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5: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丝绸之路与欧洲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掌握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及其他重要商路
【预习新知】
丝绸之路
(一)地位:①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最著名商路。②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名称来源: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三)发展历程
1.丝绸之路(狭义)
①主要商品/人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②兴起: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③繁荣:汉唐繁荣,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④衰弱: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海上丝绸之路”
①主要商品/人流:卖:瓷器;买:香料、珠宝、金银器皿
②兴起:早在西汉(武帝),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③繁荣:①宋元时期,拥有巨舟、帆索、磁罗盘,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官方和民间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②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①主要商品/人流:茶叶、马匹、蜀地物品
②兴起:汉武帝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主要商品/人流:皮毛、盐、茶;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
5.*汉志商道:(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香料之路”)
①主要商品/人流:香料
②兴起:5-6世纪形成:东方商品海运抵也门,然后用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再进入欧洲。
③繁荣:阿拉伯帝国时期6-7世纪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综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3)“海上丝绸之路”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巩固训练】
1.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见下图)。由此可见,唐代( )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2.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3.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4.下面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贏秦飞廉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5.下面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这两幅图绘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可推知( )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6.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国家,即“昭武九姓”诸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域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7.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极欲开通丝绸之路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进行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联系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8.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约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与边疆民族的矛盾
9.“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10.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他们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也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材料表明“丝绸之路”( )
A.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专用通道 B.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C.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 D.拓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陪葬的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民间制造瓷器的水平,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贸往来。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往来,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涉及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此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B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的有角神兽形象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是指漠北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先秦的图腾崇拜,A项错误。材料中的物种是虚幻的,并非物种交流后形成的真实的动物,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文化上的共同特征,而非文明的多元化,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7世纪时该地区的墙壁上出现描绘中国故事的画作,体现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幅图没有涉及宗教因素,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凿空”西域。选择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进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排除A:汉朝时商品经济并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高度发达”说法夸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进行交流。排除D: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相差1600多年,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丝绸之路的建设。选择B:通过材料中的汉简记载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安到敦煌沿线,政府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中设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西汉时期西安到敦煌段是陆上丝绸之路一部分,这一措施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排除A:材料虽涉及西汉,但没有交代具体时间,据所学可知,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公元前60年。排除C:设置驿置不能“消除”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排除D: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汉朝和边疆民族的矛盾情况。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C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两端的交通大动脉,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成为古代中国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早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物资种类广泛,并不仅仅是丝绸交易的通道,排除A项;“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与“统治区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