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5: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殖民扩张的原因及变化。
掌握英国的殖民活动及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殖民扩张、华工出国对美洲、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难点:理解近代殖民扩张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预习新知】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
(1)概况: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结果: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2.族群变化
(1)背景
①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③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概况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影响
①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岛: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④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变动
(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开发美洲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
①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④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影响: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开发大洋洲
(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巩固训练】
1.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2.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美洲印第安人口不断增长
②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③来到美洲的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睦相处
④大量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面是某学生关于独立战争后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知识条目整理,其中正确的知识条目有( )
条目1:“美利坚人”开始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条目2:美国种族融合现象明显,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条目3: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是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条目 条目4:拉丁美洲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的主体文化是英国文化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4.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5.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400万到4000万,语言和方言有一千多种,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6.下表为中国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A.劳工输出导致中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7.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8.1611年,西班牙殖民者要求居住在菲律宾的非基督教华人,每人每年必须缴付8比索的贡税。16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共征收贡税53832比索,1635年共征收116916比索。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这一状况( )
A.源于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B.折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C.导致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D.解决了中国的人地矛盾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1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一系列新国家的建立
C.欧洲人移民到美洲 D.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北京条约》对华工的影响。选择B: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排除A:该条约内容是对国人利益的损害。排除C、D:C、D两项与史实不符。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地区移向未开发地区,具体是从欧洲迁往美洲、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美洲由此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②④正确,故选D;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①错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③错误,故排除A、B、C。
3.答案:A
解析: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条目1错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种族融合现象明显,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条目2错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政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即拉丁美洲国家的军事独裁者,条目3正确;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前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拉丁美洲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的主体文化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条目4错误。因此正确的知识条目有1条,A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地是美洲国家,人口结构中黑奴的比重大,这是三角贸易引入了大量黑奴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植园经济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美洲社会是否出现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扩张对美洲文明的影响。选择B:据材料“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造成了印第安人大量减少,印第安文明最终遭到毁灭。排除A:A项是产生改变的诱因,并非变化产生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印第安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无法得出“引领世界”。排除D:材料没有强调地理大发现对各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华工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贡献。选择C: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输入加利福尼亚,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排除A:“中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说法错误,输出至美国的华工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工输出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并不代表这一现象“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排除D:材料主旨是华工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贡献,而非通商口岸开放与劳工输出之间的关系。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原材料,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等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经济结构单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造成的,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1611年至1635年的20多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华人的征税数量大幅增长,“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船不但为菲律宾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更重要的是运来了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商货:中国丝绸和瓷器。以后的几十年,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把更多的畅销中国货运往墨西哥,从大帆船贸易中赢得高额利润,所以造成菲律宾在华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政治:对日本经济封锁,打击倭寇;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上述历史事件不是导致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菲律宾华人数量的增加无法解决中国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与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相符,故选A;B因果关系混淆,与材料中“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一劳动力过剩问题”描述不符,排除B;C与材料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符,排除C;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排除D。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来到美洲大陆的殖民者将新建立的殖民地以他们家乡的名字命名,故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