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促织》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促织》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7: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教学目标
1
3
2
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等现象和文言句式。
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掌握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了解作者借前朝故事来揭露清朝黑暗社会,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目录




文本解读
主题探究
一、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蒲松龄还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是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 是他的书斋名,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另说494篇)。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 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沫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
一、爱情故事
三、揭露黑暗现实
二、抨击科举制度
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 《连城》《宦娘》《鸦头》等。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
《席方平》
《促织》
《梦狼》
《梅女》等。
《倩女幽魂》
《画皮》
《促织》
《聊斋志异》
二、走入文本、深入研读
椽chuán子
赏赉lài
希冀jì
矜jīn夸
寻觅mì
匆遽jù
重点字读音
不胫jìng而走
户枢不蠹dù  
迂讷nè
裨bì益
不啻chì
惭怍zuò
岁征民间:名词作状语,岁,每年
欲媚上官:媚,巴结
以一头进:进,进奉
试使斗而才:使,让;而,却;才,才能
笼养之,昂其直: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昂,使……高,抬高。直,通“值”,价值
居为奇货:囤积、储存
辄倾数家之产:辄,就;倾,使……倾尽/竭尽(破产)
里胥猾黠:狡猾
假此科敛丁口 :假:凭借、利用;科敛:摊派
第一段
第二段
靡计不施:靡,无;
迄无济:迄:始终;始终 没有办法。
早出暮归: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成然之:意动,认为 是对的
薄产累尽:形作动, 赔尽
死何裨益:益处
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
又劣弱不中于款:中,合乎;款:规格
第三段
填塞门户:充满门口
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急逐趁之:追赶
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 黄粉
成妻具资诣问:准备;到、前往
少间:一会儿
食顷:一顿饭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第四段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莫不.... .吧
俨然类画:宛然(非常特别的样子)类似那张画
遽扑之:突然,赶忙
虫跃掷:径出跳跃
近抚之:形作动,靠近
大佛阁真逼似:逼:非常
蹑迹披求:追随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不 上
以塞管责:充抵
第五段
径出:直接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
窃发盆:打开
斯须:一会儿
而翁:你父亲
覆算:追究。覆:审核。算:算账
儿涕而去:流着泪
啼告母:动词作状语,哭着
第六段
儿渺然不知所往:渺然,没有踪迹
不复聊赖:依赖、指望
傍徨瞻顾:转来转去,四处张望
劣之:意动,.....为劣
如被冰雪:覆盖
气息慑然:气息微弱 的样子
惊起觇视:窥视、 探看
手裁举:同“才”
审谛之:细察
则又超忽而跃:形容跳的轻快而高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第七段
造庐:到家。造,到。
胡卢:从喉咙发出的笑声,这里有轻蔑的意味。
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强迫,迫使
顾念蓄劣物…… 但
直龅敌领:he咬
虫翘然矜鸣:举;得意、骄傲
一鸡瞥来:突然、倏然
则虫集冠上:止
旋:随即
力叮不释:名词作状语,用力
自名“蟹壳青”: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增惭怍:惭愧
急解令休止:停止
第八段
进宰:进献
虫尽靡:倒下
赉:赠送、赏赐
益奇之:意动,认为...奇特
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细疏其能名词作动词,陈述
翼日:次日, 第二天;翼同“翌”
所自:由来, 来源
第九段
民日贴妇卖儿: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抵押
故天子一跬步: 名作动,走半步-步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 皮衣名作动,骑着马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名作动,受穷;名作动,变富
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
意:料想
恩荫:恩惠荫庇
信:真实





结局(8):成名献促织
尾声(9):作者评促织
文章为什么以促织为题?

序幕(1)故事背景、朝廷征促织
开端(2)成名需要纳促织
发展(3-4)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5-7)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征虫
求虫-得虫
觅虫
失虫
化虫-斗虫
献虫


情感变化




思考:通读全文后,同学们请回答:这篇小说的特点是什么?情节的曲折是如何体现的?
曲折离奇
起因:征虫
开端:觅虫
发展:求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觅虫不得,走投无路
求问女巫,寻的一虫,举家欢庆
儿子误杀虫,跳尽自尽
偶得异虫,绝处逢生,大富大贵
(悲)
(喜)
(悲)
(喜)
思考:情节的离奇是如何体现的?
曲折离奇
求神问卜,终得促织
魂化蟋蟀,所向披靡
富贵临门,儿醒自述,为虫一梦




起因:征虫
开端:觅虫
发展:求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问卜
魂化蟋蟀
人只有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寄希望于虚妄的神灵。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
儿子误使蟋蟀死亡,自知惹祸于是自杀。
含义:暗示这个社会不给穷苦老百姓,甚至是一个孩子活路。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成名夫妇的悲惨。
思考:离奇情节有何作用?为何设置这两个情节?
使结局——成名裘马扬扬顺理成章。
三、主题探究
(一)、创作背景
促织(蛐蛐)为善斗的昆虫,拼搏起来全力以赴,有的上品重伤不退,甚为壮烈。因而,自唐天宝年间始,斗促织就成为民间和宫廷的一项娱乐活劲,历久不衰。据有关资料,唐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不惜重金投求上品促织,养在象牙、玛瑙盒中,饲以黄粟泥。一次赌斗,下注竟有多达白银万两者。到南宋,宰相贾似道斗促织成癖。当时,元军宿侵,安危在旦夕,贾似道却不理军政大事,每日在斗促织取乐。至明代达到高峰,出了个酷爱斗促织的皇帝朱瞻基(明宣宗),促织成为皇宫贡品,朝廷还特地派员在官窑监制了令供养促织的蛐蛐盆和蛐蛐房(放至盆中做窝用的小陶制品)编印了鉴别、喂养促织的专著《蛐蛐谱》;有的文人还编写了《相促织歌》。官吏的升降,也以所进促织的优劣为准绳,糜费国帑无数,民怨沸腾。
思考:为什么要写与促织有关的这些事?
(二)探究主题
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促织》深刻揭露了“苛政”之危害。孔子云:“苛政猛于虎!虎狼噬人,毕竟也仅止于一时,受害也仅限一身,而苛政之下,民不聊生,“贴妇卖儿”,甚至家破人亡,祸害之惨烈,诚然是触目惊心。但《促织》也不纯然是一篇刻面黑暗现实的写实之作,它既有对于苛政的谴责抨击,也有颇具荒诞喜剧风格的幽默谐谑之笔,还穿插了一些离奇恍惚的怪诞情节,这使它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斑斓多彩,较之许多揭示苛政的写实之作,更富有想象奇纱的艺术表现力。




情节曲折离奇
《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情节结构的营造。情节一波三折,写出了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起落沉浮。
荒诞离奇,诙谐讽刺
尤其是“求神占卜”和“魂化促织”等情节,带有某种神秘离奇的色彩。事件本身可谓荒诞感十足。作者运用这两个曲折离奇的情节强化了千百年来辗转于苛政魔爪之下的小人物呼告无门的悲剧效果。
虚幻结局,促人警醒
这个结局有明显的虚幻性。《促织》的结尾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喜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喜剧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作者以乐写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
手法丰富,形象生动
如成名在儿子失手弄死促织到找到另一只促织的过程中,由“如被冰雪"而起,经过"怒-悲一喜一愁一惊一喜-惴”的心理变化。小说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成名焦急、悲愤、忧喜交加的复杂心理变化。
(三)写作特色
《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文中关于促织的描写,不仅显示出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能力,深刻的批判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更显示出他对促织的品种、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具有熟稔的促织文化和知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