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7:10:17

文档简介

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的雨点皴和刮铁皴(“皴”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把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的《花篮图》,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这体现出宋代( )
A. 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得到显现 B. 国势衰微使绘画风格较为单一
C. 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 D. “格物致知”理念对绘画的影响
2. 孟德斯鸠认为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中国法律——“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霍尔巴赫也认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这表明( )
A. 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比欧洲优越 B. 中国传统文化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
C. 儒家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 D. 东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3. 据记载,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 )
A. 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 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
C. 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 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 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
A. 成为欧洲史学发展的源头 B. 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 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巨大 D. 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5. 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 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 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C. 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 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6. 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 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 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7. 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①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②人口变化受到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③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 ④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为了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这反映出新加坡( )
A. 区域竞争能力的下降 B. 多元文化发展潜藏危机
C.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D. 传统人口结构存在弊端
9. 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
A. 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 B. 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 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0. 1950~1975年美国建立了1.3万家海外子公司,其中新建的占56.6%,而进入90年代,缩小至32.5%;与此同时,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包括政权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增加了一倍。1995年日本的跨国并购比1994年增长了3倍,改变了以传统的破土新建为主的状况。这种转变( )
A. 印证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B. 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 D. 折射出贸易霸权主义的演进
11. 盛唐时期,茶文化传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后来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不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对于茶道仪式和茶室的改进方面,也处处体现着茶道的精神理念。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现代日本茶道的发展。据此可知,日本茶道的发展( )
A. 彰显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B. 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
C. 属于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 D. 反映出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
12. 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 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B. 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
C. 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 D.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13. 拿破仑“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在占领区实施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同时,《拿破仑法典》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国人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拿破仑的这些措施( )
A. 重塑了欧洲民族国家 B. 对欧洲封建秩序具有冲击作用
C. 破坏了法国革命成果 D. 谋划了德国统一后的国家结构
14. 二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地。其他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反映了( )
A. 英国殖民势力受到冲击 B.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启
C. 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 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15.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该馆将古希腊文艺女神缪斯作为保护神。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还从雅典引进人才来管理图书馆,网罗的驻馆学者翻译了荷马等人的作品。据此可知,该图书馆的修建( )
A.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向西转移 B. 消融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
C. 改变了文明交流主要方式 D. 为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17. 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 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 阶级压迫异常的残酷
C. 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D. 邦国林立格局被打破
18. 周公提出“天畏柴忱(辅助诚信的人),民情大可见”,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 )
A. 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 B. 致使宗教精神得以张扬
C. 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 D. 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
19. 如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
史料 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史记》
A.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 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 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D. 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20. 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 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 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 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 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21. 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
A. 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 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 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 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22.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 )
A. 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 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 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3. 下表所示是东晋元帝即位后所采取的施政举措(部分)。这些举措( )
以法御天下 调整中枢 搜括户口
晋元帝“好刑名家”“用申韩以救市”,通过法规惩处一些不守法的官员 中书省是机要之地,有凤凰池之称。王导任中书监,元帝将中书省并入散骑省 元帝发布诏令:“两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A. 旨在加强皇权统治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意在增加政府税收 D.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4. 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
A.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 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 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 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3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面对台湾海峡,背靠武夷山脉,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物产丰富。正由于此,福建古代战乱少,社会较为安定。自汉到宋,在福建移民史中,主要有“官府移民”和“民间移民”两大类。历代统治者重视对闽地的征讨,留下官府移民。在武力控制下实现了武人统治向文治的州县地方政权的转换,也为受战乱影响的北方流民移民到闽创造了条件,两者共同促进了福建地区的开发。宋朝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异常兴旺,出现了经济商业中心——泉州。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福建已基本开发完毕,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促使福建人民向外省和海外迁移。
——摘编自王宜强《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响应》
材料二 自1880年开始,美国接收了数百万犹太移民,费城也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工业优势吸引了大量犹太移民。犹太移民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也积极地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并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第一代犹太移民主要从事服装制造行业,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善于经商理财,犹太银行随之在费城蓬勃发展。第二代犹太移民后裔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后,开始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他们对费城乃至美国的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在一些领域属于领军人物,一些犹太妇女还投入到工人运动中。犹太精英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机构,比如犹太神学院、犹太出版协会、美国犹太历史协会……犹太人在推动美国电影、出版等行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摘编自王梦晨张淑清《费城犹太移民研究(1880~19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福建古代移民进行地区开发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犹太移民对美国的主要贡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和近代美国移民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总结: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只有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础上形成的“天下观”,才能做到“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 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的雨点皴和刮铁皴(“皴”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把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的《花篮图》,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这体现出宋代( )
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得到显现 B. 国势衰微使绘画风格较为单一
C. 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 D. “格物致知”理念对绘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可知,宋代绘画注重细节,这体现了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国势衰微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 孟德斯鸠认为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中国法律——“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霍尔巴赫也认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这表明( )
A. 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比欧洲优越 B. 中国传统文化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
C. 儒家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 D. 东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中国古代文明优越于欧洲,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思想有契合的地方,但并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东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3. 据记载,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 )
A. 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 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
C. 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 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这些举措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典籍,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和整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
A. 成为欧洲史学发展的源头 B. 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 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巨大 D. 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学者在论述中强调了古代希腊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出发,研究自然和人本身的创作理念,并通过举例索福克勒斯、希罗多德和菲迪亚斯的作品,来阐述这种理念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这表明古代希腊艺术注重对人性和自然的真实描绘,追求理想的美,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该学者意在说明的是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B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到史学外,还提到戏剧和雕塑等,排除A项;“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巨大”的说法成立,但材料中未涉及到地理因素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哲学家,涉及到戏剧家和史学家等,排除D项。故选B项。
5. 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 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 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C. 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 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美洲)。根据材料“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印加文化与玛雅文化的关系,并未反映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玛雅文化,排除B项;图腾崇拜与美洲文明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 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 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7. 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①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②人口变化受到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③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 ④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50至190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逐渐增多,受到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影响,非洲人口逐渐减少,美洲人口从濒临灭绝到逐渐增加,说明人口变化受到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奴隶贸易客观上有助于美洲人口的增加,②④说法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①说法错误;技术革命属于洲际间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但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③说法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为了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这反映出新加坡( )
A. 区域竞争能力下降 B. 多元文化发展潜藏危机
C.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D. 传统人口结构存在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据本题材料“‘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可知,新加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邻国的冲击,急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C项正确;“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属于新加坡经济模式转型的背景,不是材料论述的核心含义,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传统人口结构的弊端,而是强调引进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
A. 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 B. 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 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材料中在匈奴墓出土了汉朝的锦绣织物以及其他地区的毛织品,且上面有各种文化的图案和人物形象,说明了不同地区的物品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了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D项正确;此时中国与欧洲还没有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50~1975年美国建立了1.3万家海外子公司,其中新建的占56.6%,而进入90年代,缩小至32.5%;与此同时,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包括政权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增加了一倍。1995年日本的跨国并购比1994年增长了3倍,改变了以传统的破土新建为主的状况。这种转变( )
A. 印证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B. 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 D. 折射出贸易霸权主义的演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题干“1950~1975年……新建的占56.6%,而进入90年代,缩小至32.5%”可知,跨国公司由原先以新建为主发展为并购模式,这种并购更能够提升经济竞争力,避开贸易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跨国贸易的范围和公司规模,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讲跨国公司,未提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排除A项;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并非只有消极影响,比如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并购,扩大投资和改进生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排除C项;贸易霸权主义是指经济强国在贸易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欺凌与压迫,如发动贸易战、制造贸易摩擦等,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盛唐时期,茶文化传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后来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不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对于茶道仪式和茶室的改进方面,也处处体现着茶道的精神理念。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现代日本茶道的发展。据此可知,日本茶道的发展( )
A. 彰显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B. 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
C. 属于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 D. 反映出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盛唐时期,茶文化传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对于茶道仪式和茶室的改进方面”“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现代茶道的发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茶道的发展彰显了外来文化在本国的本土化发展,A项正确;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属于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夸大了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 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B. 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
C. 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 D.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战争中大显神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在客观上促进了实用技术的交流,C项正确。“大规模人口流动”材料并未反映,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东西方的技术交流,排除A项;“生产分工的细化”表现在生产领域,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带来的东西方的技术交流,并未体现火药在欧洲的传播促进的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拿破仑“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在占领区实施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同时,《拿破仑法典》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国人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拿破仑的这些措施( )
A. 重塑了欧洲民族国家 B. 对欧洲封建秩序具有冲击作用
C. 破坏了法国革命成果 D. 谋划了德国统一后的国家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故材料“在占领区实施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拿破仑法典》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国人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等信息可得出拿破仑的这些措施对欧洲封建秩序具有冲击作用,B项正确;拿破仑的这些措施只是对欧洲封建秩序具有冲击作用,并没有“重塑”欧洲民族国家,排除A项;拿破仑的这些措施巩固和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拿破仑的这些措施与谋划德国统一后的国家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二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地。其他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反映了( )
A. 英国殖民势力受到冲击 B.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启
C. 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 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可知,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据题干可知,二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地。其他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殖民主义,英国殖民势力受到冲击,A项正确;据材料不能看到“二战开启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B项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二战后英国政府殖民政策的改变,而不是强调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托勒密王朝,该馆将古希腊文艺女神缪斯作为保护神。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还从雅典引进人才来管理图书馆,网罗的驻馆学者翻译了荷马等人的作品。据此可知,该图书馆的修建( )
A.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向西转移 B. 消融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
C. 改变了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 为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依据材料信息“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还从雅典引进人才来管理图书馆,网罗的驻馆学者翻译了荷马等人的作品”可知,留存书籍、引进人才、翻译作品促进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管理,也使得其发挥文明交流的作用,为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中心转移和文明交流方式的内容,排除AC项;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只能通过文化交流逐步化解,消融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世界遗产公约》……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强调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项正确;“摆脱了”表达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遗产公约》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 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 阶级压迫异常的残酷
C. 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D. 邦国林立格局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陶寺遗址中,大中小三种墓葬在规格、陪葬品方面呈现出面明显的差异,这是贫富分化的体现,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分层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现象明显,A项正确;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的差异并不能说明当时阶级压迫残酷,因为无法证明小型墓穴主人生前受到大型墓穴主人的压迫,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与早期国家相关的带有明显政治属性的宫殿、城墙等内容,因此无法证明当时已经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陶寺墓葬一处遗址,并不能说明当时邦国林立的格局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周公提出“天畏柴忱(辅助诚信的人),民情大可见”,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 )
A. 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 B. 致使宗教精神得以张扬
C. 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 D. 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天畏葉忱,民情大可见”,即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即通过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国将兴,听于民”,这些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本色彩,没有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色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本色彩,而不是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如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
史料 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史记》
A.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 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 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D. 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关市几而不征 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反映了商品交流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加快等现象,表明该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虽被打破,但是商人仍然受到限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因此全国市场并未形成,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百姓人身依附关系并不松懈,D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 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 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 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意图 D. 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对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交通建设主要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
A. 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 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 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 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隐患,A项正确。秦朝并未确立分封制,排除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说明宗法血缘观念并未淡化,排除C项;“选官制度”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2.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 )
A. 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 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 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秦代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等都有较多的疾病记载,甚至有医方专辑出现,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汉代出土的医学著作更多、更广泛,这些可以用于展现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D项正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的是《本草纲目》,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汉医学材料的发现,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排除B项;奠定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表所示是东晋元帝即位后所采取的施政举措(部分)。这些举措( )
以法御天下 调整中枢 搜括户口
晋元帝“好刑名家”“用申韩以救市”,通过法规惩处一些不守法的官员 中书省是机要之地,有凤凰池之称。王导任中书监,元帝将中书省并入散骑省 元帝发布诏令:“两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A. 旨在加强皇权统治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意在增加政府税收 D.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旨在加强皇权统治”“中书省是机要之地”“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可知,东晋元帝采取措施,发展生产,整顿吏治,稳定社会,以巩固皇权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以法御天下、调整中枢的举措与增加政府税收无关,排除C项;以法御天下、搜括户口的举措与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 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
A.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 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 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 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藩镇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藩镇在解决中央“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方面有重要作用,说明藩镇的出现是唐朝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节度使是唐朝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中央决策失误所致,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3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面对台湾海峡,背靠武夷山脉,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物产丰富。正由于此,福建古代战乱少,社会较为安定。自汉到宋,在福建移民史中,主要有“官府移民”和“民间移民”两大类。历代统治者重视对闽地的征讨,留下官府移民。在武力控制下实现了武人统治向文治的州县地方政权的转换,也为受战乱影响的北方流民移民到闽创造了条件,两者共同促进了福建地区的开发。宋朝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异常兴旺,出现了经济商业中心——泉州。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福建已基本开发完毕,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促使福建人民向外省和海外迁移。
——摘编自王宜强《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响应》
材料二 自1880年开始,美国接收了数百万犹太移民,费城也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工业优势吸引了大量犹太移民。犹太移民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也积极地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并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第一代犹太移民主要从事服装制造行业,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善于经商理财,犹太银行随之在费城蓬勃发展。第二代犹太移民后裔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后,开始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他们对费城乃至美国的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在一些领域属于领军人物,一些犹太妇女还投入到工人运动中。犹太精英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机构,比如犹太神学院、犹太出版协会、美国犹太历史协会……犹太人在推动美国电影、出版等行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摘编自王梦晨张淑清《费城犹太移民研究(1880~19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福建古代移民进行地区开发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犹太移民对美国的主要贡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和近代美国移民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古代福建战乱少,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向海外和外省迁移。
(2)贡献:推动美国金融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一些人投身于政界;一些犹太妇女投身到工人运动中;推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启示:应保障移民的权益;移民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居住和就业环境对移民影响较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面对台湾海峡,背靠武夷山脉,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物产丰富”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根据材料“正由于此,福建古代战乱少,社会较为安定”得出古代福建战乱少,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在武力控制下实现了武人统治向文治的州县地方政权的转换,也为受战乱影响的北方流民移民到闽创造了条件”得出统治者的政策;根据材料“朝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异常兴旺,出现了经济商业中心——泉州”得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的商业中心;根据材料“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福建已基本开发完毕,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促使福建人民向外省和海外迁移”得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向海外和外省转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第一代犹太移民主要从事服装制造行业,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善于经商理财,犹太银行随之在费城蓬勃发展”得出推动美国金融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第二代犹太移民后裔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后,开始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他们对费城乃至美国的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在一些领域属于领军人物,一些犹太妇女还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得出一些人投身于政界,一些妇女投身于工人运动;根据材料“犹太精英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机构,比如犹太神学院、犹太出版协会、美国犹太历史协会……犹太人在推动美国电影、出版等行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得出推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从移民权益、政策、就业环等考虑。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总结: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只有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础上形成的“天下观”,才能做到“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中华文明的特性,多元一体与和平包容。
阐述: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和体现。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一条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繁荣发展,中华文明始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前进。同时,中华文明具有和平包容的特性。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无论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还是明清时期的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热爱和平、倡导和谐的价值观。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中华文明尊重差异、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这种多元一体与和平包容的特性,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愈发显得重要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包容、繁荣的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可得出观点“中华文明的特性,多元一体与和平包容”。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在论述过程中可从中华文明的特性角度进行阐释,并补充具体史实,如: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和体现。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一条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繁荣发展,中华文明始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前进。同时,中华文明具有和平包容的特性。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无论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还是明清时期的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热爱和平、倡导和谐的价值观。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中华文明尊重差异、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这种多元一体与和平包容的特性,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最后,回扣主题,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愈发显得重要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包容、繁荣的世界。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 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答案】(1)趋势:参与群体上,从精英主导到参与群体多样化;服务对象上从精英专享到公共空间;功能上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变为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与列强交涉的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
共同贡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推进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发展;利于推动科学文化研究;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
趋势:据材料一“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可得出参与群体上,从精英主导到参与群体多样化以及服务对象上从精英专享到公共空间;据材料一“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可得出收藏的功能上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变为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
原因:据材料一“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工业革命已开展”可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集萃地”“16世纪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正是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时期”可得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据材料一“而民主趋势下”“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背景: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与列强交涉的需要;据材料二“恭亲王奕 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可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据材料时间和“恭亲王奕 ”并结合所学“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图强求富,洋务运动开展起来”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据材料二“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等信息可得出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
共同贡献:据材料一“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可得出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结合所学“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集萃地”可得出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据材料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可得出推进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发展;据材料二“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可得出利于推动科学文化研究;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并结合所学“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集萃地”可得出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答案】(1)背景:汉初经过休养生息,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以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变化:由地方监察机构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影响:有利于协调地方军政,消灭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赋予刺史地方行政权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社会稳定。刺史权力过于集中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初经过休养生息,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以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一“……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刺史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力。由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由地方监察机构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协调地方军政,消灭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赋予刺史地方行政权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二“……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刺史权力过于集中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