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17:56:12

文档简介

余姚中学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答案
6.B “神象征大自然的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错误。风暴象征大自然的威力,神象征自身不屈
不挠的精神。故选 B。
7.D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错误。由原文“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
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可知,渔樵问答是探询
生命难题,而句子④没有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追问。故选 D。
8.①文章以大峡谷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串起了对峡谷内外风土人情的描述,结构清晰自然,形散神聚。
②本文以大峡谷为依托,不仅赞美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赞美了晋陕大地人民的顽强乐观和文化的辉煌灿
烂。
9.①题材广泛,境界宏大。围绕大峡谷,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无不入题,境界宏阔。
②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文章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西北人民的歌颂,真挚撼人。
③文风大气,底蕴厚重。文风粗犷豪放,铺张扬厉,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
④语言简约,但充满张力。文章语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多用短句,但张扬有力。
10. BDF 11. B B.“在文中的意思是‘愚拙,没见识’”“意思相同”错误。“区区”:不重要。
句意:其余那些小人物,有什么值得评论呢!/“区区”:愚拙,没见识。句意: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
可见,两句的“区区”意思不同。
12. B B.“王羲之认为……生死本来就是虚诞的,显得悲观感伤;不同于材料三中他的积极态度”错误。
1
“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说: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
待是妄造的。王羲之坦然承认生命的短暂,但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
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体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13. (1)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之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2)凭着这样的书法来扬名显声,岂不成了虚名吗!以上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
(1)“向”,过去,先前;“犹”,尚且,还,仍然;“以”,因为;“兴怀”,引发心中的感触。
(2)“兹”,这样;“播美”,传扬美名;“数子”,几个人;“誉”,名声,声誉;“其实”,他们
的实际。
14、 ①生活态度:参悟生命哲理,追求平和旷达。 ②书法艺术:自成一家,尽善尽美。
③政治思想:积极入世,反对虚谈废务。
详解: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知,生活态度上,他参悟生
命哲理,追求平和旷达。
从“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可知,书法艺术上,他自成一家,尽善尽美。
从“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可知,政治思想上,他积极入世,
反对虚谈废务。
参考译文 材料一: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
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
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
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
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
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
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材料二: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中古黄帝时代,当时那些结绳记事和摹仿鸟兽之迹的原始文字,实在很
不中看。商周以后,人们舍弃古朴的书法,极力追求华美的文字。大家铺纸运笔,争着以字体的华丽相标
榜,以笔画的美丑相竞赛。……萧子云出于近代,在江南很有声名,但他的书法只能说写得成字,没有一
点男子汉的刚劲气势,一行一行就象春天的蚯蚓萦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这种书体象王濛那
2
样姿容秀丽无男子气,象徐偃那样有筋而无骨,使他写秃上千只兔子毛制成的笔,聚集所写的字也没有一
笔能见到字的筋;即使他写尽上万株谷树皮制成的纸,收拢所写的字也没有半分能见到字的骨。凭着这样
的书法来扬名显声,岂不成了虚名吗!以上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广泛考察古
今书坛,研习书法最为精妙,达到尽善尽美,只有王羲之一人啊!细细观察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
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象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把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知头绪,
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其余那些小人物,有什么值得评论呢!
材料三:王右军(王羲之)与谢太傅(谢安)一道登上冶城。谢太傅潇洒地凝神遐想,有超世脱俗的
神态。王右军对他说:“夏禹为国事辛劳,连手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忙得无法按时吃饭,每日里没有
一点儿空闲的时间。如今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乱之中,人人都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味空谈而荒废政
务,崇尚浮夸无物的文章而妨害国事,恐怕不是现在该做的事吧!”谢太傅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只
传两代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导致的祸患吗?”
15.A (“表现了诗人南行投奔友人的急切和欢愉”错误,联系颔联可知,首联虽是轻快明丽之景,“岸”
“云帆”表明乃是辗转漂泊途中,“欢愉”二字解读不当。)
16. 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2 分)
异:①《南征》中“更沾襟”照应前句的“偷生”“适远”,表现出晚年颠沛流离的诗人的无限悲情。
(2 分)②《蜀相》中“泪满襟”含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表达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志
之士怀才不遇的共情之悲。(2 分)
17、(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8、A 19、C 20、A 21、B
22. ①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表达精准、明确,描
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
形象。
23.①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②还要防水涝 ③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24. A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居高临下:形容所居位置可以
控制全局、极为有利。此句重点强调的是鲁迅与一般作家的区别,而非其所处的有利的位置。应使用“鹤
立鸡群”。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远见卓识:解释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此句偏向于见解正
确而非有远大眼光,“远”在文本中缺乏依据。故应用“真知灼见”。
寥寥几笔:很少的文字,很少的语言。寥寥数语:说话不多。根据“塑造人物方面”,此处的对象应为“文
字”。应使用“寥寥几笔”。
3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形容非常生动逼真,使人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此处重点强调艺术形象转变的过程,所以应填“栩栩如生”。 故选 A。
25. C (1)不合逻辑,“鲁迅作品艺术上是圆熟独到的”和“大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比较
幼稚浅露”不存在转折关系,因此关联词语“虽然……然而……”使用不当。根据语境,“大部分‘五四’
新文学作家的作品是较幼稚浅露的”是假设而不是事实,是或然而不是必然,因此可使用“如果……那么”
的表假设的关联词。
(2)语序不当,根据下文,鲁迅作品艺术成就是重点讨论对象,而不是大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故应将“鲁迅作品艺术上却是圆熟独到的”放在后面,与下文联系更加紧密。
只有 C 修改正确。 故选 C。
26、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列举了我们生活中种种常见的“未完成”状态,以帮助考生对于“未完成状态”有一个形象
化的感知理解,由此引出人们对于“未完成状态”的诸多观点。对于“未完成”,有人表示担忧,表示这
会让人一直悬着心,从而疲惫、紧张、焦虑;也有人认可“未完成”,表示这样一种永远在进行着的状态,
可以让人持续奋斗。其实,“完成”与“未完成”都是人生的两种必备生存状态。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完
成”只是短暂的、相对的,而“未完成”是永恒的追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未完成”是人生的
常态,也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人生永远“未完成”,我们
应该不满足于“已完成”而不断为自己订立下一个目标,不断积极进取。因此,对于“未完成”,我们完
全可以保持平和超脱的心态,不过分担忧,也不过分焦虑,在坦然接受的同时积极进取、继续奋斗。
写作时,考生可以探讨完成与未完成的辩证关系,体现哲理的思辨。也可以直接从未完成的角度谈其
蕴含的完美,如有些创作,事业等因其未完成而成其美;这需要我们有奋发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人类向更高目标前进。最后要结合青年身份,思考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未完成”,让自己保持持续昂扬的奋斗精神。
立意:
1、放下“完成”,迎接“未完成”
2、“完成”是另一个“未完成”
3、结束未完成,不要让生命欠账。
4余姚中学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真善美的“错位”
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
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 是
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
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
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
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
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
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
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
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
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
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
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
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
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
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④鲁迅说得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
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通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
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稿》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
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
1
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
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
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
错位,其至变得可爱起来,
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
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
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
《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
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
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
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
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
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
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
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
“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德的审美价值论主张美是情感,但是并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的。
B.在文学审美中,真善美三者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
C.莱辛认为艺术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觉悟得更早,更透彻。
D.文学审美也包含对恶的审视,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学作品过于强调实用,就会压抑情感,减弱审美价值。
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以虚为实。
C.作者引述《门外文谈》的话,证明许多理论家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D.“情感逆行”是与读者的情感、良知作对,从而达到“洗礼”的审美目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依据文章内容,以下生活中的场景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的一项是(3分)
2
A.初春看桃花烂漫,仲夏在凉夜听雨,素秋闻丹桂飘香,寒冬踏碎琼乱玉。
B.一粥一饭,一针一线,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抚慰人心的温暖。
C.看着母亲脸上堆积的皱纹,满头的白发,内心百感交集,即心疼又愧疚,
D.女儿在练习朗诵时,虽然总是读不准节奏,我却看到了一种稚嫩之美。
5.依据文本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阿 Q 正传》中的情节,评析阿 Q 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审
美价值。(6分)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 Q 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
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
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
力的一拧,才放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记黄河晋陕大峡谷
贾平凹
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
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
谷。
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
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①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
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半给了山西。
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
声充满,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
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
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
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
3
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
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
石头上又布满虫纹,像汉字蒙文但不是汉字蒙文,疑为天书。
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
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有
大孤独啊,是真的沉痛。有哲人讲,当你遇到风暴的时候,你不要给神说风暴有多大,而是给风
暴说你的神有多大。黄河那时的形状正该如是。
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
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
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
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
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
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千百年里,
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
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
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
“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
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
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
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
捞饭。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姆枣、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他们认为
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
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
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古老的习俗还在沿承着,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
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
人”。“瓜子人人”后就衍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
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 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船筏上的人都得
是男的,赤身裸体,但大峡谷的号子声闻于天。除了船筏,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
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
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
调,这就形成了民歌。张家场村的张天恩最有名,唱出了《赶牲灵》。
4
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的
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
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③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西岸的大荔、
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
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
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
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煞。中国历史上有过渔
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④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 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
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行南方吧,它就在
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突出动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
浮雕则突出静态,表现其神奇莫测。
B.文章引用哲人的话,颇富象征性。神象征大自然的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表现了黄河
在崎岖复杂的地貌中穿行的艰辛。
C.从远古的轩辕,到现代的毛泽东,作者列举这些具有黄河秉性的英雄人物,意在体现黄河对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
D.文中赶脚人唱的民歌,和秦腔一样,是苦中求乐的草根百姓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精神享受,
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短句中有拟人,简洁明快,富有形象感,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力量。
B.句子②运用侧面描写,“只有”二字虚词不虚,烘托了大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
C.句子③连用“成熟”,颇具匠心,结构上与第一段的“诞生”“少年游荡”等遥相呼应。
D.句子④以问句表猜测,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
8.文章题目是“记黄河晋陕大峡谷”,却用大段篇幅描述两岸的风土人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9.作者写散文讲求“张扬、大度、力度”,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
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5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
拙。……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
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
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
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
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材料三:
王右军(羲之)与谢太傅(安)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指谢曰:“夏禹勤
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
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选自《世说新语》)
10. 材料二画双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要断开的三处的字母,每写对一处给一分,
写超过三个字母不给分。
观其点 A曳之工 B裁成之 C 妙 D烟霏 E露结 F状若断 G 而还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彭殇”意为寿命的长与短,“彭”指道教中以长寿著称的彭祖,“殇”指未成年就夭折。
B. “区区”在文中的意思是“愚拙,没见识”,和《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
意思相同。
C. “手足胼胝”也作“胼手胝足”,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在文中用以形容大禹劳动的艰辛,
操劳不断。
D. “垒”,在文中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
6
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羲之谈到有人喜欢清谈,有人好纵情山水,但当他们面对死生大事时,都会不由得感慨万
千,心生悲痛之感。
B. 王羲之认为无论寿命长短最终都会走向尽头,生死本来就是虚诞的,显得悲观感伤;不同于
材料三中他的积极态度。
C. 唐太宗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批评近代书法家名不副实,浪得虚名,称赞王羲之书法尽善
尽美
D. 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文风浮华妨碍大事,应效仿大禹和文王之勤勉;谢安则以秦朝二世而
亡为例表达不同意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14. 三则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不同侧面,请分点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到衡
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摹写途中所见秀丽景色,正表现了诗人南行投奔友人的急切和欢愉。
B.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道出老杜人生之艰辛。
C.颈联的“老病”二字既写自己现状之不堪,也传达诗人壮志难酬的志士情怀。
D.尾联“百年”“未见”,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情绪,境界苍茫高远。
7
16.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比较
“更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 1)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两个叠词写出作者连夜乘着小船回家的两句是:
“ , 。”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
到 “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苏轼对郦道元石钟山的解释提出了质疑。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他发现:山下有很多
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噌吰之声”是“ , ”引发的。
(4)《陈情表》中,李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不顾念名声节操的两
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19分)
1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1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 分)
A.其制稍异于前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今臣亡国贱俘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0、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私见张良,具事以告
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8
A.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平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
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举臣秀才”的“秀才” 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辞,是一种形势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辞和赋都注
重文采。
D.仲秋,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
仲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2~23小题。(7分)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
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
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
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
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
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
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4
分)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个字。(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4~25小题。(4分)
虽然鲁迅作品艺术上是圆熟独到的,然而,大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比较幼稚浅
露。他比一般作家高出一大截,几乎形成 之势。无论小说、散文、散文诗或杂文,鲁迅
的许多作品都包含了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熔铸着作者自己的 ,艺术表现上又是那么简洁
凝练、圆熟老到、质朴遒劲、余味无穷,因而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尤其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有
一种近乎神奇的本领,往往 ,就能使人物 ,形神毕肖。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鹤立鸡群 真知灼见 寥寥几笔 栩栩如生
9
B. 居高临下 远见卓识 寥寥几笔 活灵活现
C. 鹤立鸡群 远见卓识 寥寥数语 栩栩如生
D. 居高临下 真知灼见 寥寥数语 活灵活现
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如果说鲁迅的作品艺术上圆熟独到,那么,大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却是较幼稚浅露
的。
B. 虽然“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比较幼稚浅露,但鲁迅的作品艺术上是圆熟独到的。
C. 如果说大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比较幼稚浅露,那么,鲁迅作品艺术上却是圆熟独
到的。
D. 如果说“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比较幼稚浅露,那么,鲁迅作品艺术上却是圆熟独到的。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大楼尚未竣工,学习尚未结束,工作任务尚未完成……有人认
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紧张、焦虑;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令人期待,让人憧憬,使人
激昂、奋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的人生一定有许多“未完成”,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
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字。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