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1 17: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截止到2000年,我国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中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些城址不同于普通聚落,而是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的修建反映其防御强度不断增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形式 B.建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形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D.出现了早期的文明曙光
2. 西周分封制下, 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 楚国国君自称为王, 称霸中原, 争当华夏盟主, 孔子编撰《春秋》,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3.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 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 “州里” “州闾” “州党” 等语汇逐渐行用, 意为同乡, 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 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 “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 (今安徽宣城) 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5. 南宋时书籍流行, 文人刻书蔚然成风, 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 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 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6.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项目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上表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7.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 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8.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下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
9.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0.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 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11.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12.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 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 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1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16.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 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7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国内商品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伦敦迅速发展为西欧的工商业贸易中心。伦敦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国内年轻人纷纷来此寻求机遇,每年迁入的人口高达1万人。作为国际工商业贸易中心,大量荷兰人、法国人为躲避宗教迫害也迁居到伦敦。
近代早期伦敦城对街道缺少常规性的整修维护。据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晚期的议会档案记录,伦敦城的河岸街当时坑坑洼洼、十分恶臭。楼层较高的住户懒得去厕所,会直接把粪便从窗户中泼出去,所以街道更加污浊不堪。此时的伦敦人还没有清晰的城乡概念,城中大量居民仍养殖着家禽家畜。当时有一句谚语“爱噪音的人要买猪”,而由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自不用多言。刘易斯·斯马特的养猪场不仅熏走了邻居的仆人,而且拉低了周围的房价。
——摘编自孟毓然、王玉亮《16—17世纪伦敦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伦敦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环境问题的出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8分)
20.【信息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代 近似日期 信息交流方式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洞穴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用鼓、灯塔、烟等信号进行远距离交流
农耕时代 大约公元前3000年 作为固定信息的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年 字母文字
农耕文明时代 政府资助的或军事的通信系统
大约公元8世纪以来 木版印刷
近代以来 大约16世纪 全球世界体系;世界交通和运输体系
大约18世纪和19世纪 印刷用于大众交流:报纸、邮政服务
19世纪30年代 电报
19世纪80年代后期 电话
20世纪 电子化大众媒体:无线电、电影、电视
20世纪晚期 因特网、即时全球信息交流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结构完整。)
1.D解析:题目中龙山文化时期、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修建、防御强度加强等信息体现出当时即将迈入文明社会门槛,因此正确答案为D。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其是最早的城市,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与等级秩序无关,故B项错误;早期国家形态的标志为阶级分化和强制性权力及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构的出现等,我国夏朝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故C项错误。
2.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这是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的表现,C项正确;“楚子”的称呼不符合楚国国君已称王的史实,A项错误;孔子称楚王为“楚子”无法提升周王权威,B项错误;孔子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是遵循周礼的表现,并未强调文化差异,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东汉的政治。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孱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或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西汉时就已形成,A项错误;东汉后期各州刺史或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地方州长官的行政权力增强,原有的监察制度的效力弱化,D项错误。故选B项。
4.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中后期文学的时代特征。根据时空信息“唐代中后期”“江南”,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表明当时诗歌创作唱和之风流行于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江南地区,而非北方地区。这是因为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长期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于北宋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C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宋代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5.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根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可知书籍的流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士族阶层出现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故C项错误。
6.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所以表格内容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B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D项错误。故选A项。
7.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知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社会需要,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项。B项不符合题干描述的情境,排除。此时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仍在农村,排除C项。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的努力方向,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8.D 据图示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成分增多,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成了人口流动增加,故选D项。
9.解析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初步实现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故选B项。
10.解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衰落。根据材料“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此后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13世纪时,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并没有广泛传播,A项错误;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B项错误;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项错误。故选D项。
11.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通过议会与国王斗争,王权受到限制,当时国王为了巩固统治权力不得不颁发法案维护自己的军事权,故B项正确;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在18世纪初期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故A项错误;英国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是在16世纪末,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D项错误。
12.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材料表明,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坚挺,受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此后由于科技进步,信息畅通,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深受伦敦市场上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时受到印度、日本等地茶叶的冲击,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向,故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中国茶叶出口价格的变动,这并不等于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变动受世界经济影响,这一现象不足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的是鸦片的输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变动受到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13.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半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发展迅速,人们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但却遭到了“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的拒绝,他们甚至感到愤慨,说明当时的建筑风格依然固守历史传统,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时间为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两次世界大战中,宗主国对非洲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一开始动用军队到后来运用宣传等手段来获取非洲人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宗主国对非洲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法西斯组织乘机兴风作浪,冲击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自由放任主义开始推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的说法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符,故C项错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之下扩军备战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故D项错误。
16.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下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D项正确;“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错误。
17.参考答案 (1)特点:继承发展;法律儒家化;稳定性强。
原因:维护君主统治;儒学影响加深;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特色:救亡图存;学习欧美;相对滞后于社会变动。
效果: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政治民主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有限。
18.参考答案 (1)成因:作为工商业贸易中心,行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担;人口激增对伦敦的住房、公共卫生、街道维护造成压力;垃圾处理不当加剧了环境污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
(2)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持生态的国策;要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19.参考答案 (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2)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20.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信息传播方式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论述:旧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主要通过图画、乐器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方式较为简单、原始,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小。
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多个地区先后进入文明时代。人们开始通过文字、文书和国家建立的邮驿通信系统等进行交流。拓展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印刷术更加推动文化普及,加强各地区间信息联系。
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分散孤立状态,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报纸、邮政、电信设备(电报、电话)等逐渐取代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成为世界各地信息交流的新工具。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电子化大众媒体、互联网等成为信息交流新形式。交往方式多元化,交流范围广泛而快捷。这便利了人们生产与生活,也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总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文明与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