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最后两周冲刺卷02(湘渝徽卷)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却多用占筮。卜是在龟甲上钻孔之后用火烧,根据其裂纹的形象断吉凶。筮则是用蓍草起卦,卦象形成后,须经分析推理,逻辑判断,方可定出吉凶。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天道”不再规范“人事” B.民本思想成为主流价值
C.统治者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人的主观力量受到重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殷人的龟卜单靠自然,周人的占筮却重人为(用蓍草起卦,卦象形成后,须经分析推理,逻辑判断,方可定出吉凶),说明西周时期人的主观力量受到重视,D项正确;周人通过占筮定吉凶,说明当时“天道”依旧在规范“人事”,排除A项;周文化中虽蕴含着民本思潮,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主旨突出殷周时期“卜筮”变化,C项未体现这一变化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汉代田庄经济的相关记载。“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都反映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容易削弱中央集权,但题干并没有说明已经出现地方割据,排除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高祖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总管、刺史向朝廷举荐人才。武则天长安二年曾一次授官“百余人”;长安三年,增“置员外郎二千余员”。唐中宗时期所谓“斜封官”多达“数千员”。在唐代的统治阶层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由此可见,唐代( )
①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 ②科举制度缺乏社会基础
③选官用人机制尚需完善 ④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大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所示为唐代统治阶层出身占比情况“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说明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大,④说法正确;武则天时期和唐中宗时期,皇帝亲自授官,表明选官用人机制尚不够完善,③说法正确,D正确;科举制度加快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适应了广大的庶族地主和平民的需要,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①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4.北宋时期,市镇官员监镇官主要负责财税,后来有了治安职责。到了南宋,镇内的司法权、慈善事业及教育的管理权也归于监镇官。这反映出宋代( )
A.藩镇割据局面重现 B.市镇行政级别提升
C.政府强化基层治理 D.传统经济发生质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随着市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需要加强对市镇的治理,所以市镇官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多,C项正确;这里的镇,不是藩镇,而是工商业市镇,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级别提升,排除B项;这只能说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是在封建经济限度内的,并没有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
5.明成祖初年,对日本来贡曾“厚礼之”。此后,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的规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也逐渐“朝贡不常”。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 B.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朝贡贸易缺乏动力支撑 D.海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的旧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也逐渐‘朝贡不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限制较多且利益有限,所以当明朝严格执行规定后,朝贡贸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动力支撑,导致其他国家朝贡不常,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中国对日贸易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是否出现逆差,排除 A 项;题干没有体现日本经济发展状况,排除 B 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朝贡贸易的情况,与海禁政策的成效关系不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1862至1864年,戈登带领英国工兵部队对上海、苏常以及杭嘉湖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图测绘。他们测量军事据点的地理形势,考察主要河流的通航情况,第一次用西法准确绘制出太湖平原的地图。戈登这一行为的直接意图是( )
A.传播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 B.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促进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862至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态度和行动,戈登及其带领的英国工兵部队的行为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表明他们在为军事行动做准备,B项正确;虽然他们确实使用了先进的测绘技术,但根据历史背景和行为分析,传播技术并非他们的直接意图,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虽然时间上有重叠,但戈登的行为更直接地与军事行动相关,而非洋务运动,排除C项;虽然地图测绘有助于了解江南地区情况,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戈登部队的具体行为,“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与他们的直接意图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如图为1908年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统计图(部分,单位:所)。据此推知,这种教育领域的现象主要缘于( )
A.朝廷选官制度的变革 B.公务员等级制度的实行
C.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D.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较多,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08年)和所学知识可推知,这与当时朝廷进行学堂选官、废除科举制等有关,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没有实行公务员等级制度,排除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起步,排除C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察冀边区出现前线剧社、吕梁剧社、黄河剧社、太行山剧社、抗敌剧社、儿童演出队等剧社,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小分队巡演与较大规模演出活动相结合,广泛进行宣传演出活动,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材料所述做法旨在( )
A.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
C.满足基层社会娱乐需求 D.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前线剧社、吕梁剧社、黄河剧社、太行山剧社、抗敌剧社、儿童演出队等剧社,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小分队巡演与较大规模演出活动相结合,广泛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这些做法旨在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是在国共对峙时期,与材料抗日的主旨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基层社会娱乐需求的满足,排除C项。故选D项。
9.“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农业机械、矿山设备、军用飞机、民用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工业生产,均已建设起来。这表明,这一时期( )
A.轻重工业得到均衡发展 B.工业体系构建渐趋合理
C.工业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D.产业结构实现重大突破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信息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许多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建立起来,这推动了工业体系渐趋合理,有利于平衡轻重工业间的结构,B项正确;“轻重工业得到均衡发展”的说法与符合题干主旨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工业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一五”计划“并未是产业结构实现重大突破,与史实不符,况且当时我国仍然是农业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0.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
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与当时国家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D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知,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作用还是较为显著的,“作用相对有限”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到1952年底,我国农业经济已全面恢复,排除B项;材料没有调整国民经济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印度古代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撕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六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印度算学以朋友之间扯断珍珠作为情境,引入算学题目,体现出古印度算学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特点,D项正确;“源自商品经济”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算学是实际应用的学问,不能体现重视理论概括与抽象思维,排除C项。故选D项。
12.如图为意大利画家马萨乔创作于1420年代的代表作《纳税银》。在《纳税银》中,马萨乔巧妙的利用光线下的衣皱和人物脚下的影子表现人物的体量感,并通过处理近远景的虚实、色调冷暖来塑造空间关系。该画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转型 B.科学革命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人文主义的弘扬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从材料信息可知,意大利画家马萨乔创作于1420年代的代表作《纳税银》,突出表现了逼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观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弘扬,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文艺复兴的转型,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宗教改革1517年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3.按照规定,英国近代文官考试适用于“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未在政治部门、司法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根据特殊规定提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从王室的年俸中支薪的工作人员”。据此推知,英国近代文官政治( )
A.滋生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B.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C.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说明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的适用范围,选拔出的文官未在政治部门、司法部门等部门任职,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据此推知,英国近代文官考试的实施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英国文官政治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负担减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世纪20年代,斯米尔诺夫指出:苏联新的富裕农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富农、剥削者和“村社的破坏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雇佣雇农,经商和放高利贷。另一类是富裕的劳动农户,他们以家庭劳动为基础,并基本上致力于农业生产。推动当时苏联“新的富裕农民”阶层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采用的是市场机制,因此,农民中就可能出现通过市场竞争和发展生产,出现富裕农民,C项正确;十月革命并非直接原因,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消灭富农,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的余粮都被收集了,难以出现富农,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实行的是公有制,不存在富农之说,排除D项。故选C项。
15.有学者在论及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时说,它“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 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苏英法的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该历史事件是( )
A.国际联盟的创建 B.《非战公约》的签署
C.《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D.德国突袭波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这一过程中“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C项正确;国际联盟的创建、《非战公约》的签署不涉及到“削弱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排除AB项;德国突袭波兰,苏联也参与瓜分波兰,而且德国突袭波兰,英法是对德宣战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欧洲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大量吸纳东欧国家加入,提出北约“战略新概念”;而在亚太地区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提出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政策的延续 B.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
C.冷战竞争的烈度增强 D.世界局势日益动荡不安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北约东扩是增加美国控制的北约的影响力,美国力图借助北约控制欧洲;构建亚太地区的美日军事同盟,也是为了控制亚太。这两项政策都是加强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体现出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B项正确;门罗主义针对的拉丁美洲,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中期冷战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构建单极世界”,和平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战争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一 希腊化时代的雅典已经沦为马其顿势力范围内的政治配角, 新兴的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城),在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济繁荣使托勒密王朝得以延揽大批著名学者,从而开启了古典学术史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采用雅典模式,邀请雅典著名学者指导图书馆建设。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许多杰出学者都曾作为馆员工作,或与图书馆有关系。作为古代世界最大的皇家研究院,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的翻版,是一个教学和研究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在语言学、文学和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代表性的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提尼。
——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 独立后,拉美国家带有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制度安排成为了各国的一致选择,但实际上真正掌握着政局走向的是各色考迪罗。他们在政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内行事,扮演着总统、省长和部长等各种角色。因为, “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迪罗来维持”。考迪罗统治秩序有其制度支柱。独立战争摧毁了旧秩序,建立了新秩序。军队在除旧布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军队及其领袖考迪罗也因此在新的统治秩序中毫无疑问地居于核心地位。依附于政权的天主教会主张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现有秩序的无条件遵守,此外,考迪罗本身就是大地主,考迪罗制在本
质上就是大地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体制。“拉美各国在独立后都程度不同地遭受了考迪罗主义的危害。考迪罗制度是造成拉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
材料三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各方面的构建和发展中,印度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弱的多,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整合形成过程中“英国化”痕迹很重,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已扎下根。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之一,奠定了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现代印度社会分化为众多社会集团,各个集团经济实力、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而国家则需要不断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的政治心理。因此,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印度国家权利的多元化。
——摘编自郭祥俊《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提尼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拉丁美洲考迪罗们能够维系统治秩序的“支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考迪罗体制确立的影响。 (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6分)
【答案】(1)历史条件:亚历山大城的修建及其作为托勒密埃及都城地位的确立;雅典地位的衰退及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趋势;亚历山大东征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活跃;托勒密埃及统治者对文化的赞助;经济的繁荣;城内图书馆和博学园的开设及学者的持续学术研究。(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8分)
成果: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每点1分,共3分)
(2)支柱:大地产制(或答“大地主阶级”);军队;天主教会。(每点1分,共3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独立战争后拉美的政治秩序稳定;表面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框架;长期而言,不利于拉丁美洲的近代化(或答是拉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特点:英国化的痕迹重(主流文化是西方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的多元复杂性(国家权利的多元化)。(每点1分,答两点即可2分)成因:英国对印度长期的殖民统治,输入西方政治文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采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国大党对印度建国原则的规定;印度本身族群、宗教等的多样性及种姓制度的影响;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一“希腊化时代的雅典已经沦为马其顿势力范围内的政治配角,新兴的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城),在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联系所学,可得出亚历山大城的修建及其作为托勒密埃及都城地位的确立,雅典地位的衰退及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趋势;根据材料一“经济繁荣使托勒密王朝得以延揽大批著名学者,从而开启了古典学术史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采用雅典模式,邀请雅典著名学者指导图书馆建设”,可得出托勒密埃及统治者对文化的赞助;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许多杰出学者都曾作为馆员工作,或与图书馆有关系。作为古代世界最大的皇家研究院,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的翻版”,可得出城内图书馆和博学园的开设及学者的持续学术研究,再联系所学,还有亚历山大东征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活跃。
第二小问成果,根据题干“指出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提尼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拉丁美洲。第一小问支柱,依据材料二“独立战争摧毁了旧秩序,建立了新秩序。军队在除旧布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军队及其领袖考迪罗也因此在新的统治秩序中毫无疑问地居于核心地位”,可得出军队;根据材料二“依附于政权的天主教会主张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现有秩序的无条件遵守,此外,考迪罗本身就是大地主,考迪罗制在本质上就是大地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体制”,可得出天主教会、大地产制。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迪罗来维持”联系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独立战争后拉美的政治秩序稳定;根据材料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独立战争后拉美的政治秩序稳定”与“他们在政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内行事,扮演着总统、省长和部长等各种角色”等,可得出表面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框架;根据材料二“拉美各国在独立后都程度不同地遭受了考迪罗主义的危害。考迪罗制度是造成拉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得出长期而言,不利于拉丁美洲的近代化。
【小题3】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印度。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在其整合形成过程中‘英国化’痕迹很重,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已扎下根”,可得出英国化的痕迹重(主流文化是西方政治文化);根据材料三“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印度国家权利的多元化”,可得出政治亚文化的多元复杂性(国家权利的多元化)。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三“英国化”与“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已扎下根”联系所学,可得出英国对印度长期的殖民统治,输入西方政治文化;根据材料三“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更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之一,奠定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可得出国大党对印度建国原则的规定;再结合所学,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采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使得并没有通过暴力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从而有利于保存英国化的痕迹;根据材料三“不断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的政治心理”联系所学,可得出印度本身族群、宗教等的多样性及种姓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三“在现代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各方面的构建和发展中”,可得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答案】(1)原因:经济地缘优势;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相同之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8分)
【详解】(1)本题是原因、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可得出经济地缘优势;由材料“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及所学可得出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第二小问相同之处:由材料“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可得出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可得出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67~1894年中外贸易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
类别 年份 进口总值 进口商品比重(%) 出口总值 出口商品比重(%)
鸦片 棉布、棉纱 铁、锡、火柴、煤、糖、煤油 茶叶 生丝 棉花、牛皮、羊毛等
1867~1869 64283 39.81 28.86 31.33 58041 56.04 31.44 12.52
1870~1874 66422 39.12 32.30 28.58 66720 52.69 33.67 13.64
1875~1879 72 868 41.84 26.82 31.34 71 332 48.22 31.25 20.53
1880~1884 79 050 37.49 29.43 33.08 70 804 45.53 26.66 27.81
1885~1889 102 722 27.48 34.70 37.82 83 484 36.98 23.57 39.45
1890~1894 141 932 21.10 34.98 43.92 107 083 27.29 24.09 48.62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对比表中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提取一项数据并说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信息: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值有较大的增长。(1分)
历史现象: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特权。(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通商口岸不断增多,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的逐渐丧失等。)为扩大对华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经济科技发展,工业品产量迅速增长,竞争力增强;(答出具体表现可相应给分,如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等。)近代交通迅速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铁路、轮船航运业迅速发展,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对中国输出商品的运程,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近代通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上海—香港、香港—伦敦间海底电缆接通。)(8分)
综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大幅度增长,表明当时的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示例二
信息:19世纪后期,中国外贸入超数额不断扩大。(1分)
历史现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1分)
阐述:从出口商品总值来看,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但进口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额越来越大,表明当时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不断增强。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当时中国主要进口机制消费品,如棉制品特别是铁、锡、火柴、煤等的比重快速增加,出口农业加工产品和原料,如棉花、皮毛等出口量增大且增长较快,这说明中国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8分)
综上,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清政府丧失了越来越多的主权,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及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2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表格包含当时中国进出总值、出口总值,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年份的变化,从材料中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提出的问题。如可以提取信息: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值有较大的增长。根据信息反映了现象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其次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和反映的现象,进行阐述,运用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特权。为扩大对华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经济科技发展,工业品产量迅速增长,竞争力增强;近代交通迅速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近代通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最后总结,综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大幅度增长,表明当时的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其他信息也可以提取,如信息:19世纪后期,中国外贸入超数额不断扩大。反映历史现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其次根据近代中国受到列强侵华战争影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过程阐述。 如从出口商品总值来看,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但进口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额越来越大,表明当时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不断增强。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当时中国主要进口机制消费品,如棉制品特别是铁、锡、火柴、煤等的比重快速增加,出口农业加工产品和原料,如棉花、皮毛等出口量增大且增长较快,这说明中国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总结:综上,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清政府丧失了越来越多的主权,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及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2024年高考最后两周冲刺卷02(湘渝徽卷)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却多用占筮。卜是在龟甲上钻孔之后用火烧,根据其裂纹的形象断吉凶。筮则是用蓍草起卦,卦象形成后,须经分析推理,逻辑判断,方可定出吉凶。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天道”不再规范“人事” B.民本思想成为主流价值
C.统治者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人的主观力量受到重视
2.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3.唐高祖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总管、刺史向朝廷举荐人才。武则天长安二年曾一次授官“百余人”;长安三年,增“置员外郎二千余员”。唐中宗时期所谓“斜封官”多达“数千员”。在唐代的统治阶层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由此可见,唐代( )
①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 ②科举制度缺乏社会基础
③选官用人机制尚需完善 ④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大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北宋时期,市镇官员监镇官主要负责财税,后来有了治安职责。到了南宋,镇内的司法权、慈善事业及教育的管理权也归于监镇官。这反映出宋代( )
A.藩镇割据局面重现 B.市镇行政级别提升
C.政府强化基层治理 D.传统经济发生质变
5.明成祖初年,对日本来贡曾“厚礼之”。此后,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的规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也逐渐“朝贡不常”。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 B.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朝贡贸易缺乏动力支撑 D.海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6.1862至1864年,戈登带领英国工兵部队对上海、苏常以及杭嘉湖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图测绘。他们测量军事据点的地理形势,考察主要河流的通航情况,第一次用西法准确绘制出太湖平原的地图。戈登这一行为的直接意图是( )
A.传播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 B.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促进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
7.如图为1908年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统计图(部分,单位:所)。据此推知,这种教育领域的现象主要缘于( )
A.朝廷选官制度的变革 B.公务员等级制度的实行
C.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D.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察冀边区出现前线剧社、吕梁剧社、黄河剧社、太行山剧社、抗敌剧社、儿童演出队等剧社,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小分队巡演与较大规模演出活动相结合,广泛进行宣传演出活动,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材料所述做法旨在( )
A.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
C.满足基层社会娱乐需求 D.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9.“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农业机械、矿山设备、军用飞机、民用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工业生产,均已建设起来。这表明,这一时期( )
A.轻重工业得到均衡发展 B.工业体系构建渐趋合理
C.工业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D.产业结构实现重大突破
10.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
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1.印度古代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撕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六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12.如图为意大利画家马萨乔创作于1420年代的代表作《纳税银》。在《纳税银》中,马萨乔巧妙的利用光线下的衣皱和人物脚下的影子表现人物的体量感,并通过处理近远景的虚实、色调冷暖来塑造空间关系。该画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转型 B.科学革命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人文主义的弘扬
13.按照规定,英国近代文官考试适用于“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未在政治部门、司法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根据特殊规定提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从王室的年俸中支薪的工作人员”。据此推知,英国近代文官政治( )
A.滋生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B.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C.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14.20世纪20年代,斯米尔诺夫指出:苏联新的富裕农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富农、剥削者和“村社的破坏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雇佣雇农,经商和放高利贷。另一类是富裕的劳动农户,他们以家庭劳动为基础,并基本上致力于农业生产。推动当时苏联“新的富裕农民”阶层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15.有学者在论及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时说,它“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 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苏英法的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该历史事件是( )
A.国际联盟的创建 B.《非战公约》的签署
C.《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D.德国突袭波兰
16.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欧洲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大量吸纳东欧国家加入,提出北约“战略新概念”;而在亚太地区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提出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政策的延续 B.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
C.冷战竞争的烈度增强 D.世界局势日益动荡不安
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战争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一 希腊化时代的雅典已经沦为马其顿势力范围内的政治配角, 新兴的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城),在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济繁荣使托勒密王朝得以延揽大批著名学者,从而开启了古典学术史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采用雅典模式,邀请雅典著名学者指导图书馆建设。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许多杰出学者都曾作为馆员工作,或与图书馆有关系。作为古代世界最大的皇家研究院,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的翻版,是一个教学和研究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在语言学、文学和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代表性的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提尼。
——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 独立后,拉美国家带有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制度安排成为了各国的一致选择,但实际上真正掌握着政局走向的是各色考迪罗。他们在政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内行事,扮演着总统、省长和部长等各种角色。因为, “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迪罗来维持”。考迪罗统治秩序有其制度支柱。独立战争摧毁了旧秩序,建立了新秩序。军队在除旧布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军队及其领袖考迪罗也因此在新的统治秩序中毫无疑问地居于核心地位。依附于政权的天主教会主张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现有秩序的无条件遵守,此外,考迪罗本身就是大地主,考迪罗制在本
质上就是大地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体制。“拉美各国在独立后都程度不同地遭受了考迪罗主义的危害。考迪罗制度是造成拉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
材料三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各方面的构建和发展中,印度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弱的多,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整合形成过程中“英国化”痕迹很重,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已扎下根。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之一,奠定了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现代印度社会分化为众多社会集团,各个集团经济实力、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而国家则需要不断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的政治心理。因此,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印度国家权利的多元化。
——摘编自郭祥俊《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提尼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拉丁美洲考迪罗们能够维系统治秩序的“支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考迪罗体制确立的影响。 (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67~1894年中外贸易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
类别 年份 进口总值 进口商品比重(%) 出口总值 出口商品比重(%)
鸦片 棉布、棉纱 铁、锡、火柴、煤、糖、煤油 茶叶 生丝 棉花、牛皮、羊毛等
1867~1869 64283 39.81 28.86 31.33 58041 56.04 31.44 12.52
1870~1874 66422 39.12 32.30 28.58 66720 52.69 33.67 13.64
1875~1879 72 868 41.84 26.82 31.34 71 332 48.22 31.25 20.53
1880~1884 79 050 37.49 29.43 33.08 70 804 45.53 26.66 27.81
1885~1889 102 722 27.48 34.70 37.82 83 484 36.98 23.57 39.45
1890~1894 141 932 21.10 34.98 43.92 107 083 27.29 24.09 48.62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对比表中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提取一项数据并说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