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重庆安徽两省一直辖市高考历史最后两周冲刺卷(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湖南重庆安徽两省一直辖市高考历史最后两周冲刺卷(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6:16:30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最后两周冲刺卷03(湘渝徽卷)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2.《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
A.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 B.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3.僧尼本应抛却俗家、割断情缘,但从唐代石刻文献可以发现,许多僧尼“崇空而不失其孝,割爱而不忘其哀”,当俗家父母去世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父母送葬。这反映了( )
A.佛教开始了中国化 B.国家文化政策开明
C.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D.理学思想成为主流
4.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5.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6.下图为沈葆桢建设台湾的示意图。1874年,日寇派兵入侵台湾南部。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1875年,沈葆桢第二次赴台。沈葆桢对台湾的开发建设( )
A.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促进了台湾近代化和战略安全 D.旨在加强开发台湾资源
7.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 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8.下图为湘鄂赣省短期公债券,该券被民众广泛认购,在较短时间内即完成了发行任务。该公债券的成功发行( )
A.突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减轻了国民党统制经济的冲击
C.统一了各苏维埃区域的金融 D.体现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认同
9.抗战时期诗歌形式有抒情诗、叙事诗、街头诗、传单诗等,其中街头诗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动员参军,欢迎战士凯旋,做军鞋,欢迎国际友人等)、便于群众阅读而得到迅速发展。这( )
A.符合大规模运动战的客观需求 B.使诗歌初具政治军事性特征
C.有利于凝聚人心和打击侵略者 D.贴合诗歌世俗化的社会潮流
10.下图为天津市1978—1997年的外贸出口总值统计。图中1992—1997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局势大为缓和 B.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奠定
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
11.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回忆道:“然而,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不安定……我们的人民陷入了绝望……传统的价值观被遗弃,所有人被剥夺了权力,迷失了对现实的认知,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指( )
A.罗马的共和制重新焕发了生机 B.《十二铜表法》已无存在价值
C.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难题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变成空谈
12.近代欧洲某位思想家反对将“理性”作为解决道德争议的唯一标准,明确主张“人类内在的情感”才是解决道德争议的根据,只有诉诸人性中的“道德感”,即一种特殊的快乐与痛苦,才能解释人类在道德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据此判断这一思想家是( )
A.莎士比亚 B.马丁·路德 C.孟德斯鸠 D.休谟
13.伏尔泰指出,人类社会之初人们组成家庭,由家庭联合成不同的民族。起初相互毗邻的小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但邻里间总会产生矛盾。因此,当一个民族侵犯另一个民族时,就会从中涌现出比较能干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战争中的领袖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权威,成为本民族内部冲突的裁判者,人们开始服从他。这表明伏尔泰( )
A.认为国家是暴力的产物 B.赞同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C.主张应以权力约束权力 D.宣扬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
14.下表反映了1870—190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A.促使世界各国工业差距不断缩小 B.有利于更多国家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
C.适应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为多数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工具
15.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16.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 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 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许多大型工程由于资金匮乏不得不中途停顿,优先股便在铁路公司中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家在马里兰修建铁路和运河的公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马里兰州政府考虑到铁路建成的巨大利润,在1836年通过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资,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证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顺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当时的优先股一般享有议决权,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政府以新式企业从国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为依据,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如1882年电报局转为官督商办,议定从当年五月起,缴还官本银六万两,以后在五年内分期续缴银二万两,免计利息,其余垫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此项抵缴完毕后,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
——摘编自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外商在华企业(至少在特种股票发行方面),直接承袭了西方近代数百年来形成的成熟企业制度。而华商企业的企业制度则借鉴西方并融合了传统的投融资理念,且只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公司“报效”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美与中国企业分配制度得到的启示。(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现的全球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似乎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化是它的关键词。它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跨越所有地理和政治界限、更迅速更有效的流动。美国在全球化和被称为“新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它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已运营到了世界所有地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阅读材料,围绕“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叙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24年高考最后两周冲刺卷03(湘渝徽卷)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答案】D
【详解】根据“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可知孔子认为政权的更替并没有导致共同体核心的变化,华夏文化体系依然在传承,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故选D;方邦联盟只是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排除A;B项无法体现,没有涉及,排除B;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
2.《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
A.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 B.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D
【详解】.师丹在国家衰亡之际,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强调不论贵族、平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表明其目的在于打击豪强的七地兼并行为,缩小贫富差距,改变底层人民困苦的生活状况,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直接危及西汉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师丹提出“限田”的政策旨在改善土地兼并情况,而不是打击诸侯王列侯,排除A项;B项后半句与史实不符,本次改革目的是遏制土地兼并现象,而不是惩办贪官酷吏,排除B项;两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故而不可能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僧尼本应抛却俗家、割断情缘,但从唐代石刻文献可以发现,许多僧尼“崇空而不失其孝,割爱而不忘其哀”,当俗家父母去世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父母送葬。这反映了( )
A.佛教开始了中国化 B.国家文化政策开明
C.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D.理学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孝道本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唐代佛教僧尼仍坚守对父母的孝道,这说明儒家思想对已经入佛教的人仍旧有影响力,同时佛教接受了部分儒家思想,逐渐中国化,儒家思想影响深刻,C项正确;虽然材料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特征,但中国化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发展特征,不能由此得出国家的文化政策开明,排除B项;理学在宋代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4.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到元朝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财北运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重要,D项正确;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但南方不是外国,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宋元时期北方经济也有所发展,“严重衰退”说法错误,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出现于明清时期,且材料中是政府行为,并非长途贩运,排除C项。故选D项。
5.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可知,宦官开始被派遣到各地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军事、外交、宗室事务和救灾等,而且出差次数频繁,宦官的行动都是皇帝的命令,这表明皇帝的权力在加强,他可以通过宦官来控制和监督各地的事务,C项正确;虽然宦官开始参与更多的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权力,其行动仍然是皇帝的命令,没有表现出专权的迹象,排除A项;明朝时期的文书制度以及相当完善,“文书制度被破坏”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内阁的权力旁落”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图为沈葆桢建设台湾的示意图。1874年,日寇派兵入侵台湾南部。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1875年,沈葆桢第二次赴台。沈葆桢对台湾的开发建设( )
A.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促进了台湾近代化和战略安全 D.旨在加强开发台湾资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4年、1875年,沈葆桢两次赴台督办军务和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台湾实现近代化和战略安全,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沈葆桢两次赴台督办军务和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台湾实现近代化和战略安全,未涉及对日本的打击,排除A项;沈葆桢两次赴台督办军务和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未提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排除B项;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旨在抵抗日本侵略,非加强开发台湾资源,排除D项。故选C项。
7.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 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9月(中国)。材料“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而“中国人说的什么红利,工人照例得不着分毫”,可知,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工人阶级应该起来反抗资本家,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C项正确;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发生思潮转向,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图为湘鄂赣省短期公债券,该券被民众广泛认购,在较短时间内即完成了发行任务。该公债券的成功发行( )
A.突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减轻了国民党统制经济的冲击
C.统一了各苏维埃区域的金融 D.体现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认同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湘鄂赣省短期公债券,该券被民众广泛认购,在较短时间内即完成了发行任务,体现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认同,D项正确;湘鄂赣省发短期公债券突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这是在根据地发行的,减轻不了国统区的经济秩序,排除B项;这是公债,不是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
9.抗战时期诗歌形式有抒情诗、叙事诗、街头诗、传单诗等,其中街头诗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动员参军,欢迎战士凯旋,做军鞋,欢迎国际友人等)、便于群众阅读而得到迅速发展。这( )
A.符合大规模运动战的客观需求 B.使诗歌初具政治军事性特征
C.有利于凝聚人心和打击侵略者 D.贴合诗歌世俗化的社会潮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由“抒情诗……传单诗”“动员参军,欢迎战士凯旋,做军鞋”“得到迅速发展”等可知,街头诗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歌颂了中国军民的抗战,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和打击侵略者,C项正确。街头诗便于宣传与大规模运动战需求关系不大,排除A项;早在古代诗歌中就融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街头诗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有利于宣传抗日,而不是诗歌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图为天津市1978—1997年的外贸出口总值统计。图中1992—1997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局势大为缓和 B.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奠定
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97年(中国)。据材料天津市1978—1997年的外贸出口总值统计图可知,天津外贸出口总值在1992年后急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D项正确。冷战后的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排除A项;我国现代化工业基础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已建立,排除B项;21世纪初,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回忆道:“然而,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不安定……我们的人民陷入了绝望……传统的价值观被遗弃,所有人被剥夺了权力,迷失了对现实的认知,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指( )
A.罗马的共和制重新焕发了生机 B.《十二铜表法》已无存在价值
C.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难题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变成空谈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然而,从那时起……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元首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罗马共和国末期面临统治危机,元前27年,屋大维首 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 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难题,C项正确;材料“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表明罗马的共和制遇到了危机,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罗马的国家治理,没有涉及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2.近代欧洲某位思想家反对将“理性”作为解决道德争议的唯一标准,明确主张“人类内在的情感”才是解决道德争议的根据,只有诉诸人性中的“道德感”,即一种特殊的快乐与痛苦,才能解释人类在道德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据此判断这一思想家是( )
A.莎士比亚 B.马丁·路德 C.孟德斯鸠 D.休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题干中该思想家反对将“理性”作为解决道德争议的唯一标准,侧面反映“理性”思想在当时的传播,明确主张“人类内在的情感”,可判断该思想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休谟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探讨道德和哲学方面的内容,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分别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排除AB项;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伏尔泰指出,人类社会之初人们组成家庭,由家庭联合成不同的民族。起初相互毗邻的小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但邻里间总会产生矛盾。因此,当一个民族侵犯另一个民族时,就会从中涌现出比较能干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战争中的领袖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权威,成为本民族内部冲突的裁判者,人们开始服从他。这表明伏尔泰( )
A.认为国家是暴力的产物 B.赞同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C.主张应以权力约束权力 D.宣扬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当一个民族侵犯另一个民族时,就会从中涌现出比较能干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战争中的领袖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权威,成为本民族内部冲突的裁判者,人们开始服从他”可知,伏尔泰认为是由于战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拥护领袖的出现,国家也就随之逐渐形成,说明他认为国家是暴力的产物,A项正确;根据“当一个民族侵犯另一个民族时,就会从中涌现出比较能干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可知伏尔泰论述的并不是社会契约,排除B项;主张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是孟德斯鸠,排除C项;伏尔泰论述的是政权的形成,并不是在宣扬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表反映了1870—190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A.促使世界各国工业差距不断缩小 B.有利于更多国家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
C.适应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为多数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工具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00年(中国)。据材料信息世界船舶吨位数的变化看,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船的数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贸易迅速发展,需要先进的交通工具,C项正确;工业革命使各国工业差距不断扩大,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品的问题,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5世纪末就出现了,与汽船出现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 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 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二战后提出的一种外交政策,主张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来支持那些抵抗共产主义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中,美国通过设立海外图书馆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看作是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一种延伸,D项正确;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A项;冷战时期,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题目中的行为更多的是关于美国如何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载体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文化传承载体的更新,排除C项。故选D项。
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许多大型工程由于资金匮乏不得不中途停顿,优先股便在铁路公司中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家在马里兰修建铁路和运河的公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马里兰州政府考虑到铁路建成的巨大利润,在1836年通过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资,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证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顺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当时的优先股一般享有议决权,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政府以新式企业从国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为依据,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如1882年电报局转为官督商办,议定从当年五月起,缴还官本银六万两,以后在五年内分期续缴银二万两,免计利息,其余垫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此项抵缴完毕后,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
——摘编自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外商在华企业(至少在特种股票发行方面),直接承袭了西方近代数百年来形成的成熟企业制度。而华商企业的企业制度则借鉴西方并融合了传统的投融资理念,且只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公司“报效”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美与中国企业分配制度得到的启示。(6分)
【答案】(1)特征: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采用范围广泛;逐步规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近代金融和企业制度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2)特点:“报效”成为清政府盘剥新式企业的形式:“报效”形式多样。(2分)
影响:制约了新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反清力量的壮大。(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6分)
(3)启示: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要适度;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促进新式企业健康发展。(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6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征:据材料“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可知,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据材料“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可知,采用范围广泛;据材料“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可知,逐步规范。
原因:据材料“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可知,此时期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加上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据材料“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可知,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近代金融和企业制度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特点:据材料“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知,“报效”成为清政府盘剥新式企业的形式;据材料“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可知,“报效”形式多样。
影响:据材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制约了新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公司的“报效”制度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反清力量的壮大。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启示:据材料“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可知,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反映了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干预过多,不利于近代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要适度;据材料“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可知,外商阻碍中国近代化,这反映了只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促进新式企业健康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10分)
【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激烈论争。(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6分)
(2)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阐述殷周史的发展规律及重要社会问题,开辟了殷周史研究的新篇章;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驳斥了反动派对共产主义的污蔑;增强了进步人士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每点3分,答三点即可10分)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29年著成”“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势对思想界、史学界的冲击得出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激烈论争。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鼓舞了……信心”得出驳斥了反动派对共产主义的污蔑;增强了进步人士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根据材料“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新史学的方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得出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阐述殷周史的发展规律及重要社会问题,开辟了殷周史研究的新篇章;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现的全球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似乎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化是它的关键词。它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跨越所有地理和政治界限、更迅速更有效的流动。美国在全球化和被称为“新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它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已运营到了世界所有地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阅读材料,围绕“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叙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美国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分)
阐述:背景:二战后的美国是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遏制苏联为旗号,将西方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冷战格局,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需要。过程: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金融、贸易规则,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结果: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获得了更加丰厚的霸权利益。(8分)
综上,美国凭其雄厚的实力主导了全球化,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分)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要求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本题要求围绕“全球化”自拟题目,首先,应该认真解读材料得出明确观点,然后,可从全球化的内涵、主导力量以及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在论述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做到言之有物。能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可结合所学拟定主题为:美国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结合所学,从美国战后经济实力增强,主导战后秩序,建立资本主我世界经济体制,推行冷战等角度概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