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学习重难点】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二战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预习新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
(4)在一战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表现
(1)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越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 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1900年 7月,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
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
4.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 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 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a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b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c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 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 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
①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 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例子: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宣传
(3)埃及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② 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巩固训练】
1.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殖民者”的行为(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弱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2.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4.面对道德滑坡,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此举意在( )
A.注重学校教育,构筑家国一体 B.强化道德伦理,坚持德法兼施
C.倡导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大同 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5.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在书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6.学者金重远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7.以下材料中能够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 )
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主权 澳门回归祖国
A.维护国家主权 B.注重团结协作 C.加强经济合作 D.反对霸权主义
8.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9.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 文化侵略的有( )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10.1945-1983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
A.殖民国家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C.发展中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D.平等观念已经遍布世界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殖民者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其侵略的本质,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故选C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欧洲实力衰落,B项错误。D项是指新航路开辟。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节日有中国节日、泰国节日、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节日,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共存,A项正确;新加坡有多种文化,并不能表明欧洲文化是主流文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得知新加坡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的印度在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来自西方的文化,这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二战后印度文化的特点,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完全”一词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发展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模式,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一步融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的公民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民族信念得到重塑,故选D项。题干没有述及形成这些价值观的途径是学校教育,A项错误。新加坡的“五大价值观”不仅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还有种族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且题干未体现“法”,B项错误。新加坡的“五大价值观”没有涉及“世界大同”理念,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文化对亚洲的影响。选择B:由材料“儒家社会相信个人……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光耀认为儒家社会重视家庭的作用,新加坡维持社会秩序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说明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排除A: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排除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D项说法本身有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选择B: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可以得出战争对文化发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排除A:材料主旨是战争对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而A项只看到了战争对文明的破坏。排除C:世界文化发展没有中断。排除D:D项只看到了战争对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述片面。
7.答案:A
解析:图片中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澳门回归祖国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故A正确;BCD三项都不能全面概括三幅图片,故BC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后,梁启超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向西方求真理”,转变为揭露西方现代文明弊端,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缘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是1904年梁启超观点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梁启超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并非其理性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排除B项;梁启超思想认识的变化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 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 化侵略;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 展,不属于文化侵略。故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材料“1945—1983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体现的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B正确;“主动"与史实不符,排除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