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推理能力逐渐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本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正式学习演绎推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体会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数学结论的过程。这为以后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 1.理解基本事实、证明、定理的含义,掌握本节课提出的基本事实。
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感受证明的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能力目标 : ?灵活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化语言的使用。
难点:如何正确写出“已知”、 “求证”,探索证明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 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
1、1. 从课本P161-165中找出基本事实(公理),证明和定理的定义,对位互读一遍。
2. 公理和定理的根本区别是公理不需要__________得出,而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 得出。
3.下列命题不是公理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形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5.证明过程的推理依据包括命题给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学过的 _________ ,已经证明过的 ________________ 。
活动目的:让学生探讨、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学会合作,归纳。对课本已有的定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 精讲点拨
活动内容:求证: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老师结合合作探究4进行讲解,并在黑板板书。
活动目的:老师进行讲解,并板书,给学生一个示范的例子。是学生明白怎样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2的讲解。学生板演。
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如图已知:∠1=∠2 ∠3=80°,则∠4=
课本P161练习1、2
第四环节 拓展提升
在括号内填写理由。
已知: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P和Q,AB⊥EF。
求证: CD⊥EF
证明:∵AB//CD( ) ∴∠EPB=∠PQD﹙ ﹚
∵AB⊥EF( )
∴∠EPB是直角( ) A B
∴∠PQD是直角( ) C D
∴CD⊥EF( )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1.知道了什么是基本事实(公理),证明和定理,那些是学过的公理。
2.掌握了几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能够正确将语言叙述的定理进行证明.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第六环节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1.根据“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结合图形,填空: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成的内错角。
求证: ∠1=∠2
证明:∵a∥b﹙ ﹚
∴∠2=∠3﹙ ﹚
∵∠1=∠3﹙ ﹚
∴∠1=∠2﹙ ﹚
2.如图,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G、H,已知∠1=∠2=500°,GM平分∠HGB交直线CD于点M,则∠3= _____________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已知AB//CD,AD//BC,试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四、教学反思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
本节课要强调做题的步骤,证明题的书写格式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语句属于命题的是( )
A、作线段AB=5 cm 。B、平角是一条直线。 C、你好吗?D、一定大于0吗?
2、如图 已知AB∥CD,若∠A=,∠E=, 则∠C=( )
A、、B、、C、,D、。
3.有下列命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2)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相等的角是对顶角(5)如果∠1=∠2,∠2=∠3,那么∠1=∠3其中正确的有( )个
A、2个。B、3个。C、4个。D、5个。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一个锐角,B、一定有一个钝角。 C、一定有一个直角。D、一定有一个不是钝角。
5、如图:AB//CD,点E在CB的延长线上,若,则
A、 B、、C、 D、20
6.如图,AB∥CD,AF 分别交AB、CD于A、C并且CE平分∠DCF,
∠1=800 ,则 等于(?? )
A.40°? B.50°? C.60°? D.70°
7.如图, ,那么 等于(?? )
A.180°? B.360°? C.540°? D.720°
8.△ABC中,∠C=900,AC=B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点E,若AB=10则△DBE周长为( )
A.10 B.8 C.12 D.9
9.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并且∠B=∠C,那么补充下列
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ABE≌△ACD的是( )
A.AD=AE B.∠AEB=∠ADC C. BE=CD D. AB=AC
二.填空题
10、已知在△ABC中,∠A=, ,且BD=CE,则△ABC是 ____________ 三角形。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已知∠C=∠D=,AB=AE,增加下列一个条件⑴、AC=AD,⑵、BC=ED,⑶、∠B=∠E,⑷、∠1=∠2,其中能使△ABC≌△AED成立的条件有( )个。
12、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
13、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已知是____________,求证是________________ 。
14.根据“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结合图形,填空: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成的内错角。
求证:
证明:∵a∥b﹙ ﹚
∴∠2=∠3﹙
∵∠1=∠3﹙ ﹚
∴∠1=∠2﹙ ﹚
三.求证: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如图已知:∠1=∠2 ∠3=80°,求∠4的度数。
五、在括号内填写理由。
已知: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P和Q,AB⊥EF。
求证: CD⊥EF
证明:∵AB//CD( ) ∴∠EPB=∠PQD﹙ ﹚
∵AB⊥EF( )
∴∠EPB是直角( ) A B
∴∠PQD是直角( ) C D
∴CD⊥EF( )
课件12张PPT。5.3什么是几何证明想一想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 式,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下列命题不是公理的是( C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根据题意 、 画出图形 。
(2)结合图形写出 已知 、求证 。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5.证明过程的推理依据包括命题给出的 已知条件 ,已经学过的 定义 、 基本事实 ,已经证明过的 定理 。 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如图已知:∠1=∠2 ∠3=80°,
则∠4=80°拓展提升:在括号内填写理由。已知: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P和Q,AB⊥EF。
求证: CD⊥EF
证明:
∵AB//CD( )
∴∠EPB=∠PQD﹙ ﹚
∵AB⊥EF( )
∴∠EPB是直角( )
∴∠PQD是直角( )
∴CD⊥EF(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垂直的定义等量代换垂直的定义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是基本事实(公理),证明和定理,那些是学过的公理。
掌握了几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够正确将语言叙述的定理进行证明.
知识回顾:达标检测:1.根据“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结合图形,填空: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成的内错角。
求证: ∠1=∠2
证明:∵a∥b﹙已知 )
∴∠2=∠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对顶角相等 ﹚
∴∠1=∠2﹙等量代换 ﹚ 达标检测: 2.如图,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G、H,已知∠1=∠2=50°,GM平分∠HGB交直线CD于点M,则∠3= 65°
3.已知AB//CD,AD//BC,试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解: 达标检测 理由:∵AB//CD( 已知 )∴ ∠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D//BC(已知) ∴ ∠2﹢∠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1﹦∠2(等量代换)相等
3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