正确;
D、F1花纹蛇基因型是BbTt,杂合橘红蛇基因型是bbTt,杂交后代白蛇(bbtt)的比例是1/2×1/4=1/8,D正确。
故选A。
7.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并证明其化学本质是DNA
B.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玻棒搅拌以促进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充分接触
C. 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的复制方式,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离心等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提出了控制性状的是遗传因子,没有发现基因,也没有证明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玻棒搅拌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
C、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利用酶的专一性,通过依次加入不同的酶来排除一些物质的作用,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氮元素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同
B. 不同DNA分子A+T占全部碱基比值一般不同
C. 每个DNA分子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DNA分子中两条单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按照碱基互补原则,一个嘌呤碱基与一个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所以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比值是1,A错误;
B、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例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这两种碱基之和占该单链中碱基数的比例,该比值一般不同,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
C、双链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C正确;
D、DNA分子中两条单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正确。
故选A。
9. 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 (  )
A. 3、490 B. 4、750 C. 4、1050 D. 4、1120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已知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50个,则A=T=5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70个,该DNA复制n次共形成2n个DNA,需游离的胞嘧啶为m个,则m=(2n-1)×70,该DNA分子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2n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个,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为2n-2,又已知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即(2n-2):2=7:1,则n=4,m=(24-1)×70=1050个,C正确。
故选C。
10.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 RNA的碱基序列中
B. DNA复制、转录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参与
C. 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及逆转录过程都需要模板
D. 所有密码子都能翻译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即RNA的复制和逆转录。
【详解】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
B、参与DNA复制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等,转录是在RNA聚合酶的参与完成的,B正确;
C、遗传信息的复制是指DNA或RNA的复制,DNA复制是以亲代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RNA复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可见,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及逆转录过程都需要模板,C正确;
D、翻译过程中,终止密码子一般不编码氨基酸,因而导致翻译过程终止,D错误。
故选D。
11. 基因表达与生物性状的体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卵双胞胎在长相、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B. DNA甲基化修饰会改变碱基排列顺序,这种变异可以传递给子代
C. 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D. 基因表达的过程会受到该基因表达产物、其它基因、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c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生成mRNA,从而无法进行翻译,最终不能合成Lc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同卵双胞胎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在长相、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A正确;
B、DNA甲基化修饰不会改变碱基排列顺序,只是影响了基因表达和表型,这种变异可以传递给子代,B错误;
C、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C正确;
D、基因表达的过程会受到该基因表达产物、其它基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D正确。
故选B。
12. 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D.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为伴性遗传,设用A和a这对等位基因表示,雌果蝇有:XAXA(红眼)、XAXa(红眼)、XaXa(白眼);雄果蝇有:XAY(红眼)、XaY(白眼)。
【详解】A、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若红眼雌蝇为纯合子,则子代无论雌雄均为红眼,也无法做出判断,A错误;
B、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正确;
C、XAXa(杂合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
D、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故选B。
13. 研究发现在果蝇幼虫中降低lint基因的表达,能影响基因inr的表达(如图),导致果蝇体型变小等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注︰WT为野生型果蝇幼虫lintRi为降低lint基因表达后的果蝇幼虫
A. 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B. lint基因的表达对inr基因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C. 降低幼虫inr基因表达可能使其小型果蝇体型恢复正常水平
D. 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野生型果蝇幼虫inr的相对表达量较低,降低了lint基因表达后的果蝇幼虫,i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说明lint基因能抑制int基因的表达;又当int表达量增加时,果蝇体型变小,可知lint基因表达量增加果蝇体型较大。
【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降低lint基因表达,inr的表达量增加后,会导致果蝇体型变小,可推测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inr的表达量下降,进而可能使果蝇体型变大,A正确,B错误;
C、结合题图,降低lint基因表达,inr的表达量增加后,会导致果蝇体型变小,推测降低幼虫inr基因表达可能使其小型果蝇体型恢复正常水平,C正确;
D、果蝇体型大小与lint基因和inr基因都有关,说明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4. 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只考虑一种分裂方式),得到4个子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至少为一半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Il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
C. 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4N,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 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仅复制一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15N染色体的细胞个数为2、3、4个,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数量为2、3和4个,占子细胞的比例为1/2、3/4、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3/4、1,即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至少为一半,A正确;
B、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14N,即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B正确;
C、若进行有丝分裂,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则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4N,但有丝分裂不进行基因重组,不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通过分析可知,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该细胞分裂为减数分裂,则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仅复制一次,D正确。
故选C。
15.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仅示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分裂后,可得到4种精细胞
B. 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①②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 图甲中等位基因A、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若乙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乙中a来自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①、②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中含有两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出现了等位基因A、a,可能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的结果。
【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可得到基因组合是Aabb和AaBB,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四个精细胞中基因组合分别为:Ab、ab、aB、AB,A正确;
B、分析题图甲,可知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形成了四分体,①、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图甲中等位基因A、a的分离既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若乙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以甲的颜色和形态为依据可推断乙中a来自甲时期的交叉互换(互换),D正确。
故选C。
16. 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1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2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3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 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C. 通过杂交组合2,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D. 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文和表中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掌握位于性染色体不同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并能够根据遗传特点设计实验验证基因存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假设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
【点睛】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互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Y染色体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遗传。
17. 基因表达调控对生物体内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等有重要意义,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miRNA是真核生物中介导基因沉默的一类重要RNA, 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图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填序号)。②过程中少量mRNA可合成大量蛋白质的原因是_____。
(2)由图可知,miRNA基因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研究发现,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中miRNA种类有显著差异,根本原因是______。
(3)研究发现,miRNA的种类与生物体长期所处的环境有关,且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 可遗传给子代。推测这种遗传____(填“属于 ”或“不属于 ”)表观遗传,理由是______。
【答案】(1) ①. ①②③ ②. 一个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出多个蛋白质
(2) ①. miRNA与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结合到mRNA上,抑制翻译 ②.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①. 属于 ②.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解析】
【分析】目的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miRNA通过转录合成前体RNA,前体RNA经加工变成miRNA,miRNA可以和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
【小问1详解】
图中①过程为转录,②过程为翻译,③过程是miRNA可以和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因此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中一个mRNA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出多个蛋白质,因此利用少量mRNA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miRNA与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结合到mRNA上,抑制翻译。miRNA是通过转录形成的,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中miRNA种类有显著差异。
【小问3详解】
研究发现,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可以遗传给子代的,由于该过程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的表达和生物的表型发生了可遗传变化,因此属于表观遗传。
18. 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请回答问题:
第 18 题图
(1)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
(2)图中锥形瓶内应加入____(填“标记”或“未标记”)的大肠杆菌;②过程搅拌的目的是______。推测B和C中放射性较强的是____。
(3)该实验表明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了细胞外,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却具有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外壳。请分析原因________。
(4)亲代噬菌体繁殖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答案】(1)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2) ①. 未标记 ②.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③. C
(3)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
(4)1/4
【解析】
【分析】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小问1详解】
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因此需要用32P先标记其宿主细胞,即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即可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
【小问2详解】
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为区分亲代噬菌体的模板链和新合成的子代DNA链,故用于培养的大肠杆菌应不含标记物,②过程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由于32P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会侵染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最终的实验结果是C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
【小问3详解】
由于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是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因此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外壳。
【小问4详解】
噬菌体的DNA在宿主细胞内为半保留复制,亲代噬菌体繁殖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2÷23=1/4。
19.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H和h控制,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均未知。研究小组让灰身长翅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果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2)若让F1中的灰身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中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4:4:1:1,由此可知B和b、H和h的遗传__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解释(2)中F2中的性状及比例出现的原因,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说:“等位基因B/b和H/h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F1中的雄果蝇在产生配子时不发生互换,而雌果蝇发生互换”。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对该假说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灰身和长翅 ②. BBHH和bbhh
(2) ①. 不符合 ②. 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的比例不符合9:3:3:1
(3)实验思路:让F1中的灰身长翅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让F1中的灰身长翅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及比例。预期结果:若灰身长翅为父本,子代中只有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两种果蝇(比值为1:1);若灰身长翅为母本,子代中有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四种果蝇。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灰身长翅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果蝇,据此可知灰身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灰身长翅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果蝇,据此可知灰身和长翅为显性性状,且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HH和bbhh。
【小问2详解】
因为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比例不符合9:3:3:1,由此可知B和b、H和h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
让F1中的灰身长翅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让F1中的灰身长翅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及比例。若灰身长翅为父本,子代中只有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两种果蝇;若灰身长翅为母本,子代中有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四种果蝇。
20. 性别决定为 XY 型的某二倍体动物(2n=8)是研究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式生物。图 1 为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该动物某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图像(仅表示出部分常染色 体及基因)。请回答问题:
(1)该动物个体为____(填“雌性”或“雄性”),其基因型为_______(只考虑图1中相关基因)。图1细胞中基因B与b分离可发生在_____(时期)。
(2)若用红色荧光标记图1细胞中的基因a,该细胞继续分裂,最终得到的某个配子中含有2个红色荧光点,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已知图1细胞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与核 DNA(c)的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绘出该细胞分裂形成的一个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数量关系柱状图______。
【答案】(1) ①. 雄性 ②. AaBb 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含基因a的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配子
(3)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应为初级精母细胞;图2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为1:2:2且体细胞染色体数为8,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表示雄性动物;据图1可知,该细胞中两条染色体的B和b发生了交叉互换(互换),故该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应为AaBb;B和b属于等位基因,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且此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互换),B和b位于姐妹染色单体,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小问2详解】
若用红色荧光标记图1细胞中的基因a,因此时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应含有2个红色荧光,正常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精细胞应只含有1个红色荧光,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则会导致最终得到的某个精细胞中含有2个红色荧光点。
【小问3详解】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等=8),此时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0),此时的核DNA数目也等于体细胞数目=8,故染色体(a)、染色单体(b)与核DNA(c)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21. 干叶病毒可导致菠菜患干叶病,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某同 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请补充相关内容:
(1)材料用具: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菠菜植 株、干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健康菠菜植株若干,_________。
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干叶病毒,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获得核酸提取液。
③用下表所列的溶液处理菠菜叶片。(请将表中内容补充完善)
组别 A B C D
处理叶片所用溶液 病毒核酸提取物和________ 病毒核酸提取物和 RNA 水解酶 病毒核酸提取物 _________
④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菠菜是否患干叶病。
(2)结果预测及结论:若________,说明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若_________,说 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3)本实验中设置A、B、C、D组实验遵循了自变量控制中的____(选填“加法原理”、“减法原理”或“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答案】(1) ①. 随机均分成四组,分别编号为A、B、C、D ②. DNA水解酶 ③. 蒸馏水
(2) ①. B、C组菠菜患干叶病,A、D组未患干叶病 ②. A、C组患干叶病,B、D组未患干叶病
(3)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解析】
【分析】RNA水解酶可水解RNA,DNA水解酶可水解DNA,通过酶解法去除相应物质,从而判断该病毒的核酸类型。
【小问1详解】
①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应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健康菠菜植株,根据表格内的组别可知应随机均分成四组,分别编号为A、B、C、D。
③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还需要设置对照组。要探究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实验组用病毒核酸提取物处理叶片,对照组需用不含遗传物质的提取物处理叶片。根据酶的专一性,DNA水解酶可以催化DNA水解,RNA水解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因此表中A处加入的是DNA水解酶。另外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还应设计空白对照,D处应该加入的是蒸馏水。
【小问2详解】
若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A组DNA被水解,而B、C组DNA完好,因此B、C组菠菜患干叶病,A、D组未患干叶病;若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B组RNA被水解,而A、C组RNA完好,因此A、C组患干叶病,B、D组未患干叶病。
【小问3详解】
本实验中向实验组加入核酸提取物,应用了加法原理,而用RNA水解酶和DNA水解酶除去RNA或DNA属于减法原理的应用,因此本实验中设置A、B、C、D组实验遵循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生物
1.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有关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测交实验即为演绎推理
B. 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若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时相互干扰,每种性状的分离比不一定为 3:1
D. 任取豌豆的两对性状重复孟德尔实验过程,F2的表型比都为 9:3:3:1
2.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只有等位基因 B. 雄性果蝇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存在Y染色体
C.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体细胞中不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3. 已知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相互交配,所获得的子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基因型为DD和Dd个体表现型不同
B. 种群中存在显性杂合致死现象
C. 含D的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D. 雌雄亲本均产生两种生活力相同的配子
4.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中,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 了重要作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B. 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C. 实验过程中搅拌不充分会影响35S标记组的实验结果
D. 本实验证明DNA是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遗传物质
5. 蜜蜂幼虫若一直取食蜂王浆则发育成蜂王,若一直取食花粉和花蜜则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如图)。敲除DNMT3基因的蜜蜂幼虫一直取食花粉和花蜜也会发育成蜂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胞嘧啶和5 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均可与鸟嘌呤配对
B. DNA甲基化改变了遗传信息,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C. DNA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结合DNA相关区域
D. 蜂王浆可能会使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6. 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基因B、b和T、t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
B. 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均为花纹蛇
C. 让F1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D. 让F1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8
7.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并证明其化学本质是DNA
B.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玻棒搅拌以促进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充分接触
C. 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的复制方式,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离心等技术
8. 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同
B. 不同DNA分子A+T占全部碱基比值一般不同
C. 每个DNA分子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DNA分子中两条单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9. 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 (  )
A. 3、490 B. 4、750 C. 4、1050 D. 4、1120
10.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 RNA的碱基序列中
B. DNA复制、转录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参与
C. 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及逆转录过程都需要模板
D. 所有密码子都能翻译氨基酸
11. 基因表达与生物性状的体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卵双胞胎在长相、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B. DNA甲基化修饰会改变碱基排列顺序,这种变异可以传递给子代
C. 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D. 基因表达的过程会受到该基因表达产物、其它基因、环境因素的影响
12. 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D.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13. 研究发现在果蝇幼虫中降低lint基因的表达,能影响基因inr的表达(如图),导致果蝇体型变小等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注︰WT为野生型果蝇幼虫lintRi为降低lint基因表达后的果蝇幼虫
A. 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B. lint基因的表达对inr基因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C. 降低幼虫inr基因表达可能使其小型果蝇体型恢复正常水平
D. 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结果
14. 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只考虑一种分裂方式),得到4个子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至少为一半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Il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
C. 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4N,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 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仅复制一次
15.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仅示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分裂后,可得到4种精细胞
B. 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①②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 图甲中等位基因A、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若乙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乙中a来自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
16. 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1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2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3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 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C. 通过杂交组合2,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D. 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7. 基因表达调控对生物体内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等有重要意义,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miRNA是真核生物中介导基因沉默的一类重要RNA, 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图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填序号)。②过程中少量mRNA可合成大量蛋白质的原因是_____。
(2)由图可知,miRNA基因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研究发现,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中miRNA种类有显著差异,根本原因是______。
(3)研究发现,miRNA的种类与生物体长期所处的环境有关,且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 可遗传给子代。推测这种遗传____(填“属于 ”或“不属于 ”)表观遗传,理由是______。
18. 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请回答问题:
第 18 题图
(1)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
(2)图中锥形瓶内应加入____(填“标记”或“未标记”)的大肠杆菌;②过程搅拌的目的是______。推测B和C中放射性较强的是____。
(3)该实验表明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了细胞外,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却具有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外壳。请分析原因________。
(4)亲代噬菌体繁殖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19.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H和h控制,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均未知。研究小组让灰身长翅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果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2)若让F1中的灰身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中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4:4:1:1,由此可知B和b、H和h的遗传__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解释(2)中F2中的性状及比例出现的原因,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说:“等位基因B/b和H/h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F1中的雄果蝇在产生配子时不发生互换,而雌果蝇发生互换”。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对该假说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性别决定为 XY 型的某二倍体动物(2n=8)是研究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式生物。图 1 为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该动物某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图像(仅表示出部分常染色 体及基因)。请回答问题:
(1)该动物个体为____(填“雌性”或“雄性”),其基因型为_______(只考虑图1中相关基因)。图1细胞中基因B与b分离可发生在_____(时期)。
(2)若用红色荧光标记图1细胞中的基因a,该细胞继续分裂,最终得到的某个配子中含有2个红色荧光点,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已知图1细胞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与核 DNA(c)的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绘出该细胞分裂形成的一个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数量关系柱状图______。
21. 干叶病毒可导致菠菜患干叶病,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某同 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请补充相关内容:
(1)材料用具: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菠菜植 株、干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健康菠菜植株若干,_________。
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干叶病毒,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获得核酸提取液。
③用下表所列的溶液处理菠菜叶片。(请将表中内容补充完善)
组别 A B C D
处理叶片所用溶液 病毒核酸提取物和________ 病毒核酸提取物和 RNA 水解酶 病毒核酸提取物 _________
④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菠菜是否患干叶病。
(2)结果预测及结论:若________,说明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若_________,说 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3)本实验中设置A、B、C、D组实验遵循了自变量控制中的____(选填“加法原理”、“减法原理”或“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