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30 18: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河北省广平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答卷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
第Ⅰ卷(共7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3分,共9分)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1.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人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摆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和审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盼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苟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苟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第8、9题。(共11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8、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5分)
10、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回眸一笑百媚生, 。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3)心非木石岂无感? 。
(4)出师未捷身先死, 。
(5) ,镜中衰鬓已先斑。
(6)春江潮水连海平, 。 ,何处春江无月明。
(7) ,栗深林兮惊层巅。
(8) ,两朝开济老臣心。
(9)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共25分)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1.(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2)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6分)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Ⅱ卷(共7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1978年以后,陈奂生的帽子不胫而走,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B.对于部分同学的要求,老师们认为尚属合理,无可非议。
C.陈奂生望着街上不绝如缕的人流,想到,要是碰到一件大家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
家听听,就神气了。
D.我们只有身临其境地为百姓着想,才会赢得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才会实现“做老百姓的公仆”的执政目标。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3分) ( )
A.美国驻日大使贝克在东京举行的国内外形势调查会全国例行恳谈会上向朝鲜发出了警
告,表明了不惜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的姿态。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
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宏志的荒谬观点。
D.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了解的问题便多了,于是就越看越有趣了,越
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 , , , , , ,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15、阅读下面的报道材料,拟写一条不超过20字的一句话新闻。(3分)
据报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委员会有一项工程将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该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
16、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谐调完整的话。(4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五、大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乌龟和兔子赛跑,因为兔子骄傲,乌龟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意料地赢得了比赛。蝴蝶知道此事后,也想和乌龟比赛。乌龟考虑了一下,便接受了蝴蝶的挑战,但他提了一个要求:“我只会爬行,你还会飞。我们就比60米吧,20米钻圈,20米河流和20米花丛。”蝴蝶同意了。
比赛开始,蝴蝶早就钻过了圈,飞过了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当来到花丛时,她看到了那漂亮的花朵,嗅到了花蜜的香甜,还见到了美丽的同伴。看看此时乌龟连圈都没钻过,蝴蝶放心了,她在花丛里玩得越来越开心,竟然忘记了比赛的事情。万万没有想到,乌龟已经钻过了圈,穿过了花丛,悄悄地到达了终点。
对某些人来说,钻圈、过河流很难,可对某些人来说,花丛才是最难逾越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答案
1.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
2. A(“使它们得到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和满足”错。“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3.D(“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致”的说法错误。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
4.C (风:讽谏。)
5.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0分)
(1) 皇帝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 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继嗣”“得非……乎”判断句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8、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9、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10、略
11(1)答案 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2)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说讨好别人的话。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答出三点即可)
(3)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答出三点即可)
(4)观点: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
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
③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
观点: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
②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12、B(A “不胫而走”用于消息 C“不绝如缕”形容情势危急或声音细而绵长 D应用“设身处地”)
13、D(A“表明”“姿态”搭配不当 B“进入”“殊荣”搭配不当 C应为“证明观点是荒谬的”
14、D(“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起始机会,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⑤①⑥②③④正确)
15、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3分,项目、时间、地点、活动。)
16、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第2句所表达的事物应为人文的,不合此要求扣1分。)(4分)
17、作文:这则寓言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为什么乌龟能够赢得比赛。2.蝴蝶为什么如此流连花丛。3.联系现实人生,钻圈、过河指什么?花丛又是什么?4.蝴蝶为什么能够迅速钻过圈、飞过河,却过不了花丛?
据此可以立意:我们的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该有个大目标、大方向。乌龟之所以能够赢得比赛,就是应为他能时刻牢记自己的大目标。而蝴蝶之所以半途而废,则是因为没有能够摆脱一些东西的诱惑,由此迷失了方向。写作时,可以从整体上思索,可以从细微处发掘。值得思考的有很多。一定要写出个人的认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 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 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 ”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同课章节目录