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课件+教案+测评练习(2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课件+教案+测评练习(2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12-01 13:11:41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九年级数学
上册2、5、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课时)
【课 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仰角、俯角的意义;
2、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题意及测量术语绘出示意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4、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将某些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转化为数学问题;
2、感悟抽象、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形成主体意识,评价意识,初步养成积极探究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更好的激励学习.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恰当的几何模型,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性;通过变式练习,使重点强化并能灵活运用;注意让学生自我探究、积极参与,采用灵活、多样,求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他们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比、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各边、各角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A层学生的知识基础掌握扎实牢固,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强,相信他们学习本课内容不会有困难;B层学生知识基础比较牢固,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但他们在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也比较牢固,但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弱,他们在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会有困难,且遇到新的定义,更有难度。
【教学方法】: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合作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归纳,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教具准备】: 测角仪、简易侧倾器、刻度尺、三角尺,多媒体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自主预习教材53页到55页内容,弄清仰角、俯角的意义;
2、每小组自制一个简易侧倾器;
3、思考: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4、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关键是找出实际问题中的 ,直角三角形 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5、找出自己或小组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准备上课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解直角三角形常用到的关系式有哪些?
(1) 三边关系:a2+b2=c2
(2) 两锐角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每一个边、角关系式又可推出2个,希望同学们灵活应用。
【设计意图】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作为已有信息,通过复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便于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灵活应用。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欲
播放多媒体,图文并茂,配有音乐和解说
情境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最高的建筑,
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在塔顶俯瞰
上海风景,美不胜收,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壮观景色。
你想知道东方明珠塔有多高吗?
情境2:我们美丽的家乡——寿光,位于美丽的弥河两畔,走在城区宽阔的公路上,街道两旁的路灯千姿百态,电视塔巍峨耸立,宏伟壮观,令人流连忘返。那你知道千姿百态的路灯和电视塔的高度吗?
情境3:美丽而充满书香气的留吕初中,人杰地灵,
培育了无数英才栋梁。每逢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
国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我们注视着国旗冉冉
升起,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你会想到升旗也与
我们的数学有关吗?你知道旗杆的高吗?
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旅游中感知解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三、探索新知
一、学习仰角、俯角的定义
1、自主学习:(投影)
自主学习课本54页小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叫仰角? 什么叫俯角?
(2)请用动作演示仰角、俯角;
(3)试举出实际生活中仰角、俯角的例子。
友情提示:
(1)先自主学习,然后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说一说;
(2)如果有疑问,小组讨论解决。
2、检测学习效果,多媒体演示。
(注:检测与多媒体演示穿插进行)
小 资 料:在实际测量中的角
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仰角;
(即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
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俯角.
(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
温馨提示:(1)仰角和俯角必须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
而非视线与铅垂线所夹的角;
(2)仰角和俯角都是锐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检查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穿插多媒体动画直观演示,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跟踪练习
如图:由A看向B仰角为50°,
则由B看向A的俯角为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数形结合的情境中体验新知,
诱导学生主动思维,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测角仪知识介绍
测量仰角、俯角常用的工具是测角仪。
【设计意图】:展示工具图片,使学生对“测角仪的高”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中的表述,准确地将实物转化为几何图形。
为了测量仰角和俯角,如果没有专门的仪器,可以自制一个简易测倾器.如图所示,简易测倾器由铅锤、度盘、支杆和螺栓四部分组成,度盘可根据需要绕中心转动。使用时,将侧倾器度盘的顶线对准被测目标,铅垂线与度盘上00刻度线之间的夹角就是所要测定的仰角或俯角。
二、探究新知:
(一)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决塔高:
(1)自主探究:
为了测量东方明珠塔的高度,同学们在距离东方明珠塔200 米处
的地面上,用高1.20 米的测角仪测得东方明珠塔顶的仰角
为60°48 ′.利用上述数据,你能求出AB 的长吗?
参考数据:tan60°48 ′≈1.7893 (试一试)
温馨提示: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一生板演
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适时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
(3)集体共享,解决疑难
1、评价板演同学的做题情况:
2、评价小亮的做题情况:
师:我们看小亮是怎么解决的:(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根据测量的结果,小亮画了一张示意图,其中 ( ) 表示东方明珠塔,
( ) 为测角仪支架的高,DC= ( )米,CB= ( )米,
∠ADE= ( )。
然后汇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题方法。把问题抛给学生,对其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有所帮助;同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验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作图,学会解决方案。
2、解决旗杆高:
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20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为30°,若双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高度为多少米?(用含根号的式子来表示).
温馨提示:(1)先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共享,解决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派小组代表板演
3、思考与感悟:
解题思路与方法小结: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怎样解决?
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温馨提示:
自己先思考、归纳、总结;
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分享共赢
最后教师投影
思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方法:(1)分析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选择合适的三角比,从而求得问题答案。
数学思想: 1.数学建模思想.
2.数形结合思想.
3.转化思想.
(二)活学活用,巩固提升:
1、解决例1:
如图,一架飞机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在空中A处发现海上有一目标B,仪器显示这时飞机的高度为1.5km,飞机距目标3km,求飞机在
A处观测目标B的俯角。
师:1、多媒体动画演示问题情境;
提出思考问题:(投影)
(1)俯角开始在图中没有,怎么办?
(2)直接求行不行?哪个角与它相等?
(3)“仪器显示这时飞机的高度”反映了图中AC与海平面什么位置关系?
(4)在这个抽象图中,已知哪些条件,还要求哪些条件?
处理方法:
(1)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3)集体交流,共享优秀成果。
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给学生解答相关的问题;最后,让解决方案比较优秀的小组上台展示解题思路,集体进行评价。
2、变式训练:
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做变式一或变式二:C层学生做变式一,A层学生做变式二,B层学生自主选择
变式一: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5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α=30°,求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
变式二:如图,在地面B处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在飞机_____米高时,它在地面上的投影点C与B点之间距离是200米。
【设计意图】:变式一简单,变式二稍有难度,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决例2:
武汉长江二桥为索桥,AB和AC分别是直立塔AD左右两边的两根最长的钢索。已知AB=AC,BC=100m,AB与BC的夹角为30°,求钢索AB的长及直立塔AD的高。
处理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考,探索解决方法;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并展示解题过程;
集体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三、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
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设置此题,使优秀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反思评价,分享共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与同学分享;
从知识、方法、思想、经验等方面谈
2.你还有什么疑问与困惑?与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题思路:
五、学后检测: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自主选择)
A组 牛刀小试
1、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小明在离电线杆22米的C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30°,求电线杆AB的高.
2、如图,厂房屋顶人字架的跨度为10 米,上弦AB=BD,∠A = 30° .求中柱BC 和上弦AB 的长
B组 勇攀高峰
1 .如图,在电线杆上离地面6 米处用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求拉线AC 的长和拉线下端点A 与线杆底部D 的距离(精确到0 . 1 米).
2、两幢大楼相距110米,从甲楼顶部看乙楼顶部的仰角为26°,如果甲楼高35米,那么乙楼的高为多少米?(精确到1米,tan26≈ 0.4877)
C组:综合应用,升华提高
如图,一架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BC = 4 米,底端到墙根的距离
AC = 3 米. (1)求梯子的长度; (2) 如果把梯子的底端到墙角的距离减少0 . 5米,那么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是多少?
拓展延伸:我要飞的更高(选做)
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40m的D处观察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60°,观察底部B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
六、布置作业:
1、分层作业:
课本P60习题2.5 1、2题 (必做)
练习册P22第5题(选做)
2、实践探究作业
学校操场上的国旗杆要更换,要求新旗杆与旧旗杆一样高,学校决定把测量旧旗杆高的任务交给我们,请你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方案,画出示意图,并计算出旗杆的高。(相关数据用字母表示)
若旗杆底部不能直接到达,你还能设计出来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作业1: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作业2:目的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3.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评测练习
A组 牛刀小试
1、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小明在离电线杆22米的C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30°,求电线杆AB的高.
2、如图,厂房屋顶人字架的跨度为10 米,上弦AB=BD,∠A = 30° .求中柱BC 和上弦AB 的长
B组 勇攀高峰
1 .如图,在电线杆上离地面6 米处用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求拉线AC 的长和拉线下端点A 与线杆底部D 的距离
(精确到0 . 1 米).
2、两幢大楼相距110米,从甲楼顶部看乙楼顶部的仰角为26°,如果甲楼高35米,那么乙楼的高为多少米?(精确到1米,tan26≈ 0.4877)
C组:综合应用,升华提高
1、如图,一架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BC = 4 米,底端到墙根的距离
AC = 3 米. (1)求梯子的长度; (2) 如果把梯子的底端到墙角的距离减少0 . 5米,那么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是多少?
2、如图,甲乙两幢楼之间的距离CD等于40米,现在要测乙楼的高BC(BC⊥CD),小明所选观察点A在甲楼一窗口处,AD∥BC.从A处测得乙楼顶端B的仰角为32°,底部C的俯角为25°.求乙楼的高度.(参考数据:sin32o≈,tan32o≈,
sin25o≈,tan25o≈.)
拓展延伸:我要飞的更高
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40m的D处观察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60°,观察底部B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