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梏至关重要的一步。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殷墟发掘取得了重要标志性成果。一是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甲骨文,使得流传于世的甲骨文研究有了科学的考古出土背景;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甲骨卜辞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从而确证商代为有据可考的信史。二是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车马坑,以及考古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为国人展示了现代考古学“重建国史”的显著成果和科学前景。由商代殷墟上溯追寻夏代,进而再对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进行考古学的探索。一系列史前考古的重大成就不仅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还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普及,人们认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打开了一扇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理论方法去认知中国远古文化来龙去脉的大门,也为重塑全民族的历史认知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源泉。
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
④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考古学是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的一手材料?
⑤首先,就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而言,在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从纵向而论,考古学延伸了历史轴线,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个漫长的时段中,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仅3000多年,可以说约占人类发展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历史认知,都来源于考古学。从横向而论,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随着考古发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例如,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心论”几乎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通过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西北地区等各个区域内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突破了单一线条的演进叙事,从更为丰富的层面揭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⑥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但在传统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叙事中,有所谓“夷”“夏”之分。关于“夏”的记载相对较多,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晰、连贯的历史脉络;关于“夷”的历史资料则相对较少,对其发展脉络的记载也相对笼统、缺少连贯性。而考古学能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探讨边疆各古代族群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族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古学对其遗存进行辨识和复原,考察其对缔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作用。
⑦最后,考古学“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重要的认知概念: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两个概念都突破了考古学“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考察。考古学家们常说要“透物见人”,也就是要通过考古实物来观察其背后更为复杂的不同时代人与社会、人的信仰与精神、人的审美好恶等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中升华和凝炼中华文化的精华。例如,考古学家刘庆柱从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载体入手,深层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是如何体现于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之中的,总结出诸如“择中建都”,都城“择中建宫”,宫城“择中建宗庙”,都城、宫城辟四门,都城城门与宫城正门均为“一门三道"等形而下的物化载体,认为其折射出的正是“国家文化基因”——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思想。
(摘编自霍巍《中国考古何以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历史及神话传说来看,中国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
B.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考古学,一开始就担负着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C.殷墟发掘所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既指出土的甲骨文,还指出土的青铜器、车马坑,及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
D.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西北地区等各个区域内新的考古发现,使“黄河中心论”不再是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可知,当民族的历史资料仅依靠神话和传说支撑,而缺少实证时,民族自信也会不足。
B.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中国考古学者以“重建国史”为使命,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系和发展脉络。
C.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而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仅3000年,可见我国对人类发展史的历史认知大部分来源于考古,考古学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D.从刘庆柱的考古研究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客观载体,历史研究者就不可能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33年,傅斯年先生作《夷夏东西说》,将五帝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概括为东方的夷族、商族和西边的夏族、周族之间的交流。
B.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谈到,正是由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先人同汉族的先人建立了密切联系,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C.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作过概括:在距今5000~4000年期间,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乃至长城地带,都陆续由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
D.“马家窑文化的溯源地和核心实际上在临夏区域内,从青藏高原北部追溯史前文化脉络,临夏是最值得关注的史前文化摇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全涛说。
4.文中画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考古学塑造了全民族历史认知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
请 戏
陈德鸿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成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
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①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
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
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
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老李这是请戏来了吧?”
“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
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
“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
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
“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
孙团长说:“②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
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顷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
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③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
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出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
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
“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
“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
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
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
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
老韩紧煞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
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
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
那六子说:“④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
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
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拿了这些钱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荷加兹在《美的分析》中曾指出,在所有的线条中,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极美的。而我以为,微型小说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便是这“蛇状”和“波状”。清代但明伦在批《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曲”,说的是结构上有转折,便造成曲折之美。微型小说善于借助不同的手段,如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来兴起波澜,从而产生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
(摘编自方雪梅《尺水兴波曲折生致——微型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是村里的一个传统。
B. 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以及劝慰村长的语言可看出,老韩是一个幽默风趣、性格开朗的人,并且善解人意,
C.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塑造出极具个性的村长的形象。
D. “大青马”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请戏途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也能衬托出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7. 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①句中,“大清早”“拉着”“赶”等表述说明“请戏”时间之早和动作之急切,表现了村民请戏的强烈渴望。
B. ②句暗示了社会背景,结合小说可知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他们更为积极地想丰富其精神生活。
C. ③句孙团长借其他村请戏出高价等行为影射村长,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这让村长无地自容,因此村长才阴着脸。
D. ④句是对那六子的语言描写,“早知”“还不如”等表述既包含了他的懊恼,也包含了对孙团长不近人情的抱怨。
8. 请根据文本二,分析文本一如何实现“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4分)
9. 读完小说,班级小组准备以“小说题材塑造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长形象”为主题完成一则文学评论。请结合文本写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晁错传》)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注】,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晁错A 患诸侯B强大 C不可制D故请E削之 F以尊京师 G万世H之利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遗,指赠送,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词义相同。
喟然,指叹息的样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喟然叹曰”中的“ 喟然”词义相同。
捐,指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词义相同。
所以,指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造反,爰盎给汉景帝献计,称晁错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只有斩杀晁错,叛乱才可以平息。
B. 校尉邓公直言进谏,劝告汉景帝不要诛杀晁错,因为杀晁错不但是替诸侯报仇,还堵住了朝中忠臣直言进谏之路。
C. 苏轼认为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免不了杀身之祸,而晁错如果能亲自率军队讨伐吴楚七国,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D. 晁错因谗言被杀,世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却一反传统老调,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14. 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提到的晁错被杀原因的不同之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登洛阳故城
许浑[唐代]
禾黍离离① 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②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③ ,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①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中“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②堞(dié):城上小墙 。③登仙子:王子乔,传说其修仙得道,在缑氏山(缑岭)骑鹤升天而去。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首联起笔既是用典,又写出诗人登城所见到的荒凉残破之景,在今昔对比之中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
颔联“水声”是动景,“山势”是静景,动静结合,表面看似写景,实则概括了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
颈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暮云、寒雨、古堞、空壕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鸦噪、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本诗是凭吊故城感怀之作,诗人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借古喻今,虽写得含蓄而深沉,但情调昂扬乐观。
诗人登临送目,产生诸多感慨,请结合全诗逐联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山石阴森可怖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回答说和其他三个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 ”,孔子连用三个语气词回答曾皙提问的一句是“ ”。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近日,①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对外发布首个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②该模型仅需接收简要文字指令,③即可生成具有多个角色、特定运动类型以及主题背景的最长60秒的逼真视频。④Sora的发布不仅体现了AI技术在模拟和理解复杂世界动态方面的进步,⑤也预示着未来内容生成方式的变革,⑥将为创意表达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维度。⑦Sora等AI工具的出现将加速新一轮产业变革,⑧现代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AI革命”正式来临。
尽管 Sora的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和变革带来诸多可能性,但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首先是对版权和 A :一方面,AI创作的内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以区分其原创性,特别是当 AI生成的作品与现有作品高度相似时;另一方面,创作归属问题随之而来。其次是对生成信息真实性的挑战加剧。AI生成的内容,如视频、新闻报道等, B ,从而可能被用于制造假新闻或误导公众。这种技术的 滥用不仅将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亦构成潜在威胁。第三是对人类工作的影响和替代性的担忧。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特别是在创意产业等领域。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 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22. 语言文字运用 I和 Ⅱ中加点处的“是”在表意上有何不同?(2分)
(1)特别是当 AI生成的作品与现有作品高度相似时
(2)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为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的日出之景;地质考察队向罗布泊行进,被“一轮血红的落日”的辉煌震撼;《日出日落》中的“高个子”既在小镇欣赏日出日落,也踏上了追寻海边日出的旅程。
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答案
1.A 【解析】A.“从……来看,中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主观臆断。能得出“中国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选项陈述不完整。其次,原文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商代以前的历史,不包括神话传说。
故选A。
2.D 【解析】D.“如果没有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客观载体,历史研究者就不可能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过于绝对,文章只是陈述了考古学家刘庆柱从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载体入手,深层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是如何体现于社会主导文他和国家文化之中的。这是作者所举的一个例子,但并不是说明这就是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唯一途径。原文是充分非必要条件,选项将其错误理解为必要条件。
故选D。
3.B 【解析】原文第六段观点是:考古学能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探讨边疆各古代族群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
A.未涉及考古实证研究。
C.讲述的是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分期问题。
D.未涉及边疆各古代族群。
故选B。
4.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后文论述的观点: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②与文章开头处习总书记的话呼应,将论述的中心由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的重大的学术价值转向社会价值的分析,使文章结构严谨。
5.①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②对比论证:对比我国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彰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③举例论证,列举考古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的一手材料,增强说服力。
6.C 【解析】对村长没有外貌描写。
7.C 【解析】“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无地自容”等说法言过其实;另外,村长“阴着脸”是因为自己出的价格一再被拒绝而生气,并不是因为“无地自容”。
8.①情节的运行始于“村里要请戏”,但价钱却从二百涨到四百;村长见到孙团长之后才得知,价钱又涨到了六百。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过程有了曲折。②接着写请戏不成,回村的路上出现“意外”,请戏 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③听到消息后,孙团长态度转变决定免费演出一场,形成第三个曲折。④孙团长免费送戏但却遭到村长的拒绝,村长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第四个曲折。(一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讲述的是村里要请剧团演出,但最终拿出二百元钱请了二人转班子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小小的村子,请的戏也不过一场县级剧团的演出,可谓“小题材”。②小说塑造了负责任的村长形象,让 人肃然起敬。他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与孙团长商议价格时,主动提出自己加五十元,舍己为人,事事为村民着想。③小说还塑造了有原则、有底线、不卑不亢的村长形象,也让人肃然起敬。村长拒绝 孙团长的同情,坚持不白看戏的传统,表现出不接受施舍的原则性,给读者启发与思考。(每点2分,共6分。其中人物形象踩点给分,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概括出村长形象,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0.DFG 【解析】“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句意:晁错忧虑诸侯强 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地位,这是对千秋万代的有利的举措。“夫 晁错”是主语,“患”是谓语,“诸侯强大不可制”是宾语,后面D 处断开;“故”“以”作句首的连词,“请削之”“尊京师”是动宾结构,故F、G 两处断开;
11.A 【解析】A.错误。传递/赠送。句意:吴、楚间相互传递书信/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词义不 同,故选 A;B. 正确。都是“叹息”的意思。句意:于是景帝长长叹息/孔子叹息说;C. 正确。都是“舍 弃”。句意: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形容兼容并蓄;D. 正确。都是“用来……的”句意: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12.B 【解析】B.“劝告景帝不要诛杀晁错”错,此时晁错已经被杀,这里邓公是在为晁错鸣不平。
13.(1)这是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得分 点:“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廷内、在朝廷外,1分;“杜”,堵住、堵塞,1分;“窃”,私下,1分;句意1分)
(2)按道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难以忍受了,但又难以反对他的建议。(得分点:“情”,道理,情理,1分;“固”,本来,1分;“重违”,难违,难以反对,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晁错被杀的原因主要为外部原因,如袁盎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平定七国之乱牺牲晁错。②材料二苏轼认为晁错为求自保,引来杀身之祸,是晁错自身原因。(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解析】①由材料一“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 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 刃而俱罢。’”可知,袁盎向皇帝进谗言。由“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可知,皇帝为平定七国之乱牺牲晁错。
②由材料二“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可知,晁错为求自保,却引来杀身之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跟晁错商议出兵平叛的事情,晁错要皇上亲自率军出征,自己留守京中。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你认为该怎么办 ”爱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马上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 ”爰盎回答说:“吴、楚间相互传递书信,都说高祖皇帝立子弟为王,使他们各有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王,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反叛的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讨伐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就罢兵。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说:“考虑真实情况如何,我不会舍不得一人(我会杀晁错),来向天下谢罪。”之后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刑场就被杀害了。
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担任将领攻打吴、楚叛军。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是否罢兵 ”邓公说:“吴地存心谋反已数十年了,这次叛乱虽起因于削地,旗号为诛晁错,但其目的不在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 ”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地位,这是对千秋万代的有利的举措。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是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材料二:
七国那样强大,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 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 性命,替天下人做承受抵挡大难的先锋,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在后方守卫。
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 自己想要留守后方,却叫皇帝 亲自出征,按道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难以忍受了,但又难以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袁盎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 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率军向东边阻击叛军,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非同寻常的功业,那就不要致力于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 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正是他祸害自身的原因啊!
15.D 【解析】D 项“情调昂扬乐观”理解错误,从全诗来看,应为情调感伤。
16.①首联“禾黍离离”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岂知”句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 讽。②颔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水声东去”既是写实 景,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③颈联以不懂 人事的鸦、雁,表达人事沧桑的感慨,显得深刻有力。④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王子乔那样逍 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2)异乎三子者之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8.A 处,创作归属的界定更为困难;B处,其真实性可能难以辨认。(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9.④处,语序不当,“模拟和理解”应该改为“理解和模拟”。⑥处,不合逻辑,“将”和“了”矛盾,把“将”字删掉。⑧处,成分残缺,在现代社会前加上“对”字。(每处2分)
20.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
21.①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反复强调这一主语,更突出了“从前的香雪们”如今的主体地位。②连续使用 多个“她们”,句子构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③多次使用“她们”,通过对“她们”的形容,从“衣着干净时新”到“谈吐不再畏缩”,再到“懂得了价值”,由表及里,表现出“她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22.(1)表示肯定、强调(答对一个关键词即可给1分);(2)表示判断。(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23.【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核心是探讨“远方”和“身边”的辩证关系,根据材料,先提炼出写作关键词“远方壮丽”“身边寻常”,再确定“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和“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的内涵。
前者可以代指远方壮丽的风景,也可以比喻宏伟远大的理想志向;后者可以是身边寻常的风景,也可指称近处可及的人生目标。
从“壮丽”和“寻常”入手,要明确辉煌宏伟是美,寻常之景也同样蕴藏美。壮美值得我们向往与不懈追寻,寻常之美亦值得我们珍视善待。
从“远方”和“身边”入手,要明确美不仅“远在天边”,还可以“近在眼前”。我们要有发现身边之美的智慧,亦要有追寻远方之美的勇气。
当然也可从象征义的层面理解,写“宏伟理想”和“近处目标”的关系,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理解、体会或经历,作出言之成理的取舍,择其一点论述,也可以在两者间建立起合理的思辨关系,做更全面深入的探讨,后者无疑效果更佳。
【切题立意】
近处有花香,惜取日常美
远处有奇观,逐梦越山河
远方壮丽诚可追,身边寻常亦堪赏
日出日落或远或近,皆有不同寻常景
完成眼前小目标,追逐高远大梦想
为识远方乾坤大,先怜近处草木青
范文:
远有星辰大海,近有青山夕照
登泰山之巅,可一睹“正赤如丹”的喷薄红日;西行漫游,抬望眼,罗布泊大漠孤烟,残阳如血,自有一番惊心骇瞩的苍凉壮美;而小说中的高个子,既有追寻远方日出的壮心,又有流连身边落日余晖的平常心。
日出日落,千里与共,但在观者眼中,风景各异,但一样动人。大自然的日出日落,何尝不是在昭示我们:远方有星辰大海,瑰丽壮美,令人心驰神往;而身边的寻常之美,亦可激起鼓荡心田的美好情愫,寻常的日出日落之间,也有跳跃的音符纵情欢唱。
一杯敬远方,瞻望星辰大海的奇异之美。
遥望远方伴随着奔流的壮阔日出,选择背上行囊,迈开不懈追寻的脚步。正如他们,跨越人生的山海,奔赴生命的远方。你看,锤权河从历尽艰辛的前半生走向出版界,事业有成,但绝不恋栈,绝不流连身边的玫瑰、绿茵和宁静的港湾,宛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之时间选择再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桂海潮,从”躺在山坡上数星星,到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他的逐梦历程令人振奋,对广袤宇宙、无尽远方的梦想,令人动容。这些义无反顾的远行者,将人生的明灯高高擎起,照亮前行之路,也将自己的人生映照得璀璨无比。
然而,有时我们走得太快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何出发,匆匆疾行,错失身边无数美丽的风景。远方本是梦想的绽放舞台,却往往意外沦为无边无际的黑洞,使人迷失迷惘,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脚步不再轻盈,目光渐渐暗淡。这时,就需要我们,适时审视身边。或许,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寻常风景,也会带给你心灵的悸动。
一杯敬日常,凝望身边眼前的寻常之美。
你看,大山深处,不仅有仰望星空的眼眸,也有清泉、银铃一般的歌声,邓小岚,用双手、用辛劳哺育的芬芳,用对脚下热土的寻根情结,扎根这片贫瘠的土地,浇灌身边的青春之花;文化舞台上,不仅有面向世界的开拓者,也有矢志不渝的传承人,南音丝竹之声,氤氲在每一个乡人心头,那是身边的美好,是古老的召唤。追寻身边的日出日落,并非竖起高墙,桎梏了自由,遮蔽了视线,反而会使你目光更为专注,常常为你打开一片从未想过涉足的新世界。流连身边的美好,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寻常街头的“枫叶猫”,拥抱心灵,给予慰藉,让失意的灵魂栖居;终日穿梭于城市里的外卖骑手,没有周游世界的浪漫,但构成民生烟火的神经末梢,寻常巷陌中的他们,也值得致敬。
心怀梦想的高个子出走前,曾在小镇安然欣赏日出日落。那温柔的橙色光芒,也伴他度过无数迷茫的夜晚,重燃生活的希望。让我们从这温暖的寓言中,幡然顿悟:远有壮阔的星辰大海,近有满目的青山夕照。只要热爱生活,只要用心领略,你所见到的,何尝不是人生别样的美丽风景?
逐梦不问远近,人生处处青山
京师帝都,自有日出日落,但桐城派大儒姚鼐,不避风雪,不远千里,越长城之限,登泰山之巅,只为领略泰山日出的壮丽奇景;落日何曾是两乡,但穿越罗布泊的地质队,却在大漠绝域,被残阳如血的奇异之景所震撼;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身处小镇,每天欣赏日出日落,于寻常之中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远方的日出日落,或许是奇伟瑰怪之观,而身边的日出日落,寻常之中,也不乏动人之处。远方的壮美,值得追寻仰视;身边的寻常之美,亦值得珍视。作为青少年,人生逐梦,又何必问远近,人生何处无风景?
为识远方乾坤大,人生需要远行。
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就像徐霞客,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遍访名山,观天地之大,见沧溟之广,成为博物洽闻的地理学家;就像宋濂,青年时负箧远游,转益多师,终成为一代大儒;就像桂海潮,自幼以航天报国的高远志趣,砥砺自我,从小镇走向苍穹,实现人生的蝶变。
余华说:十八岁要出门远行。远行,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我们筑梦远方,观天地之大,察品类之盛,从读懂小教室里的无字之书,到读懂自然、社会、天下这些无字天书,不断扩大一个人的“精神地理”。精神地理,在苏轼的竹杖芒鞋下,在逶迤前行的长征中,在余秋雨行者无疆的苦旅中……
暂取近处草木青,人生亦可留守。
就像邓小岚,在马兰出生,也在马兰离开,“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就像杨宁,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并没有选择霓虹闪烁的都市高楼,而是选择留守家乡,只为乡亲们鼓了腰包,笑弯了眉毛,谱写乡村振兴黄钟大吕中最动人的音符;“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就像张桂梅,一辈子没有远行,选择留在云南偏远山乡,行吟在爱的荒原,拯救一个个柔弱的命运,成为乡村教育的燃灯者。
远方有星辰大海,脚下有绿水青山,不同风景,一样动人,人生筑梦,又何必问是远方还是故乡?出门远行, 像溪流一样千岩万壑留不住,奔腾不息,固然壮美;而留守深耕,站成一棵树,同样可收获繁花满树的葳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