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4: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身的道德修养
B.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游:出游,春天出巡是“豫”,秋天出巡为“游”
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管理职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 B.为天下理财/为击破沛公军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有槁暴 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B.能克终者盖寡 克:克制,克服
C.有善始者实繁 善:好的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固其根本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亲爱的祖国,让我纵情把您歌唱
C.不念居安思危 和平年代更要居安思危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我们以为战争不久就会停止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多于南亩之农夫 D.秦人不暇自哀
6.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交往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强行表达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人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和归有光”。
B.《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属于一种古代文体,指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奏章,“谏”是“劝谏”之意,并交代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C.胡越,泛指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越地在北,胡地在南,在文中比喻距离遥远,疏远隔绝。
D.《阿房宫赋》中的“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本文写于唐敬宗元年,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大唐帝国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夕。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姿百态。团湖边儿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楼把几个大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哪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幅在《借东风》里扮演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提了好几个地方才挂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
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的亲水平台,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说,这些水鸟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大杂院走去。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③正当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一个劲儿小声劝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魂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
他向听众挥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
耿老拨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第②句运用双关手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11.《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2.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材料一: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夫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分)
黑貂之裘A弊B黄金百斤C尽D资用乏E绝F去秦G而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文中指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书,文中指书籍。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
C.封,文中指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除”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文言文翻译。(每题3分,共6分)
(1)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共9分)
过洞庭青草湖
[宋]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
【注】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
1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本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
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
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D.黄庭坚作诗,善取古人之言,化为己用。本诗引用、化用前人诗句,体现出他“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风格。
19.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时的作品,且都处于仕途不顺的时候,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6分)
五、名句默写。
20.填写合适的句子,(每空1分,共15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这一观念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也得到了体现。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司马光“拒谏”的指责。
(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的行事准则及原因,也是王安石刚决精神的体现。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反问,对秦始皇巧取豪夺,搜刮唯恐不尽,挥金如土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谴责。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将重蹈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面对怨诽很多的指责,用“____________”进行回答,也体现了作者早有预料。
六、语言运用。(共5分)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众多文人而言,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是精神的归属。至少自唐代开始,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 A ,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丁)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 B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分)
22.“‘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在发表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指出:“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人类探索与发现的脚步从未停止,不断用创新推动文明进步,而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正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向前。
学校要创办校刊《新青年杂志》,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为其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答案:B。 豫游:出游,皇帝春天出巡为“游”,秋天出巡为“豫”。
2.答案:B。 B项,都翻译为“替”。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3.答案:B。 克:能够
4.答案:C。 两个“居安思危”均为“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的意思。A项,树根/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放纵情感/尽情。D项,作为/认为。
5.答案:D。 A、B、C三项为介宾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句。
6.答案:D。 A项“焉”:形容词词尾;句末语气词。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介词“比”。
7.答案:C 强聒:喋喋不休,唠叨不休
8.答案:D “胡越泛指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在文章中比喻双方距离遥远,疏远隔绝”
二、现代文阅读。
9.答案:D(“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不当)
10.答案:D(“对鼓佬的刻意刁难”错误)
11.答案:①老耿是一个喜爱京剧,广受赞誉,名望很高的人。《借东风》广受赞誉,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2分)②再唱《借东风》,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答案①展示人物心理。细微地写出了耿老感动于被认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②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③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6分。每点2分。若从其它角度答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13.答案BDF [“黑貂之裘”作主语,“敝”作谓语,应在“敝”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黄金百斤”作主语,“尽”作谓语,应在“尽”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资用”作主语,“乏绝”作谓语,应在“绝”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14.答案:D [A.正确。“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解释为“趋向”;B.正确。“家书抵万金”的“书”解释为“书信”;C.正确。“既东封郑”的“封”解释为“把……当作边邑”;D.“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不同”错误。均为“除去,清除”。]
15.答案:B [“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错误。由原文“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可知,妻子、父母不理解自己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自己游说秦王失利。]
16.答案
(1)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信它。
(2)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阻止左右大臣的言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17.答案
(1)为什么要让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2)盘庚迁都,怨恨的是百姓,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罢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秦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从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
材料二: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18.答案:C。“因此由衷地感到高兴”错误,“犹胜杜陵老”仅仅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和苦中作乐的情怀。
19.答案:①黄庭坚虽然处于洞庭湖上,但要继续前行,面对岭南的荒蛮与苦楚,他“行矣勿迟留”,表达出了一种坚毅和不屈服的态度。②张孝祥是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沉浸于洞庭湖的美景,内心变的十分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世俗,变得豁达超然。
五、名句默写。
20题。情景式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答案: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答案: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答案: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4)答案:辟邪说;难壬人
(5)答案: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六、语言运用。
21.答案:A与乡村并无交集B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C(“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强调了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紧承前句“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同时也是后一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的原因)
七、作文
23题。(60分)
【审题】
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材料,一部分是提干要求。从材料对写作的启示角度分析,材料引用了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在发表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这几句话的中心含义是要创新才不至于衰亡,这段话发表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则说话的目的首要是告诫启发当代青年,要“日新求进”,即民族需要创新,青年要懂得创新。因而,写作时,可以围绕青年人需要创新精神来立意。“不断用创新推动文明进步”,这就揭示了创新的意义;“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这句话解释了创新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正确做法是不退缩,勇往直前;“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向前”,这几句话揭示了创新的条件。以上三个层面,可作为分论点来论证,也可以分别独立成文,作为中心论点来论证。
从任务驱动角度分析,本次作文是为了给学校创办的校刊《新青年杂志》投稿,因而写作对象应是当代新青年,写作中要为当代青年指明奋斗方向,引导包括自己在内的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立意】(1)青年需要创新精神;
(2)创新途中永不退缩;
(3)争做新时代新青年,勇于担当,勇于创新。
【素材】
(1)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一颗善于洞察的心,他们不会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异常的元素,而会将这作为难得的创造机会深入研究,从而有所创新,有所收获。如果不去创新,虽然避免了辛劳与失败,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跌倒一万次,第一万零一次仍能微笑站起来的人生活永远难不倒他。也许奔流掀不起波浪,也许攀援却达不到顶峰,但我们毫无怨言,因为勇于创新,人生无悔。
(2)创新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无畏,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生命绿洲的快乐。创新的过程是美丽的,充实的。孕育着希望与憧憬,它因此魅力无限。吸引着我们为之奋斗,让梦想的翅膀劲舞苍穹,领略搏击长空的豪迈与洒脱。学徒阿信没有按客人的要求而选择了更适合她的发型,虽然客人大发雷霆,但得到她朋友的肯定后登门道歉,并指名以后要阿信理发。创新要敢于尝试,才能积累成功的财富,让人生闪耀别样的光彩。创新可能一开始并不被认同,但时间的洪流会带来最客观公正的评价。
(3)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科技日新月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正席卷全国,很多年轻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注重实践,努力探索,争取早日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