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二中 2024 年 5 月高三月考
历 史
(时间 75 分钟,共 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
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
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
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2.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
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走向衰落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3.848年沙洲(敦煌)人张义潮,以一己之力收复被吐蕃占领的河陇(河西以及陇右地区)
失地,向朝廷献上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867年,张义潮以 69岁高龄前往长
安,并终老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边疆治理能力提高 D.国家向心力犹存
4.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
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
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 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5.如表为明末清初张履祥所著的《补农书》中的浙江桐乡县的一个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据
此表可推断该农户
经营类别 田场面积(亩) 产量(石) 产值(银两)
豆麦 3 9 9
桑蚕 3 30 20
种竹采笋 2 10.8 10.8
果树 2 18 18
共计 10 67.8 57.8
A.农作物商品化明显 B.农户生活水平提高
C.家庭手工业已没落 D.经济作物不断推广
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
6.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
笔译。主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
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上述翻译活动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 B.实现自强求富
C.促进政治转型 D.变革选官制度
7.下图为 20 世纪 20年代出版的杨柳青年画《喜庆大来》。该画描绘的是,年终岁末一富户
公子衣锦还乡的“盛况”:他驾着福特 T型硬顶轿车归至府门外,车内装满元宝,正在由
三名儿童从车上搬下运送回府。由此可知,该年画
A.说明汽车得到广泛应用 B.折射出交通的立体化趋势
C.迎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 D.体现社会生活的全盘西化
8.中央苏区在《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及相关经济工作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资本
家的企业和手工业“尚不实行国有”,“商人的粮食买卖是不禁止的”,“鼓励各种群众的与
私人的商业机关的自动性”,提倡和鼓励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上述举措
A.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 B.完善了苏区经济体系
C.解决了苏区经济困难 D.促进了苏区经济发展
9.1949年 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明令公布:金圆券为非法货币,限期禁用,一切买卖、贷
款、薪资一律使用人民币。解放军每解放一地,人民政府都遵照中央指示采取了坚决、彻
底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的方针,以减少人民损失,恢复生
产,发展经济。这些举措
A.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安定民生 B.加快了三大战役胜利的进程
C.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形成了全国物价稳定的局面
10.1958年 6月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说:“有了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部长在国际讲台上说
话,腰杆子硬!”张爱萍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这表明研制原子弹
A.打破了美苏大国的核垄断 B.极大提高了我国科技水平
C.维护了世界地区战略平衡 D.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1.下图为公元 2世纪印度地区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
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
A.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 B.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
C.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 D.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
12.在 12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为了和勃艮第公爵斗争,分赐许多城市以公社权,以换取
城市的支持。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授予城市特权证书的条件是,城市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一
笔数目可观的固定款项,特权证书则给予城市财政权、司法权等一些权利。据此可知,当
时的英法
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强大
C.城市自治助推王权强化 D.专制王权国家逐步形成
13.下图为 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勃鲁盖尔的儿童题材绘画,其摒弃中世纪基督教会认
为儿童生而有罪的观点。这一绘画
《儿童之戏》(近 250位儿童,84种儿童游戏)
A.体现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成就 B.关注了儿童日常的现实生活
C.表达了信仰自由的人文主张 D.展示了人类从蒙昧中的觉醒
14.阅读下表《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可知当时英国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B.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C.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D.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在欧洲
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许的狂热……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柏林、汉堡都建立了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人们所接受。”这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统治秩序受到民众质疑 B.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
C.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不满
16.1982年 11月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
会是一次性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把‘我’的,
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易事”。这一观点
A.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改造 B.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空间
C.突破了高度集中体制的限制 D.改革重点逐渐由经济转向政治
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17.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
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
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
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
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
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
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
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
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
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摘编自〔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凤首壶所呈现的时代风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
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21 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
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
动”。1922 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 8 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
最低工资等。1934 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
联系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
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
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 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
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 年底,国家实行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
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翟小宁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意义。(4分)
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摘编自李熠《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时间点,指出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
代史史实,对该时期中国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两个
时间点,正确写出历史时期,阐释的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
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
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
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
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
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
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
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
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
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成为可能。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
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
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
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
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
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
由”。(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
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6分)
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6页)
{#{QQABSYaUggCIQIAAARhCEwWwCgIQkBCCACoGgBAEoAAASQFABAA=}#}南宁二中2024年5月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A B C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C A B
17.(1)特点: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主要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影响: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唤醒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支援革命斗争,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并突破物质困难兴办教育。(2分)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方针的高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起到提高思想觉悟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培养了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2分)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更加注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相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走向规范化、法制化。(2分)
(2)意义:符合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突出强调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认识;有力支撑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助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点2分,任意两点,共计4分)
19.示例
历史时期: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时间和时期正确,得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现代化建设。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在推进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956年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3个以上史实,史实6分,论述3分,共计9分)
总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物质基础。(1分)
其他参考时期
(1)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一定条件。
(2)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理论基础。
(3)1978—2012年,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迅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深入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完善的政治制度、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动力。
20.(1)说明: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或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提供较高的自由度、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6分)
(2)意义: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4分)
(3)表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每点1分,任写2点,得2分)
作用: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2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