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探究全球范围内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表现。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
难点:服饰、钟表、茶叶文化交流活动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预习新知】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后:
特征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条件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表现 ①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②欧洲的产品在美洲市场销售
影响 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工业革命后: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表现:①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③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3.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阻碍世界贸易发展: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促进世界贸易发展:①原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②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影响:
(1)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2)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3)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1)中国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文化得到发展。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7世纪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中国服饰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基调;民国早期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
(3)钟表的传播和流行。国人制作了体现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钟表。
(4)20世纪,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巩固训练】
1.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种植食物和纤维作物。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 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2.下表所示为截取自某校历史读书报告的展示幻灯片。据此判断,该报告的主题最可能是( )
时间 表现
16世纪前 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专门的“茶室”
A.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B.欧亚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世界市场内涵的多样化 D.中西茶文化趋同的历程
3.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可能是茶,也可能是咖啡或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4.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下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5.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当时“文化融会”的主要因素是( )
A.丝绸之路的广泛发展 B.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D.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坚船利炮
6.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出口翻了一番。从1983年起,按商品数量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年递增率达到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这说明( )
A.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效果显著
B.世界贸易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C.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D.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7.20世纪初期,法国设计师波烈推出了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它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并被命名为“孔子”。波烈说:这时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躯体,必须要求解脱。这一设计( )
A.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 B.借助儒学宣传政治革命
C.以东方元素为主 D.具有明显的反专制色彩
8.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国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国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9.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10.如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选择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沦为它们的殖民地,殖民国家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被殖民地区则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不同与变化。排除A:“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是指大工厂制度之下的机器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但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C、D:材料体现的是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和“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与材料内容无关。
2.答案:A
解析:材料呈现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茶”传播的空间范围以及“中国茶”在异域衍生出来的新文化元素,即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故选A项。材料中的空间范围并不局限于欧亚,还有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B项错误。“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说明16世纪前只是在区域间进行贸易交流,并未进入世界市场,C项错误。欧洲国家引入中国茶之后,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并未与中国茶文化趋同,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国际化。选择C:根据材料“中式丝质睡袍”“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可能是茶,也可能是咖啡或巧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欧洲的主教可以穿着中国的丝绸,用中国瓷器喝茶或咖啡或巧克力,反映出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排除A:“生活习惯趋于一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B:材料反映的仅有一位大主教,在当时不属于普通民众。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的全球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并非东方传统手工业的优势。
4.答案:D
解析:该柱状图反映出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体现出各国经济联系的增强,说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D项。A项为该柱状图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已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C两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及所学知识可知,促成“文化融会”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中西方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故选C项。丝绸之路早在汉代就已形成,A项错误。明末实行海禁,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结束于19世纪中期,当时中国是清朝时期,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快,按商品数量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年递增率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这说明世界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故选B项。当时世界贸易组织尚未建立,A项错误。C.D两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时代精神。选择A:20世纪初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法国设计师波烈设计的衣服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的方法,“传统的束身衣……要求解脱”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时代精神。“孔子”的设计突破了欧洲传统的束身衣,体现了当时妇女追求自由、解脱的时代精神倾向。排除B:材料中的“孔子”的设计不等同于儒学,材料也未体现宣传政治革命。排除C:C项所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20世纪初法国已经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反专制”与时间不符。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俄国的饮茶之风和中国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在茶中添加各种辅料,甚至以茶代餐,更加符合俄国人的饮食风俗,说明文化传播中具有本土化的趋势。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向俄国学习,不能体现“交流互鉴”。排除B:材料重点说明茶文化传入俄国后产生的变化,而非茶文化对俄国的影响,且“重塑”说法绝对。排除D:通过材料中饮茶风俗在俄国的变化无法看出当时俄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9.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主要是美洲,与材料中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的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但计划失败,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普鲁士不是英国殖民地,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即18世纪50年代)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取得胜利,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幅图中,印度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证明该图的时间晚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因此远洋运输业不可能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